罗辑思维年度关键词,2022年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学习笔记
罗辑思维年度关键词,2022年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学习笔记这个解释身在能源企业的我感触颇深,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在实施碳中和战略,而我们讲“碳中和”是我们的国运之战,碳中和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因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一直把握着科学技术的话语权,而每次弯道超车都是对既有原来的体系的继承,又有对原来系统的突破,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需要转型了,而转型的话势必要突破西方科技的封锁,而以新能源为突破口实现碳中和是我们目前换思路开新局的重要战略。面对资源不够怎么办?这是目前上至国家下至企业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何帆老师的解决方案就是腾挪。不硬碰,巧转身,换思路,开新局。 2021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雪崩之下没有哪篇雪花是无辜的,每个人都面临各种困难,很多人以为疫情而失业,未失业的人们也在艰难前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更是如此。所以罗胖最开始用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而依靠“愚公移山”的精神去研制药物来对
断断续续的把今年罗胖《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看完了,不知不觉罗胖的跨年演讲已经陪伴了我们7个年头,他就像一个老朋友,每到这个时候便准时出现,而我也在这种陪伴中不断成长。尽管有很多人不断对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进行批评,贩卖知识焦虑,可是这也充分体现如今的人们对于终身成长的迫切要求。从今天开始,我准备重新梳理梳理一下《时间的朋友》7年所有的跨年演讲所涉猎的内容,真正以“时间的朋友”这一身份去回顾这7年来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切切实实的变化,看历史兴衰,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今年的跨年演讲的主题是:“原来还可以这么干”。之所以是说还能这么干,是因为今年的跨年演讲是如此的特殊,而这样的特殊是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因为疫情的原因,罗胖独自面对12000个空场座位,完成这场演讲。我们知道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改变了诸多的商业模式,先前一票难求的演唱会也不得不进行线上演奏,所以疫情还在反复肆虐的阶段,线上便成了大家不得不接受的一种模式。
今年的演讲和以往最大的区别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思维主线,而是用53个故事串起来了整场的演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53个故事涉及到方方面面,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和普通你我不沾边,相反他就是你我身边最真实的例子,这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代入感,毕竟每年听这样的演讲我们所期望得到的不过是从当中获得点滴的感悟,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当下处在迷茫焦虑的我们。
第一部分 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2021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雪崩之下没有哪篇雪花是无辜的,每个人都面临各种困难,很多人以为疫情而失业,未失业的人们也在艰难前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更是如此。所以罗胖最开始用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而依靠“愚公移山”的精神去研制药物来对抗病魔的故事来鼓舞大家。面对目前医学技术水平也无法解决如此罕见的疾病,这位父亲展现的父爱让我们感动。回到现实当中的我们也是一样,每天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都是未知的,而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只能是迎难而上,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罗胖对什么是好公司用几个故事进行了串讲。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很多有名的大企业陷入困局。它们光环褪色,魅力大减,而这样的公司是原先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共同富裕的提出,让垄断公司成了众矢之的,一家企业不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它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的全局利益中,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在成功之后忘却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停留在内心的小我而忘却了那个大我、无我,而没有这样的觉悟和意识势必是会被人民所厌恶和抛弃,而用最朴素的道德直觉来解释共同富裕让我们更能够理解。
第二部分 腾挪
面对资源不够怎么办?这是目前上至国家下至企业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何帆老师的解决方案就是腾挪。不硬碰,巧转身,换思路,开新局。
这个解释身在能源企业的我感触颇深,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在实施碳中和战略,而我们讲“碳中和”是我们的国运之战,碳中和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因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一直把握着科学技术的话语权,而每次弯道超车都是对既有原来的体系的继承,又有对原来系统的突破,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需要转型了,而转型的话势必要突破西方科技的封锁,而以新能源为突破口实现碳中和是我们目前换思路开新局的重要战略。
地方政府怎么靠“链长”招商?合肥一直是被称为“伪装成政府的最佳投资机构”。因为合肥连续引进了液晶面板巨头京东方,押中了半导体企业长鑫和兆易创新,现在还成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心平气和,急中生智”是一个谐音梗,是芯片的芯、液晶屏的屏,还有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集成电路、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而这也是合肥能够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目标清晰了,手里的清单就短了。清单短了,在每一个对象上下的功夫就深了。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很多事情我们要有长线思维,明确我们最终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从这个目标开始倒推,细化后就知道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什么了。
第三部分 “35岁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在职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发现“35岁现象”,很多单位会在招聘说明限制在35岁,为什么会35岁为节点让人心生疑惑?其实也不难理解,一来从毕业23岁左右到35岁之前,正常情况下你已经经历了将近10年的职业生涯,如果10年的时间这个行业这份工作还不能把你塑造成具有深度洞察力和相应职业技能的人才,那后期你也就没有太大的发展的空间了,同时你的身体,你的家庭开始经历种种琐碎的事情会很大程度牵扯你的精力,所以35岁就成了一个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门槛。
所以人到了35岁,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
而如何突破这个诅咒?罗胖给出了一个思考点:要求我们变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你可以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
以上就是我针对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一些整理与思考,希望这样的思考会对你有所帮助。新的一年,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