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模型提升需要多少数据:高手认知升级模型

模型提升需要多少数据:高手认知升级模型01 从经历到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高手会经历两次跃迁: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将经验转化为模型。我就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20年前,两个人毕业后同时进入一家公司,月薪800。现在,一个还在基层跑业务,月薪5000,一个已经是公司销售总经理,年薪百万。造成转换效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能力、机遇、运气等等。有些因素看上去不可控,比如运气,但以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还真的不能怪运气不好。当然,努力不是比苦劳,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努力。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您还不给我涨薪水呢?”老板回答说:“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

我觉得这个笑话挺有内涵的,发明这个笑话的人,一定是个高手。

职场的本质,是拿现在的时间换取未来的空间。

很显然,每个人的转换效率是不一样的。

我就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20年前,两个人毕业后同时进入一家公司,月薪800。现在,一个还在基层跑业务,月薪5000,一个已经是公司销售总经理,年薪百万。

造成转换效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能力、机遇、运气等等。有些因素看上去不可控,比如运气,但以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还真的不能怪运气不好。

当然,努力不是比苦劳,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高手会经历两次跃迁: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将经验转化为模型。

01 从经历到经验

经历,是每天要做的具体事务。

比如,一个招聘专员,每天看简历、打电话、面试、填表格,还要处理被候选人放鸽子等临时状况……

这些经历的特点是繁杂、无序、重复、偶然,这些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我们每天的大半工作时间,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往往也是不遗余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光是应付这些,就已经让我们每天都筋疲力尽。

这些经历当然很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赖以转化为经验的基础,从经历到经验的转化,是职场上的第一道分水岭,谁的转化效率越高,谁就能越快地跃迁。

经验,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认识的开端。

比如,一个招聘主管,遇到候选人爽约时,马上会有一连串的对策,甚至能提前判断什么样的候选人容易放鸽子。

经验是经历整顿的结果,相对于经历而言,更有序、更稳定、也更抽象。

从经历到经验的转化,很多人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熟能生巧。

但这种方式的问题是,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靠性。

偶然性的指的是,有些人/事能实现转化,有些人/事无法实现转化。

不可靠性指的是,转化后的经验不一定是高效的,甚至不一定是有效的。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降低偶然性、提高可靠性。

我总结的一个做法是:尝试—比较—总结。

1、尝试

同样的事情,多尝试不同的方法。

比如,搞一个团建活动,每次换一种方式或形式,处理一个EXCEL表格,每次尝试换一个公式或呈现逻辑。

你可能会问:我如果实在找不到不同的方法,怎么办?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多把视线转移到外部,多到外面走走,跨岗位、跨部门、跨公司学习,市面上也有很多最佳实践,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2、比较

多尝试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找到最有效的那个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尝试越多,找到有效解的概率越高。

3、总结

找到更有效的解法以后,及时总结、记录下来,沉淀为自己的工作心得,做到这一步,你相当于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智囊团。

当然,不能将经验教条化,我们运用这些经验解决后续的问题时,也要注意条件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我们的经验库。

02 从经验到模型

从经验到模型,是认知的又一次整顿和跃迁。

我们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分逻辑层次的,逻辑层次的意思是:

一些过程和现象是由其他过程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任何系统都是另一个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而另一个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A时,一定可以找到比它范围更大的B,也一定可以找到比B范围更大的C……

庄子感慨:生有涯知无涯,大概也是因为看到了这完全看不到尽头的系统套娃吧……

所有的知识都是条件的知识,已知越多,未知也一定越多。

我们知道,更大的系统,往往更抽象、更本质、更稳定、更规律。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认识更大的系统呢?

我们需要借助模型,确切地说,是借助模型简化系统的复杂性。

牛顿,用F=MA,构建起了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划开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纪元,自然被他转化成一个用数学来测算的精密系统。

在这个模型下,人类才有了火车进站、火箭升空……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启发了人类制造原子弹,被称为死亡方程式。

模型是经验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验证有效的认识事物的框架。

模型的价值,是帮助我们简化客观世界的复杂性,能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大的框架。

真正的高手,一定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所在的领域,有哪些模型?这些模型和我的个人经验有没有偏差?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经验与模型正好拟合时,他们会欣喜若狂;当经验与模型不一致时,他们首先会去质疑自己的经验,而非模型。

有些人会问:那我还积累经验干啥?直接看模型不就完事了。

非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没有大量的经验积累,即使给了你模型,你照样是无感的。因为有很多隐性知识,是无法从别人那学来的,是需要自己去体悟的。

对于成熟的学科,比较好的学习方式是,对领域内的框架有一个大致印象后,立马去大量实践,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定期去对照模型框架,找偏差、找原因、做总结。

比如,沟通。

我们在与社会互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沟通观,有的人坦率直接、有的人迂回含蓄。

如果不进一步去寻找领域内更大的、更具普适性的模型,我们便会陷入自己的舒适圈,错失更有效的做法。

关于如何找到领域内的框架,方法很多,我个人觉得两种方法:

第一,读书是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把一本大部头啃10遍,胜过读10本所谓的“畅销书”。

原因很简单,这些大部头们已经把大厦建好了,这些“畅销书”只能带我们在大厦内转悠活动,今天参观厨房,明天参观卧室、后天参观客厅……

第二,向高手请教,是捷径,能够帮你节省大量的自己摸索的时间。

不要反感知识付费,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我们要做的,是做好筛选与分辨。

怎么利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呢?

在降维打击的启发下,我挖出了三种常用的认知升级的思维层次模型。


01

认知升级阶梯

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根据多年的经验及实践总结,将人对认知世界分为四个层次: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哲科思维以及觉性智慧

模型提升需要多少数据:高手认知升级模型(1)

比如,拿马斯克移民火星这件事情来说:

——绝大部分觉得这个不太靠谱,很多人甚至将马斯克当成是兜售虚假希望的骗子。

——小部分会去进行一番理论分析,运用力学、天文学知识去论证这件事情的可能性。

——马斯克则一直在用第一性原理在看待移民火星这件事情。从移民火星的初心、移民火星的三个阶段以及移民火星中遇到问题,全都是通过第一性原理来解决问题。

放在我们现实工作或生活中,该怎么用这么模型呢?

随着社群人员的增加,我最近在准备筹办一个【有书共读】活动,活动初心很简单: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读一本书。

哪怕只能让一个人多读一本书,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有一个非常血淋淋的现实摆在前面:很多这种类型的活动做着做着就销声匿迹了。

不爱读书、没有时间、懒、没有动力……这些词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

但这些都是感性信息,有没有更理性的思维方式?

借助于这个模型,我问自己:我在做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件事情?

表面上看,是组织一些人共同读一本书,但这只是形式。

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上往里再深挖一层呢?

我得出了结论:这件事情的本质是让不同的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付出行动、拿到结果。

这放在组织里,不就是企业怎么让员工产生高绩效吗?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经典的不就是“杨三角”理论吗?

“杨三角”理论认为,在组织里员工能否达成高绩效取决于三个方面: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员工治理。

模型提升需要多少数据:高手认知升级模型(2)

那我就从这个模型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

——员工能力:对参加共读的人建立筛选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人才能参加活动(参考过往阅读数据);

——员工思维模式:参加共读的人,必须对阅读这件事情十分热爱,且对共读的认知要有同频的认知(只需回答1个问题:为什么要参加共读)

——员工治理:社群的管理机制优化,如奖惩、分享机制的建立。

通过更更高阶的理性思维模型,解决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降维打击。

如果你能再往前思考,“杨三角”理论其实与市场供需理论密切相关。你可以思考下你看上一件衣服,并最终把它买下的过程,就包含了意愿、能力、资源供给三个方面因素。


02

商业-技术-科学-人文模型

这个模型,来源于新东方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强。

在王强老师看来,认识世界有四个层次:最顶层的是人文思维,再往下依次是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商业思维。

模型提升需要多少数据:高手认知升级模型(3)

——如果一个人停留在商业思维,他就看不到技术的演变;

——如果一个人只有技术思维,他最终会对技术的发展走向感到迷茫;

——如果只有科学思维,就无法探寻科学本身的意义,需要人文思维。

——而只有加上人文思维,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完整的认知架构。

成甲老师在其所著的《好好思考》一书中,引用了王强老师一段经历:

2018年年初,正是区块链热潮。有一次,王强老师演讲结束后,有听众问他:“您怎么看区块链发币?”

王强说:“我并不看好完全去中心化区块链货币。为什么呢?

因为不管现在技术如何革新,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完全的去中心化制度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

所谓‘完全去中心化的思想’,并非区块链出现后才提出来,很早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就是完全的去中心化。

可是,能实现吗?根本做不到。

再推而广之,我们的宇宙本身就不是按照去中心化的模式存在的,比如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太阳系其实也围绕着银河系中心在转。

我们有很多中心,而不是没有中心。目前所谓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发币,违背了这一基本思想,所以我并不看好。”

成甲《好好学习》

你看,王强老师的分析,直接把一个商业问题拉高到人文历史的角度,追溯问题的起点,给我们洞察本质的启发。

微软现任CEO纳德拉,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并不是调整商业模式、技术升级,而是刷新微软使命。大家可以对比下微软新旧两个使命:

——旧使命:使每张办公桌上和每个家庭中都有一台计算机;

——新使命: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 成就不凡。

纳德拉正是从人文视角,从组织的使命出发,再考虑商业、技术相关的资源配置。

在纳德拉的带领下,仅仅三年时间就使微软市值翻番,2020年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排行榜中,微软排名全球第2。

对纳德拉使命刷新感兴趣的,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带领微软重回巅峰,CEO纳德拉有一套强大的底层思维方式

再比如,拼多多的成功,有些人把它归结为商业模式的成功,有人把它归结为技术的颠覆。

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拼多多能实现逆袭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人文思考。

黄峥有一次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道: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尽管这句话引起争议,但不难窥见黄峥创立拼多多的底层哲学。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甚至科学本身,都必须为人服务才有意义。


03

罗伯特迪尔茨逻辑层次模型

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茨,他发现了人们思考问题的分层逻辑——环境层、行为/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六个逻辑层次。

这六个层次逐级上升——低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高层次就容易处理。

模型提升需要多少数据:高手认知升级模型(4)

举个例子,你朋友考试没考好,他在总结原因,而你需要鼓励他好好学习。

当你朋友说:“我们家总是很吵,没法静心复习,我考不好。”

你不要着急和他讨论家里环境的事情,你要意识到,他思考问题的层次在“环境”层,如果你和他在一个层次讨论问题,你们就陷入了争辩。

你可以从更高的“行为/行动”层启发他,让他意识到环境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你可以说:“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能否自己改变环境,比如临时去朋友家?”

当你朋友说:“嘿,我家有钱,考不考都行。”

你要意识到,他现在思考问题的层次在“价值观”层。

如果你要启发他,就要从“角色”层入手:“未来你是你们家的顶梁柱,要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很多情况由不得你选。你必须学会解决这样的情况。”

从角色层思考问题就跳出了价值观的陷阱,看到新解决方案。

成甲《好好思考》

你看,掌握了这个心理学上逻辑层次模型,就能给我们很多思考问题的新维度。

写在最后

高手要经历的两次跃迁,分别是从经历到经验,从经验到模型。

从经历到经验,我们要多尝试,找到更有效的做法;

从经验到模型,是我们认知的再一次整顿和升华,我们用更抽象也更本质的模型去审视我们的个体经验,实现与更大的系统的连接。

多经历、多尝试、多总结、多读书、读好书、靠近高手、请教高手、成为高手。

要做到降维打击,就必须对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进行分层,用更底层却更高维的维度分析,如果能对思考逻辑进行分层,我们就拥有了非常强大的思考武器。

不同领域里有不同思维层次模型,如果留心积累,并熟加运用,内化于心,就能掌握很多高维打低维的思路,成为一个直击本质的高手。

作者:陈后圣 陈辞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