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游戏回忆打弹珠(吉韧风筝俄珠)
80年代的游戏回忆打弹珠(吉韧风筝俄珠)不难看出,男孩和女孩喜欢玩的游戏不尽相同。徐晓斌说,许多年过去了,最难忘的还是斗风筝。注意,是“斗”风筝而不是“放”风筝,一个“斗”字便说明这个游戏是要分出输赢。80年代末,玩游戏的孩子以家属院为单位集合,通常情况下,斗风筝的两支队伍是分别来自于两个家属院。今年34岁的徐晓斌是一位藏三代,那一年,他的父母被当时是“十八军”的爷爷带着一起进藏,随后在拉萨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并养育了下一代。因此,徐晓斌的童年记忆充满了“拉萨范儿”,斗毛毛虫、钓蜻蜓、抓鼠兔、斗风筝、从方便面里收集游戏卡片等……如今,徐晓斌对这些儿时游戏如数家珍。“很多小时候玩过的东西,妈妈都帮我收着放在床下,有两箱呢!”徐晓斌对此颇为满意。跳皮筋、捉迷藏、踢毽子,也是属于方莹儿时的游戏时光。80年代初,方莹住在人民路(今宇拓路)一处家属院内,院里有40多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夏季时光漫长,回家写完家庭作业,大院里的孩子们像是约好了似
游戏,对于70、80、90后来说,是一个值得怀念却又充满淡淡忧伤的词汇。是否还记得陪你在古城小巷踢球的男孩,是否还记得陪你吟唱“马兰开花二十一……”的女孩?游戏更像是一个容器,装着回忆里的喜怒哀乐。经人推荐,我们寻找到几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受访者。在他们的回忆里,我们了解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拉萨的那些让孩童为之着迷的游戏。
70后方莹:玩到天黑,等妈妈喊你回家
在方莹的讲述里,她在青春期时是个活脱脱的假小子,“男孩子玩的游戏,我都玩!”当时,就读于拉萨市第一中学的方莹,课后便和同学相约去波林卡附近的甜茶馆。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泡茶馆聊天,而是被一种叫做“藏式台球”的游戏所吸引。
“藏式台球”——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吉韧,因其浓厚的趣味性、较强的技巧性、简明易学的特点,拥有大批“粉丝”。怎么玩呢?且听方莹细细道来。吉韧的游戏规则类似于斯诺克台球。吉韧桌面的形状像围棋盘,长、宽均约一米左右,四边嵌有木板条,四角各有一个洞口。吉韧的母球称为“安则”,其粉球分黑白两种,各有9个。此外,还有一个“多玛布”(红石头或红球),“多玛布”必须在打进了一个以上的粉球后才能打击。
跳皮筋、捉迷藏、踢毽子,也是属于方莹儿时的游戏时光。80年代初,方莹住在人民路(今宇拓路)一处家属院内,院里有40多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夏季时光漫长,回家写完家庭作业,大院里的孩子们像是约好了似的,聚在一起玩耍。“捉迷藏是参与度最高的游戏,大家都能玩。”回忆儿时,方莹难掩眉眼间的笑意。按方莹的话说,小时候父母对她属于放养状态。不会限制玩耍,饿了自然会回家。
女孩喜欢踢毽子、打沙包,这些游戏道具,都是她们自己做的,玩耍的愉悦度随之提高。每家每户养鸡,这是毽子的原材料来源。沙包则是用妈妈针线簸箕里的花布,还要比一比谁做的好看。孩子们聚在一起,总觉得时间飞快,不一会儿天就黑了。此时,大院里就会响起妈妈们此起彼伏的呼唤声:天黑了,该回家了!
80后徐晓斌:许多年过去,仍然忘不了斗风筝
今年34岁的徐晓斌是一位藏三代,那一年,他的父母被当时是“十八军”的爷爷带着一起进藏,随后在拉萨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并养育了下一代。因此,徐晓斌的童年记忆充满了“拉萨范儿”,斗毛毛虫、钓蜻蜓、抓鼠兔、斗风筝、从方便面里收集游戏卡片等……如今,徐晓斌对这些儿时游戏如数家珍。“很多小时候玩过的东西,妈妈都帮我收着放在床下,有两箱呢!”徐晓斌对此颇为满意。
不难看出,男孩和女孩喜欢玩的游戏不尽相同。徐晓斌说,许多年过去了,最难忘的还是斗风筝。注意,是“斗”风筝而不是“放”风筝,一个“斗”字便说明这个游戏是要分出输赢。80年代末,玩游戏的孩子以家属院为单位集合,通常情况下,斗风筝的两支队伍是分别来自于两个家属院。
怎么斗?首先,需要一个暖水壶内胆,然后将它摔成碎渣,再用事先准备好的浆糊将锋利的内胆碎渣粘附在风筝线上。接下来,就跟正常放风筝没什么两样了。粘内胆碎渣就是“斗”的手段,目的是在操控风筝的过程中,利用粘在线上的碎渣去接触并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这样就算对方输。当然,斗的过程中,对风筝角度的掌握也是成败的关键。“那时家庭作业少,家长也不会过多地管束孩子玩游戏。做完作业,小伙伴们就会选一块平坦的地方斗风筝,还有歌谣呢,只是我现在记不清了!”徐晓斌说。
如果说方莹的骄傲是去罗布林卡过一次林卡,那么,徐晓斌的骄傲就是能拥有一张在布达拉宫广场上与小飞机的合影,这是当年许多孩子的心愿。
90后洛桑:每年藏历新年都会去村里玩俄珠
玛夺、俄珠,是1992年出生的洛桑最喜欢玩的两种游戏。
玛夺是一种游戏名称的藏语音译,简而言之,它更像是一种精准度比赛。首先,参与者要用小号螺丝刀取土堆成一个土堆。然后,再用小号螺丝刀的薄楔形头分别紧挨胳膊、五指等部位,另外一只手攥住小号螺丝刀的尾部快速旋转。紧接着,小号螺丝刀会在与身体分开后自由落体,然后直直地插入面前的土堆。这个游戏有很多关,需要连续通关才算最后的赢家,而输的人要在土堆上放上糖果、花生、苹果等零食,供赢了的小伙伴们“享用”。洛桑对这个游戏记忆犹新,饶有兴味地讲述起了游戏规则。
每到藏历新年,便到了玩俄珠的时候。“我父亲的老家在农村,每逢藏历新年的时候,我都要去农村探亲,这时便会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一起玩俄珠。”它是怎样的游戏规则呢?参与的每个小孩子都揣着一定数量的猪、羊骨节,然后将其随意选一个点放置,另一个小孩要站在一定距离外用自己手中的骨节去击打已经放置好的骨节。如果击中,那么击中的骨节就被收入囊中;如果没击中,就由别人来击打他放置的猪、羊骨节。如此循环往复,游戏的乐趣只为了赢取更多的骨节。
游戏永远是童年的标配。如今,00后伴随着以手机、IPAD、电脑等载体迅猛发展的声光电游戏成长起来,成为新新人类。随着光阴流转、时代变迁,每一代人玩得游戏都有所“升级”,但乐趣却是相同。(文/记者 西藏商报赵越 图/西藏商报记者 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