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游平台(你家孩子也沉迷手游吗)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游平台(你家孩子也沉迷手游吗)随着游戏制作画面越来越精良,带给用户的视觉体验也越来越直观,不少青少年的家长,从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谈虎色变”,转为对手游的警惕与恐惧。数据显示,62.5%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中,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3.2%,高于2019年的12.5%。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不少家长“谈手游变色”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玩游戏等仍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

河南商报记者 曾令统 文/图

“现在的小孩对手机游戏,只要玩起来就没完没了。”郑州市民李琳(化名)对此深感苦恼。

从2019年开始,李琳的孩子就迷上了某款5v5在线竞技类手游。“只要一放学,他就会约上同班同学连麦开黑打游戏。”李琳说,儿子开始时还有节制,但是到后来却愈发难以控制,深夜也蒙在被子里玩游戏,被抓过现行。

暑假加上疫情,无形增加了孩子留在家中打游戏的可能性,如何切身有效监管孩子,成为李琳等家长们关注的话题。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游平台(你家孩子也沉迷手游吗)(1)

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不少家长“谈手游变色”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

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玩游戏等仍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

数据显示,62.5%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中,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3.2%,高于2019年的12.5%。

随着游戏制作画面越来越精良,带给用户的视觉体验也越来越直观,不少青少年的家长,从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谈虎色变”,转为对手游的警惕与恐惧。

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是孩子们沉溺游戏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而言,电子游戏之所以会有吸引力,其实是契合了孩子们的需要。”郑州大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刘书彤说。

根据心理学博士Edward Deci 和 Richard Ryan所述,人类需要三种东西才能更好地发展:寻找能力、寻求自主、以及争取相关性。

寻能找力就是孩子对掌握和成长的需求,自主则代表可以自己控制做出选择的自由,而相关性则代表证明自己对别人很重要。

现代孩子很少能获得这三种基本要求,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他们被告知自己应该做什么,学什么或者去那里。当孩子想要依照兴趣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时,他们往往会被督促回到正轨。

“因此,孩子就需要在游戏中体验这些未满足的需求:通过游戏内部的策略来实现任务目标,体验到实现自我能力的满足感;在游戏中随意发号施令,满足他们的掌控和自主感,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受到限制。”刘书彤说。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游平台(你家孩子也沉迷手游吗)(2)

“一般人走不了职业电竞的道路”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社交绑架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年底到2020年9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近2亿中小学生因上网课频繁接触手机和电脑,增加了接触网络游戏的机会。

南阳家长赵孟(化名)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由于疫情的原因,虽然学校也做到了停课不停学,但是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逐步接触网络游戏。

“刚开始是玩手游,后来觉得手游玩着不过瘾,就转投和手游同款类型的网游,再发展到后来,他就不愿意上学,天天只愿意在家打游戏。”赵孟说。

看着孩子一天天在虚拟世界中荒废青春,赵孟也曾打过骂过孩子,但最后均无功而返。某次父子俩说急时,赵孟问孩子:“天天打游戏,你以后要靠什么吃饭?”孩子却回答他:“打游戏是被国家承认的职业,也是正当工作。”

赵孟儿子所说的“被国家承认的打游戏的职业”,其实源自于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竞列为正式体育项目,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组建电子竞技国家队。而当前,有不少于20所高校先后开设电子竞技专业。

这就使电子竞技摆脱其“网瘾少年”的专属印象,而成为一份正经职业。

“但事实上,走‘职业打游戏’的道路以及所谓的电子竞技学校,到底是一群人的狂欢还是一份真正可以以此为生的工作,有待商榷。”彩虹六号(游戏名称)某职业战队的队员小凯对河南商报记者说。

小凯说,和大多数竞技类的项目一样,打游戏也是需要很高的天赋,并不是像大多数孩子想的那样,只要勤加练习就能走职业的道路。

小凯介绍,国内较大的游戏俱乐部均有一整套完整的青训系统,而且相较于其他的职业运动而言,电子竞技运动员生涯周期更短,要求也更为苛刻,一般人很难将游戏当作“饭碗”。

“不排除有的人真的心怀‘电竞梦’,但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而言,电子游戏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更是难以想象。”小凯说。

手游在防沉迷模式下的内容区分度仍然不足

7月下旬,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合规科技研究院发布《20款手游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2021)》,其中测评游戏包括《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时下较为热门的手机端游戏。

结果显示,各家平均分为62.65分,得分最高的手游是85分的《火影忍者》,而《剑与远征》仅获得了25分。

据该测评公布评审过程显示,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研究员通过使用一名4周岁儿童的真实身份,借由模拟未成年人手游使用情景的方式,从事前同意、防沉迷系统应用、游戏充值退款、事后补救等方面对市面上未成年人高频使用的手游APP进行测试和打分。

结果显示,20款手游在防沉迷模式下的内容区分度仍然不足,未成年人退款渠道仍不完善,未成年人相关意见反馈处理效率待提高,未成年人账户监护人关联度较低,缺乏事前知情与参与渠道。

新郑市的张澜(化名)是一名8岁孩子的宝妈,今年4月份的时候,张女士反映,自己孩子在某手游客户端,通过APP store“免密支付”,在一天内内充值21次共计9224元。随后在河南商报记者的帮助下,游戏公司将所有充值款项全部返还。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游平台(你家孩子也沉迷手游吗)(3)

虽然充值款项已经全部返还,但是小孩子在不知道支付密码的情况下,便可轻易“免密充值”,让不少家长更为担心。

事实上,张女士的情况并不少见。河南商报记者通过黑猫投诉查询发现,平台上关于“APP store免密支付”“游戏自动充值””“自动扣费”的相关投诉屡见不鲜,但是问题却少有解决。

游戏公司会使用大量行为心理学理念高度刺激用户

北京市京师(郑州) 律师事务所秦明律师称,依据《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第三条第二项,企业须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对于年龄尚小的儿童而言,虽然有法可依,可以避免因心智不成熟而买单,但是为何虚拟世界的充值总能牢牢把握孩子们的心呢?

“这是因为游戏公司会使用大量的行为心理学中的一些理念来高度刺激用户,打动他们去进行购买,比如操纵性条件反射、变量的时间表奖励等。”心理咨询师刘书彤说。

据刘书彤分析,其中最容易受到这些操纵影响的就是儿童和青少年,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缺乏控制冲动的能力,并且在他们看来虚拟世界和现实一样重要。他们需要使用这些钱来武装游戏里的自己,从而获得更多虚拟世界里的赞赏和人际。

“因此,父母在此时需要重视的是:如何与孩子沟通在线充值的风险,以及他们谈论可能出现的人际压力问题。”在多数情况下,孩子花费大量金钱可能只是为了在游戏中取得一席之地,或是跟上身边朋友的步伐。

“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孩子所玩的游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在观看的期间提出一些好奇,这有利于满足孩子的能力感和成就感,最后再加入设定限制来帮助减少游戏时间。整个过程顺其自然,并且还会加强你们之间的联系。”刘书彤说。

(河南商报首席编辑 李萌 编辑 施尚景 张恒 谢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