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三部曲(即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这三部交响曲被理论家统称为“悲剧三部曲”)的最后一幕,被认为是柴科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有“旋律大师”美誉的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生前最后写就的伟大作品《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就是一首真正的“天鹅之歌”。“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之际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种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它将要断气时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暗地的构成了它自己的挽歌。”现在,我们终于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因此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用来比喻文艺。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

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然而它在临死之前,必引颈长鸣发出它一生中最凄美的叫声,也许是因为它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所以要把握好这最后的时光,将它最美好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完美地表现给这个世界。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歌唱,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天鹅之歌”。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3)

因此,西方各国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位文艺领域的大师,比如某诗人、某作家、某作曲家等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艺术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4)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在他的作品《天鹅》中对“天鹅之歌”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

“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5)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之际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种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它将要断气时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暗地的构成了它自己的挽歌。”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6)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天鹅之歌”为什么被人们用来形容艺术家和他们的告别之作了。所以,每逢谈到一个艺术家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话:这是“天鹅之歌”!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7)

有“旋律大师”美誉的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生前最后写就的伟大作品《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就是一首真正的“天鹅之歌”。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8)

《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三部曲(即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这三部交响曲被理论家统称为“悲剧三部曲”)的最后一幕,被认为是柴科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9)

柴可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的一生在事业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然而他的个人感情生活却充满了悲剧性。

1877年7月18日,37岁的柴科夫斯基和疯狂热恋他的安东尼娜•米柳科娃在圣•乔治教堂举行了婚礼。事实证明,对于柴科夫斯基来说这是一个仓促而失败的婚礼,因为就在两个月前,安东尼娜还是柴克夫斯基音乐学院的一个学生,她用炙热的崇拜的语言给柴科夫斯基一份接一份地写情书,最后竟以自杀来威胁。终于柴科夫斯基妥协了,向安东尼娜求了婚。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0)

柴可夫斯基与妻子安东尼娜

可是结婚不久,柴科夫斯基就发现安东尼娜其实对自己的作品连一个音符都不知道,甚至哪里可以买到自己的乐谱也不知道,她也不听音乐会,她的话题总是离不那些俗不可耐的事情,感情上又对柴科夫斯基过于狂热的崇拜,这让柴可夫斯基厌烦至极,最后竟无法忍受,差点自杀。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1)

柴可夫斯基

有一天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街头游荡,不知不觉走进了莫斯科河里,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求生的欲望最后让他从河水里走了出来,在昏迷了48个小时之后,在鲁宾斯坦(俄罗斯犹太裔钢琴家及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好友)等人的劝说下,安东尼娜终于同意跟他分居。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2)

后来柴科夫斯基的精神越来越崩溃,最终于1881年他终于结束了这段痛苦的婚姻。但是不幸婚姻的阴影还是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这也促使了他乐风的转变。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3)

离婚后的柴科夫斯基生活一度过得十分低迷,但是1876年底“相识”的于他恩重如山、却几乎从未正式谋面的经济资助人梅克夫人(一位酷爱音乐,并有一群儿女的富孀)却给了他体面的生活和心灵上的慰藉,梅克夫人知道自由对柴科夫斯基的重要,而这些自由无疑是要用金钱来做后盾。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4)

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帮助柴科夫斯基还清了他所有的债务,还决定每年给他提供6000元卢布的资助,这笔资金在当时足可以让柴科夫斯基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准。并且他到任何一个国家开音乐会或者写作,她都会给他安排最舒适的住处和良好的生活,因为她希望他能安心的从事自己喜欢的音乐事业。梅克夫人倾心于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与才华,她在他的音乐里得到了自己所渴求的寄托。她觉得“没有能力把音乐家和人分开来,而在音乐家身上比在旁人身上,更能找到他所憧憬的人和美的结合。”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5)

梅克夫人

应梅克夫人的要求,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仅限于通信,永远也不见面。在他们交往的13年中,互通的信件就多达1200封,这足以说明他们是彼此精神上“最亲密的情人”。他们脱离了肉体的相知和依恋,他们的温暖以待心有灵犀,他们对音乐的神圣情怀,都超越了国界、种族、世俗观念和时空。有了梅克夫人提供的优厚经济资助,柴科夫斯基就不用再为衣食住行而操心,成为了一个可以辞去音乐学院职务,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中的职业作曲家。可以说没有梅克夫人,就没有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最好的作品都与梅克夫人有关: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6)

梅克夫人

然而再纯洁的情感也绕不过世俗世界的风雨摧残。据说梅克夫人在晚年受到了来自于子女们的巨大压力,他们强迫她停止继续资助柴科夫斯基,也由于自己重病在身,手也恐怕不能再写信了,于是她打算终止他们的交往。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7)

1890年10月4日,柴科夫斯基收到了梅克夫人的最后一封信,她在信中说,由于遇到麻烦她正面临破产,从此以后不得不停止对柴克夫斯基的资助了……信的结尾还说“希望你有时还能想起我”。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8)

13年来,柴科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的依恋和感激之情深藏于心,她就像一个无微不至的恋人,给了柴科夫斯基巨大的精神支撑。可是梅克夫人的最后一封信,让他们之间纯洁无暇的情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犹如琴弦在酣畅淋漓演奏中突然弦断一样,这对柴科夫斯基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因为最后的真相是梅克夫人根本就没有破产。柴科夫斯基认为她抛弃了自己,于是他被一下子打入了孤独的深渊。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19)

“失去”了梅克夫人之后,柴科夫斯基开始了疯狂而孤独的晚年生活,他几乎把时间全部都投入到了创作和旅行当中。1893年2月,柴科夫斯基仿佛是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开始迫不及待的要将痛苦化为绝美的真挚情感,于是他生命中的第六部伟大的交响曲开始在脑海里酝酿。不到半个月的功夫,柴科夫斯基就飞速的完成了《悲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第一部分。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0)

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3月19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完成了《第六交响曲》的大部分工作。在创作整个乐曲期间,柴科夫斯基马不停蹄的赶赴柏林、伦敦、巴黎等地出席各类演唱会和盛大的招待会,有时候还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1)

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雕像

《第六交响曲》是在同年的八月末九月初完成的,柴科夫斯基曾经想将这部交响曲命名为《标题》或者《悲剧》,但是总感觉这两个名字有些不满意。

“悲怆”一词在俄语中更多点含有“多情”、“缠绵”的意思。当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听了演奏后,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他听了异常兴奋,连连说“好极了”,立即将“悲怆”二字写在了总谱的封面上。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2)

此时已经50多岁的柴科夫斯基,瘦弱多病,憔悴不堪,多年的心患始终堆积在心底无法消除,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许多。可是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柴可夫斯基却没有感到任何倦怠,反而把一腔的热情全部被释放了出来。

作品完成后,他给弟弟莫杰斯特写信说:“这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最真诚的一部,毫不夸大地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3)

拉扬指挥《第六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绝笔,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样,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柴科夫斯基的一生则更加坎坷,心灵的维度也更加深厚。

这部伟大的交响曲反映了主人公的悲惨境遇,表现了个人的苦难斗争,愤怒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探求,但是晦暗的力量终于将悲剧的主人公拖向了死亡。作曲家内心的痛楚、逐渐熄灭的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在作品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4)

《悲怆交响曲》一创作完毕就进入了彩排,于同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首次公演。但是首演的负面评论却多与好评,可是这一次柴科夫斯基没有像往常那样陷入无边的痛苦与自我否定,相反他对自己感到自豪。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5)

芭蕾舞《天鹅之死》剧照

首演不久之后的11月6日,传说柴科夫斯基因喝生水染上了霍乱不幸身亡,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柴科夫斯基因同性恋被判处死刑,死于服毒自杀。在充满痛苦、伤感和神奇故事的沙皇俄国,柴科夫斯基结束了他53载短暂的人生之旅,沙皇为他举行了国葬。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音乐家就如同他的伟大作品《悲怆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一样,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了。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6)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不只属于俄罗斯,不只属于19世纪,他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他同极少数名垂史册的艺术家一样,用自己不可复制的才华,感动了东方和西方。

总之,《悲怆交响曲》燃尽了这位忧郁的作曲家生命中最后的余晖,它成为了一首真正的“天鹅之歌”,它是柴科夫斯基留给人间的最后礼物。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7)

芭蕾舞《天鹅之死》剧照

拓展资料: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年—1893年),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

《悲怆交响曲》就是“崇高”作品的典型,描写了人生的恐怖、绝望、阴郁、压抑、悲观,“生命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深深无望融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现在听来仍然有“独怆然而泣下”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克列姆廖夫《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

感谢您阅读曼蒂公主原创文章

欢迎您关注曼蒂公主

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天鹅之歌(2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