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际会议:BIAD数字宁波国际会议中心
宁波国际会议:BIAD数字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为配合多专业多阶段统筹,运用了多款BIM 软件全方位实施数字化管理。在协同配合上,利用BIM 云端平台,将模型更新上传,供项目各参与方进行参阅并及时反馈, BIM 技术作为EPC 模式的协同工作支撑,在建造过程中融合了设计、采购、施工、运维,体现了BIM 协同的多维度管理特点。协作模式与应用分析▷东立面效果图▷西立面效果图2
1
项目概况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位于宁波市东钱湖西岸,用地位于湖面泄洪区,被三条泄洪河道切分为四块用地,由南至北分别设置酒店、首脑厅、主会场、多功能厅。四栋不同功能的建筑由超长的双层檐廊连接,架空于田野与河流之上,廊桥式的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场地的自然地貌特征,形成自然和人文空间的并置,营造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富有江南韵味的国际会议中心”。散点长卷式构图,以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角,通过一系列亭、台、楼、阁、廊空间的结合,达成对会展建筑超大体量的消解,让建筑融于山水中。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0万㎡,南北总长一公里,东西长一百米。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狭长、最具特色的峰会建筑。项目大跨度空间众多,结构构件多样,管线复杂、工程建设周期紧,施工精度高,泄洪区地质条件差,水中施工难度高。面对多重挑战,项目要求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全面推广应用BIM 技术,通过3D 可视化虚拟建造过程,精准把握全方位建设条件和进程。
▷东立面效果图
▷西立面效果图
2
协作模式与应用分析
为配合多专业多阶段统筹,运用了多款BIM 软件全方位实施数字化管理。在协同配合上,利用BIM 云端平台,将模型更新上传,供项目各参与方进行参阅并及时反馈, BIM 技术作为EPC 模式的协同工作支撑,在建造过程中融合了设计、采购、施工、运维,体现了BIM 协同的多维度管理特点。
2.1 风荷载分析
由于建筑主体跨度大,结构支撑条件较弱,对风荷载的作用也十分敏感,我们采用了风向角控制系统、风压测试系统等对模型进行风荷载测试,辅助校验项目通风情况,使数据提高了40% 的精准度。
▷风荷载分析图
2.2 空间优化
作为大型会展建筑,72m 跨度、20m 高的无柱大空间众多,竖向交通集中安排在外围序厅与大空间之间,设备机房藏于夹层,形成了高大空间、低矮空间并存的状态。廊桥形的建筑灰空间众多,以应对江南多变的气候,灰空间面积约10 万㎡,建筑的空间关系极为复杂。通过使用BIM 技术,让空间的实现可视化、可控化。
▷主会场夹层模型
▷设备机房局部模型
2.3 外线及架空层优化
建筑被河道切分为相对独立的四栋建筑,水平交通及管线由通长檐廊承担,建筑又呈架空状态,传统意义上的外线被设置在跨河连廊之下、建筑之内,再与大市政连接,通过BIM 协同平台让非常规的管线设计排布变得清晰、合理,与超大尺寸结构梁的碰撞减至最小,从而实现了预期效果。
因项目底部架空,出现独立的地面层,会议部分四边各内退18m,酒店部分完全架空,疏散出口、各类进出线、地铁连接线、非机动停车区、码头、亲水平台、河坎驳岸等均设置在此层。通过使用BIM 技术,使特殊部位的设计难度降低,在配合方式和沟通效率上获得飞跃。
▷酒店架空
2.4 幕墙深化设计
项目的幕墙系统较多,包括明框玻璃幕墙、GRC 幕墙、清水混凝土板、仿清水铝单板、仿木纹铝板、阳极氧化仿铜蜂窝板、铝合金格栅、铝合金系统门窗等,幕墙展开面积达到30 万㎡。复杂的建筑形态和种类繁多的幕墙系统、材料,让幕墙设计存在极大挑战。通过使用BIM 技术,使得幕墙深化阶段的问题整体可控,提前预判与各专业的交叉碰撞,为设计与施工都带来了品质保障。
▷幕墙细部构造模型
▷幕墙专业整体模型
2.5 桩基优化设计
由于项目中存在大量河道淤泥,地质条件较复杂。传统方式无法快速准确判断,通过地勘报告中的持力层高程数据,导入BIM 软件中生成持力层岩面,标注桩入持力层高程,指导现场判岩,经与现场实际对比,误差在5% 以内。
▷桩基与岩面模型
3
社会及经济效益
本项目共生成约75.5 万个构件,5120 张图纸,整合了8 个专项模型,完成BIM 论文2 篇,受理4 项发明专利,5 项实用新型专利。
▷VR 漫游场景
▷整体鸟瞰图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在EPC 模式下开展,强调设计、采购、施工的有效联动,BIM 技术作为其重要桥梁,提高沟通效率,创造附加价值,为项目管理提质增效,依托建筑行业产业链,建立了“工程建设命运共同体”。相信不久的将来,数字化设计成就的一个个优质的建筑作品会点亮整个智慧城市!
注:本文原载于《BIAD创作》第十辑
编辑:宋昕 审核:朱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