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垃圾分类建设:垃圾分类公厕改造
公厕垃圾分类建设:垃圾分类公厕改造来源:江苏广电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的汤山七坊农家乐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名刹——藏龙寺及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这个村在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民俗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广垃圾分类,40%的湿垃圾留在村里生化处理,15%可以变卖,焚烧处理量比原先减少了一半多。
七坊农家乐村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依山傍水,绿化率超过60%。拥有农家餐饮、农家客栈,民间作坊及垂钓中心等多种农业旅游项目。七坊即豆腐坊、粉丝坊、酱坊、茶坊、糕坊、面坊、油坊、炒米坊,邀请民间艺人在此现场制作,向游客展示农副食品传统工艺流程。在秉承“融合传统文化、融合历史典故,培育特色文化内涵”的方针指导下,确定了豆腐、粉丝、酱、茶、糕、面、油、炒米等7坊的运营模式。更形象、更直观地再现江南古代劳动人民农副产品的加工工艺,将“汤山七坊”打造成集文史研究、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依托村级完善的保洁体系,当地摸索出了“户分、村收、镇分类转运”的“垃圾不落地”运行模式。结合农家乐餐厨垃圾产生量大的特点,于今年开始正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投入70万元建设了资源处理站并购买了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对餐厨垃圾就近就地生化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实施垃圾分类前全村要外运生活垃圾200吨/月垃圾,实施垃圾分类后近40%的湿垃圾留在村里生化处理,15%可以变卖,焚烧处理量减少了一半多。
公厕改建方面,采取“对标”改造、“提升”改造和“补缺”新建方式,对农村厕所外部景观、内部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共新建1座农村公厕达二类标准,改建4座农村公厕达三类标准,增设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并在公厕外部种上花草,让公厕建筑与乡村景观融为一体,和谐而美丽。
来源:江苏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