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风景区有哪些景点?温州永嘉海拔最高的小村落
温州永嘉风景区有哪些景点?温州永嘉海拔最高的小村落山高路远,近乎与世隔绝,但自给自足式的庄园经济让西茂山看起来比其他的地方更富有。1974年出生的麻献亮,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幸福生活:有三个茶场,每户采摘170斤左右,每斤两元;田间坦坎种黄花菜,晒干3元1斤,一般都有几十斤上百斤;地瓜丝给猪吃,家猪不卖,腌制起来美美吃上一年。愚公移山式的奋斗,他们开辟了77亩农田,在4000来亩的荒山上种上杉树,此举奠定了西茂山农场的雏形,后来成为栋梁之才的一批批杉树成为后人的巨大财富。麻维主和麻维希各生5个儿子,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规模村落,人口达到161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邻里,更多的是以血缘为纽带,“都是自家人”。两兄弟愚公移山式的启幕状态西岙被称为永嘉的西藏,西茂山可称巅峰,开车经过青田的小南、西峰才能抵达,有“飞地”的味道。农场负责人麻献亮介绍,最早来到这里拓荒的是麻维主、麻维希兄弟俩,麻维希是他的爷爷。麻维主是麻维希的二哥,原住在西岙
上世纪初,麻氏兄弟拓荒西茂山,成为西茂山农场的开拓者。此后经年,麻氏三代人在此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过着富足的生活;二十一世纪初,“布衣县长”柯永乐不顾自己身患绝症,将此地作为生态农业的“试验田”,生产有机农产品,使西茂山农场名声在外;如今以麻献亮为代表的麻氏第三代人,意欲与同道中人联手打造观光、亲子、养生等新兴产业。
高高西茂山上的百年守望者
“'958高地',这是永嘉海拔最高的小村落",麻献亮站在柳条新绿桃花初开的鱼池旁,指着错落有致的农场说,每年冬天都会下雪,雾凇好美。当雪花飘落在千亩梯田或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千亩杉树林枝头,远离红尘的西茂山的那份静谧和曼妙是何其的赏心悦目。
时下农创客一词盛行,麻献亮既是该农场法人代表,也是永嘉农创客协会会员。殊不知,西茂山农场却已走过百年时光。享受幽静中的自由和清闲,99岁的麻碎梅是这里最年长的老人,也是巽宅镇西岙社区柴皮村西茂山自然村降生的第一个生命,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他们为何选此落户?有何起起落落?在耕耘与坚守的交织里,又有怎样值得倾听的故事?
两兄弟愚公移山式的启幕状态
西岙被称为永嘉的西藏,西茂山可称巅峰,开车经过青田的小南、西峰才能抵达,有“飞地”的味道。农场负责人麻献亮介绍,最早来到这里拓荒的是麻维主、麻维希兄弟俩,麻维希是他的爷爷。
麻维主是麻维希的二哥,原住在西岙白石坭村,1915年他们分别为18岁、16岁到西茂山开垦,当年就获得丰收,把粮食一担担往家里挑。发现土地肥沃,两个勤劳的少年决定在此扎根,次年就搭起了两个能遮风挡雨的厂蓬,相距150米左右,既独立又相互照应。
愚公移山式的奋斗,他们开辟了77亩农田,在4000来亩的荒山上种上杉树,此举奠定了西茂山农场的雏形,后来成为栋梁之才的一批批杉树成为后人的巨大财富。麻维主和麻维希各生5个儿子,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规模村落,人口达到161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邻里,更多的是以血缘为纽带,“都是自家人”。
山高路远,近乎与世隔绝,但自给自足式的庄园经济让西茂山看起来比其他的地方更富有。1974年出生的麻献亮,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幸福生活:有三个茶场,每户采摘170斤左右,每斤两元;田间坦坎种黄花菜,晒干3元1斤,一般都有几十斤上百斤;地瓜丝给猪吃,家猪不卖,腌制起来美美吃上一年。
记者作为同龄人,主食以地瓜丝汤为主,过年杀猪留给家里的就是猪内脏和猪头。据父辈说,那些年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教师一月的工作也只有30元。
农业学大寨永嘉学习西茂山
第一代还没老去,第二代、第三代已经迅速成长,解放后更是树立了当家作主的强烈意识。西岙公社柴皮大队西茂山生产队的名声日隆,一电影制片厂一干人特地骑马过来取景拍摄(当时没有公路)。前些年,制片人的后人过来寻访,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与那段真实的记忆片段失之交臂。
麻献亮的四叔麻岩松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在巽宅农技站上班,指导大岙、茗岙等地农户稻田养鱼,活跃在乡间田头。农业技术专家的他也带头在老家高标高产,让小小的西茂山成为聚焦地。
尽管只有六七十人的自然村,青壮劳动力不到20人,日子过得依然有声有色。70年代,几乎是全村总动员,从巽宅把直径60公分、长6米的水泥管翻山越岭三四十公里抬上来,用于水塘发电。该村是我县最早一批告别煤油灯时代的村庄之一。
农业学大寨永嘉学习西茂山,有其事否?村里人说有奖状,奖品还包括打稻机。他们把奖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1977年度农业生产成绩显著,望再接再厉,在农业学大寨中作出更大贡献,落款是中共永嘉县委员会和永嘉县革命委员会;1978年获得县护林育林、农业生产、农科组、农机化先进单位4个。麻献亮的堂哥,现为柴皮村党支部书记的麻金柿现年62岁,1982年被县里评为新长征突击手。麻金梯当时为副村长,本来应邀去北京开会的,其母亲担心安全,在去缙云的路上被父亲拦了下来。
绝症柯永乐探索绿色农业环保路
偏僻的西茂山在改革开放后陷入了沉寂,要不是一个特别的老人,或许和其他普通的小村落一样默默无闻,甚至于彻底没落。柯永乐从农民的儿子到担任农业副县长,一辈子钟情农业的他,在晚年查出肺癌时却做出惊人之举:一定要找到种庄稼不施农药化肥的生态农业“实验基地”。
从2002年开始,在通往原西岙乡西茂山现代自然生态农业基地的山路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背着帆布包的古稀老人。4年间,由他主要负责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有近十种有机农产品经过了国家环保部门的认证。
当时参与基地管理的麻清理介绍:“这里是全封闭的环境,基地里的种养业全面实现内部良性循环,牧草、地瓜养猪,玉米喂养家禽,牲畜粪便肥田,灯光杀虫。”当初他把在外乡拼搏多年的积蓄全投到基地,尝试现代有机生态农业生产,完全是被老柯的执着所感动。基地正式启动的2003年,老人卷着铺盖上山,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白天到田间地头做笔记,晚上分析资料,干劲比年轻人还足。山上600多亩山林水地,老柯走了多少遍,谁也说不清。
让麻清理为之感动的是,在绿色农场生存的关键时刻,遇上资金短缺,柯拿出老伴给自己买药的2000多元救命钱说:“家里只有这么点,你拿去救救急。”老柯满眼的期待,也让他终于铁下心坚持下来。
实施有机种养业的3年间,权威部门检测数据表明,西茂山自然村地下水中有毒重金属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尤其是致癌物质重金属镉含量从过去的每公斤1.91毫克降至目前的每公斤0.494毫克。一个生命随时出局的人,这些年关注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选择以特殊的方式向病魔宣战。2007十大感动温州人物以《柯永乐:用生命呵护“一方净土”》为题,表彰了他的付出和奉献。
柯永乐走了以后,他女儿柯建秋拿起接力棒,对西茂山农场持续关注。2019年冬,永嘉农创客协会成立,会长戴星称自己的职业规划受到外公的影响,他的外公就是柯永乐。
百年痴痴守望期待美丽蝶变
到2014年,农场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有着十多年生姜种植经验的麻清理遭遇滑铁卢:生姜种子买进来要4元,卖出去的价格仅仅只有1元左右,一年就亏了二十多万元,血本无归,农场的股东们心灰意冷,陷入了僵局。
他们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都是同一个家族,谁会眼睁睁地看着局面涣散就此沉沦呢?大家把目光瞄准了在外做工程的麻献亮,他赚了一些钱,而且有时代思维,一致推荐他作为法人重整旗鼓。麻献亮和麻清理是堂兄弟又是表兄弟,他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没有拒绝的理由,尽管投资大,回报率低,如果不守望就彻底没有了希望。
麻维主、麻维希后人原先各3个股东,麻献亮加入后占了40%的股份(其他各占10%),他个人投入了100多万元,并且到农场进行块状管理。麻清理负责生姜部,忙时需要大量雇佣附近一带的劳动力,女工一天130元,男的150到170元左右,一年下来也要三四十万元。他60岁的堂哥麻灯树则负责种植蔬菜,春季有蚕豆、芥菜、马铃薯;夏季有茄子、地瓜、四季豆、南瓜;冬季有包菜、油冬菜、菜头菜等。麻清理基本上吃住在临时工棚,麻灯树更是没日没夜,半夜三四点带头灯打点田地。经过多年的努力,2019年终于看到了曙光:麻清理的生姜获得丰收,价格每斤在5元以上;麻灯树每周运瓯北商贸城一个小区卖,和菜场几乎同价的原生态绿色食品总是一抢而光,年销售达二三十万元。
麻献亮自己负责两个鱼塘外就是山黄鸡养殖。目前有1800多只,年产鸡蛋432000左右,25元一斤,凭什么比寻常的山黄鸡8元10元一斤贵那么多?台湾农业专家陈忠平在厦门创办了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7年开始就寻找海拔700米以上空气和水质无可挑剔的世外桃源,后通过百度搜索,终于联系上并进行合伙。自小鸡一出生给喝微生物水,免疫力极强,加上母鸡和雄鸡隔离,每只年产蛋220个左右,比普通的多出两倍。他认为有了初创时柯永乐试验的机遇,和陈忠平的“技”遇也成就了当下的“鸡”遇,计划增加到8000只,打一次完美的翻身仗。
对于西茂山人而言,这里是最温馨留恋的地方,退休教师麻传星子女都在瓯北,一旦被请下去住一两天就会偷偷逃上来,他说:空气好,没车,睡静。他们的守望也并不孤单。相关部门时不时给予指导,农业部门给予有机肥等支持,在这个苦苦守望的家族多了几许挑战的力量。麻献亮的眼神显得坚毅,经营农业项目必须耐得住寂寞,将继续耕耘继续守望,也希望有人一起投资合作,结合观光、亲子、养生等新兴产业,成就西茂山农场的高度,把品牌成功打向山外,让山外的人能想起高高的西茂山,有空就上来做客。
来源/中国永嘉微信公众号
永嘉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汤海鹏 陈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