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增强创新引领力。成立金牛区未成年人心理关爱服务中心,首创全省青少年普法虚拟IP“法妞妞”,西部法律品牌服务创新中心和区图书馆获评“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基地”。放大项目带动力。深入实施“小善叔叔信箱”公益项目,广泛开展“童心向党·我是红色基因传承人”“微心愿梦想”等主题活动。▲新桥社区儿童影院聚焦“三极驱动”发展构架建强基础支撑力。依托区创享中心设立区未成年人保护总站,建成街道工作站13个、社区工作室90个、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基地6个,积极探索在社区、公园、医院、学校、小区院落建立儿童友好空间90个。

近年来,成都市以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市)县创建为契机,不断筑牢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六道保护防线”,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关爱未成年人,营造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市未保办指导有关区(市)县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同时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市级示范镇(街道)创建活动。

金牛区:全力打造爱“未”城区新样板

近年来,金牛区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打造了“雏鹰飞翔”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四川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成都市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1)

▲新桥社区儿童影院

聚焦“三极驱动”发展构架

建强基础支撑力。依托区创享中心设立区未成年人保护总站,建成街道工作站13个、社区工作室90个、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基地6个,积极探索在社区、公园、医院、学校、小区院落建立儿童友好空间90个。

放大项目带动力。深入实施“小善叔叔信箱”公益项目,广泛开展“童心向党·我是红色基因传承人”“微心愿梦想”等主题活动。

增强创新引领力。成立金牛区未成年人心理关爱服务中心,首创全省青少年普法虚拟IP“法妞妞”,西部法律品牌服务创新中心和区图书馆获评“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基地”。

在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新桥社区,设有儿童图书阅览角、儿童剧场、舞蹈室等多个儿童互动空间,并引进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儿童书法、手工风筝、儿童摄影等服务,创新成立“儿童议事会”,结合摄影文化,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未成年友好活动空间,为儿童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生活圈”。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2)

▲新桥社区儿童图书阅览角

紧盯“四个维度”关爱重点

一是发展特殊教育。建成金牛区特殊教育学校,针对特殊儿童认知、理解、语言等方面特殊情况,科学构建“7 N 1”阳光课程体系。

二是抓好毒品预防。成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李杰工作室”,推进禁毒教育宣传常态化、项目化、社会化。

三是创新托育管理。成立“成渝双城·五地六区”社区早期教育联盟,打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托育管理中心。

四是深化法治实践。通过创作法治漫画、制作H5、搭建“麦田守望云课堂”等形式,面向14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普法教育,完成全省“零犯罪学校”创建,被国家关工委、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授予“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优质奖。

在金牛区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基地,设立了未成年人检察办案区、法治教育长廊、游戏互动等区域,通过法治体验和法治宣传提高孩子们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孩子们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3)

▲金牛区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基地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4)

▲金牛区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基地

金堂县:“136”模式 做深做实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

近年来,金堂县构建“一套机制、三个平台、六大行动”的“136”工作格局,先后获得四川省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齐抓共管“聚合力”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主任的“双主任”负责制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16个镇街成立未成年人保护站,200个村(社区)设立未保服务点,形成县镇村三级未保组织体系。

搭建平台“强根基”

搭建普惠性关爱平台,构建以县妇幼保健院为核心、1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儿童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普惠性幼儿园57个;搭建兜底性关爱平台,将全县特殊群体儿童分类建档立卡,开展针对性帮扶;搭建社会性关爱平台,开展未保法等法律宣传活动,为全县301名困境儿童全额购买医疗保险。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5)

▲资料图片

多措并举“促成长”

做实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保护。吸引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保障农村户籍随迁子女就近就读;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等网络专项行动;举办“合力监护·相伴成长”等系列关爱活动;开展模拟法庭、设立“豌豆荚未成年人保护法官工作室”。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6)

▲“交规进校园 安全记心间” 活动

邛崃市:多方联动,撑起关爱“保护伞”

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邛崃市探索构建“1 14”关爱服务新品牌,打造三级阵地和四级网络,实现“慈善 ”与未保关爱融合。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7)

▲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构建“1 14”关爱服务品牌

营造1个市级活动品牌。动员机关干部、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暑期关爱、“六一”等各类活动,唱响“崃心相伴 快乐成长”未保关爱活动品牌,近三年组织关爱活动50余场次,参与人数3000余人次,特殊儿童结对帮扶50余对。

打造“一镇一色”即14个区域活动品牌。挖掘各镇(街道)历史、文化、现有的特色自然资源等,整合镇(街道)、村(社区)零散关爱活动,形成“一镇一特色”且更具影响力品牌。

示范区关爱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8)

▲交警组织开展安全活动

打造“3 4”未保关爱服务模式

打造形成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未保中心(站、点)。结合区域特点,建立市(民政)、镇(儿童督导员)、村(儿童主任)、小组(网格员)四级网格巡查巡访机制,划片、分区开展辖区儿童日常巡查寻访、关心关爱、家庭监护监督等。

探索“慈善 ”与关爱保护融合

探索将未保元素融入慈善文化营造,建立起“慈善 未保”融合模式,通过建立儿童各类基金,为困难家庭孩子提供帮困救助帮扶。2021年,与有关银行合作建立特殊儿童困难家庭帮扶基金;与中国慈善联合会合作,建立“生命绿荫 少儿大病救助”健康扶贫基金。

来源 | 儿童福利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