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空缺的钟架等待着大钟的回家六十年代中期文革爆发,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教堂。革命小将把牧师和修女们集中起来游街,让他们头戴白纸糊的高帽走在中间,两边是扯着绳子的大学生。边走边向围观的市民喊话,说这些人竟然只信上帝,而不知道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可忍孰不可忍。在经过戴高帽子游街、挂黑牌子批斗、遣返原籍后,圣保罗教堂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动,而每个礼拜天都能听到的钟声也戛然而止。被闲置的房屋很快成了十一中的分校,学校安排了几个班级在这里上课,一时间学生们出出进进、嬉戏打闹,教堂里热闹非凡。这种情况持续了有几年的时间,当学生不再在这里上课后,原来的教室又成了教职员工的宿舍。当教堂的教会楼被十一中占用后,偌大的教堂还闲置着,于是,市北区税务局进驻了。他们将高大的教堂中间搭上一层楼板,分上下两层办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4年落实政策,市北税务局才撤出教堂。我家和教堂之间只隔着一个吕祖庙,这里曾是观象二路小学的

圣保罗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象二路1号,胶州路与观象二路交界处。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1941年2月建成,命名为圣保罗堂。教堂占地2252平米,建筑面积1482平米,红清水砖墙,花岗岩勒脚,是一座仿罗马风格式建筑。与南面的基督教堂,西面的天主教堂,形成三角鼎立之势,同为岛城著名的三大教堂。

圣保罗教堂钟楼高24米,为附近多条街道的一处独特风景。钟楼与德国胶澳警察署旧址(青岛市公安局)钟楼、青岛火车站钟楼、圣弥厄尔教堂钟楼、青岛基督教堂钟楼并称为青岛五大钟楼。百年来,沐风栉雨,老教堂与老钟楼传来的钟声,见证了岛城的历史变迁。

今天编发的是城市档案论坛老网友“丹枫索”,2008年7月26日发表于论坛的一篇短文,通过对记忆中的圣保罗教堂的描写,展示了这座历史老建筑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

因为我曾在观象二路小学就读,六年来一天4趟经过教堂门口。虽然岁月流逝,但圣保罗教堂和它的钟声永远地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2)

我家和教堂之间只隔着一个吕祖庙,这里曾是观象二路小学的分校。六十年代初我市修无轨电车,将吕祖庙拆除,改建成了变电站。因为距教堂很近,所以每到礼拜天,在家里就会听到教堂的钟声,这时,我就会和同学一块儿到教堂去玩。最初是和大人一样坐在长椅上听牧师布道,每张椅子后面的布袋里放着一本厚厚的圣经,那时识字有限,根本看不懂。做礼拜结束后,小孩子就会分到几张画有圣经故事的小画片,我们都非常喜欢,并以拥有的多为荣。当时之所以喜欢去教堂,其实就是为了这些小画片。同学们及院里的小耍伴听说后也去做礼拜,小孩子越来越多,牧师就把我们集中起来让我们练习唱歌,记忆最深的一首歌词是“小婴孩信耶稣从此来天堂,降生在牛棚边无枕也无床……”。练了一段时期后,我们就登台演出了,当时并不清楚是什么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圣诞节,我站在第一排,唱的是平安夜。

在五十年代初,教堂除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外,还利用闲置的房屋开办了幼稚园。我妹妹就曾在这所幼稚园里接受过启蒙教育。每当学期终了,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写出鉴定,把孩子的优缺点告诉家长,这种做法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也不多见。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3)

上世纪70年代的圣保罗教堂(张国真老师提供)

六十年代中期文革爆发,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教堂。革命小将把牧师和修女们集中起来游街,让他们头戴白纸糊的高帽走在中间,两边是扯着绳子的大学生。边走边向围观的市民喊话,说这些人竟然只信上帝,而不知道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可忍孰不可忍。在经过戴高帽子游街、挂黑牌子批斗、遣返原籍后,圣保罗教堂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动,而每个礼拜天都能听到的钟声也戛然而止。被闲置的房屋很快成了十一中的分校,学校安排了几个班级在这里上课,一时间学生们出出进进、嬉戏打闹,教堂里热闹非凡。这种情况持续了有几年的时间,当学生不再在这里上课后,原来的教室又成了教职员工的宿舍。当教堂的教会楼被十一中占用后,偌大的教堂还闲置着,于是,市北区税务局进驻了。他们将高大的教堂中间搭上一层楼板,分上下两层办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4年落实政策,市北税务局才撤出教堂。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4)

空缺的钟架等待着大钟的回家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5)

修葺一新的圣保罗教堂

其后,政府斥资对教堂进行了全面修葺,将用砖头砌死的塔楼重新打开,教堂里的楼板全部撤掉,让教堂恢复了原样。1999年12月,观象二路基督教堂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我市修建东西快速路,道桥设计人员煞费苦心地保留了这座风格独特的经典建筑,这真是一大幸事。

劫后余生的圣保罗教堂现以红瓦红墙,独特的清水墙面,屹立在岛城的制高点,成为岛城一座靓丽的景观。看到报上说,失踪42年的教堂大钟惊现聊城,还披露是当年红卫兵强行拆除,并以20元的价格卖到华阳路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真有点今古传奇。好在不久,这架老钟就能荣归故里,回到它原先的位置,让它那浑厚、穿透力极强的钟声再次回响在岛城的上空。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6)

圣保罗教堂大钟的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当年的《聊城晚报》有文章讲述了这段故事。

圣保罗教堂大钟曾经在“文革”期间被送到废品公司,二十年后,圣保罗教堂修缮一新,惟一遗憾的是缺少那口大钟。为此,青岛一名基督徒李灵明苦苦寻找了近二十年。2008年春天,他来到聊城,竟意外听说这口钟就保存在原聊城双力集团……他与青岛市两会负责人、市宗教局相关领导一直努力协商,以尽量把这口钟重新悬挂在圣保罗堂的钟楼上,圆青岛基督徒们近半个世纪的梦想。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7)

然而,古钟的回归之路却曲折不断,由于企业的破产,古钟又成了聊城双力集团的清算资产,必须进入公开拍卖程序。被专家评估市场价在10万元左右的古钟,首次在聊城进行公开拍卖时,起拍价10万元,却最终流拍。之后,圣保罗教堂的孙牧师和青岛市宗教局有关负责人再次来到聊城,参与古钟拍卖,最终由孙牧师个人出资4.4万元,将古钟拍下。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8)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9)

失踪半个世纪的德国制造大钟(网友“亨利Henry”拍摄)

2009年3月3日,失踪近半个世纪的原装大钟终于回到了青岛圣保罗基督教堂,圆了青岛基督徒们近半个世纪的梦想。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0)

大钟又回到了它原来发音的地方(网友“亨利Henry”拍摄)

如上内容为整理后编辑添加,源自《聊城晚报》、《福音时报)》等。

最后,感谢岛城文史与摄影爱好者赵乐鑫先生拍摄并提供的一组圣保罗教堂照片与大家分享。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1)

圣保罗教堂(赵乐鑫摄影)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2)

圣保罗教堂(赵乐鑫摄影)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3)

圣保罗教堂(赵乐鑫摄影)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4)

圣保罗教堂(赵乐鑫摄影)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5)

圣保罗教堂(赵乐鑫摄影)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6)

圣保罗教堂(赵乐鑫摄影)

游客眼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的回忆(17)

圣保罗教堂(赵乐鑫摄影)

如今,敲击着悬挂在圣保罗基督教堂钟楼里的古钟,钟锤撞击厚重古钟所发出的悠长婉转的声响,缓缓飘荡在城市的上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感谢老网友“丹枫索”老师、赵乐鑫、张国真等师友的资料图片提供,转载请注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