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金融的起源(说不尽的华尔街)
美国华尔街金融的起源(说不尽的华尔街)随着华尔街上股票的市值越来越大,监管的力度逐步加强,想要在股票市场进行早期华尔街那种股票囤积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商品市场却不然。在70年代末期,由石油巨子亨特兄弟策划的一起白银囤积投机活动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久远历史的记忆。这场轰动全国的操纵案最终以亨特兄弟不可避免的失败而告终。尽管华尔街的许多机构卷入其中,但美国的银行和美联储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成功地阻止了恐慌的蔓延。 悄悄兴起的纳斯达克(National Association o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 system,Nasdaq)系统,渐渐对纽交所形成了挑战。该市场允许市场期票出票人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直接交易,而不拘束在交易大厅进行,上市要求一般比传统证券市场宽一些,而且内容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特征,大多与新技术,尤其是电脑科技方面相关,是世界第一家电子证券交易市场。而今,纳
(思进注: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有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储被捕的某“财经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2012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教育、营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4-3-6 金融帝国崛起,游戏规则大备
(接上)为了防止今后单一金融风险再次扩散为金融系统风险,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投资银行于1964年第一次建立了风险基金。在华尔街的历史上,交易所和经纪人委员会曾一致采取行动抑制过度的投机行为,投资银行也曾一致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年度报告和独立的会计报表,这一次,华尔街的参与者们再一次团结一致,他们意识到有着超越各自利益的共同利益,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国经历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越南战争、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股市低迷,使得华尔街再一 次陷入困境,“华尔街即将灭亡”的论调再次出现。但是,在这一片哀声之中,那些将会给华尔街带来巨大繁荣的变革正在悄悄地发生。
六十年代初期,牛市结束。此后华尔街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期。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市场的交易量也逐年增高。而散户在市场交易量中所占的份额逐步下降,他们转而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理财的基金经理们。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中声名鹊起,身价连城。
激增的交易量使得华尔街的后台运作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时突飞猛进的电脑技术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1965年,交易所将自动收报机与电子显示屏连接,使得所有在交易大厅里的人们能够同时看到股价。
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法修正法案》,该法案要求将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的代办股份转让业务连接起来,形成统一市场。1978年,跨市场交易系统投入运营。在这个扩大了的无形的电子交易平台上,纽约股票交易所利用其长久积累下来的影响力,保持着巨大的竞争优势。
悄悄兴起的纳斯达克(National Association o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 system,Nasdaq)系统,渐渐对纽交所形成了挑战。该市场允许市场期票出票人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直接交易,而不拘束在交易大厅进行,上市要求一般比传统证券市场宽一些,而且内容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特征,大多与新技术,尤其是电脑科技方面相关,是世界第一家电子证券交易市场。而今,纳斯达克已经成为唯一可与纽交所抗衡的交易系统,它培育了微软、思科、甲骨文等美国经济中新的龙头企业。
随着华尔街上股票的市值越来越大,监管的力度逐步加强,想要在股票市场进行早期华尔街那种股票囤积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商品市场却不然。在70年代末期,由石油巨子亨特兄弟策划的一起白银囤积投机活动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久远历史的记忆。这场轰动全国的操纵案最终以亨特兄弟不可避免的失败而告终。尽管华尔街的许多机构卷入其中,但美国的银行和美联储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成功地阻止了恐慌的蔓延。
1982年,道琼斯指数第三次突破1000点,此后它就再也没有跌破过这个数字。1987年8月25日,道琼斯指数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股市崩盘。
这次股灾的背景是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2210亿美元,贸易赤字高达1562亿美元,均创赤字最高纪录,动摇了人们对美元和美国股市的信心。此时为了吸引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必须保持较高的利率水平。高利率使得国库券和其他债券的利率相应提高,投资者从股票市场转移资金投资于债券,终于引发股价暴跌。
该期间,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不稳定的低速增长时期,国际汇率动荡,国际贸易严重失衡,国际债务危机不断,生产型投资需求不足,剩余资本大量涌入证券市场,导致金融投资猖獗,形成难以持久的虚假繁荣。此次股市暴跌就是“泡沫经济”的反映。
尽管这一次股市崩溃突如其来,来势凶猛,而且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其他金融市场也受到波及,但是人们的命运却并没有那么悲惨,与六十年以前的人们不同,他们已经实践了分散投资的原理,在股市中的投资只是他们资产组合中的一部分。
1987年的股市危机期间,联邦政府坚决地介入其中,以免股市危机演变成为全国性的恐慌,这与1792年汉密尔顿的做法一脉相承。
在挽救此次危机的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此时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他所做的正如六十年以前的斯特朗所说的那样,“对付任何此类危机,你只需要开闸放水,让钱充斥市场。”这时美联储给所有的人打电话:你需要钱吗?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提供。也许正是如此,市场恐慌果然很快结束了,美国没有再见到1929年那样的股灾。
这个时代的标志性反面人物是鲍斯基和密尔肯。此时华尔街上的杠杆收购业务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鲍斯基的专长是风险套利--对潜在的被收购公司进行投机。不幸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他用装满现金的箱子去换取自己所需的内幕信息,最后只得锒铛入狱。而密尔肯开创了著名的垃圾债券业务,他认定这种信用等级很低的债券的回报高于其孕育的风险,他对垃圾债券出神入化的操作使得他一度被追捧为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他因违法经营,最终被判入狱十年,并被处以6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商业史上对个人的最高罚金。
2011年10月写于纽约哈德逊河畔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