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宝宝一直呛奶会怎么样?宝宝易呛奶怎么办

宝宝一直呛奶会怎么样?宝宝易呛奶怎么办一、当有呛奶情况发生时,先将宝宝头侧一边,手弓成半弧形,从背部下方(腰以上的后背部)往上拍打,将奶水拍出,以免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内。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必须学会呛奶的紧急处理方法,一旦发生状况需先避免让宝宝采取直立姿势,并要密切观察肤色、呼吸及活动力的变化,若有异常,得迅速请求医师协助。以下列出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可以进行的3项紧急处理方法:新生儿在吸吮与吞咽的协调性尚不够成熟,且在吸奶过程,常常会因为肚子饿猛吸,吸进口腔的奶水还没有完全吞入,就又急着吸下一口,因此,就会容易偶尔发生呛奶状况。除此之外,若是加上家长喂奶姿势不正确或是奶嘴洞太大或是过度喂食,都会容易造成吞咽不及而有呛奶的现象。或是宝宝胀气吐奶时,也可能引起呛奶状况。对新生儿来说,严重的呛奶会导致呼吸道阻塞而影响呼吸,并且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有些宝宝会因为呛奶而咳嗽不止,甚至会到脸色发绀,这是因为奶水从口腔流到鼻咽管或是气管内,造成的

宝宝的营养来源是依赖奶水,常常造成父母相当在意孩子到底喝进了多少的容量,但喂食上常会发生一些状况,包括:呛奶、溢奶及吐奶等。然而,有时严重的溢奶或吐奶或许透露出健康问题,新手父母必须提高警觉。

许多父母总要半哄半骗才能让宝宝喝完一瓶奶水,但在喂食过程中,常会出现呛奶情形,等到好不容易喝完,却又从嘴角流出来,甚至会一股脑将刚刚喝进肚子里的奶水全都吐出来,常常令许多家长担心不已,故本文针对呛奶、溢奶及吐奶的问题详细做说明,以协助新手爸妈解除心头大患。

宝宝一直呛奶会怎么样?宝宝易呛奶怎么办(1)

一、呛奶:

从身体构造上来看,食道入口位于气管后方,进行吞咽动作时,会厌软骨便会盖住气管开口,让食物顺利由食道进入消化道。当婴儿吞咽奶水时,若不慎误入气管内,就会引发呛奶。

新生儿在吸吮与吞咽的协调性尚不够成熟,且在吸奶过程,常常会因为肚子饿猛吸,吸进口腔的奶水还没有完全吞入,就又急着吸下一口,因此,就会容易偶尔发生呛奶状况。除此之外,若是加上家长喂奶姿势不正确或是奶嘴洞太大或是过度喂食,都会容易造成吞咽不及而有呛奶的现象。或是宝宝胀气吐奶时,也可能引起呛奶状况。

对新生儿来说,严重的呛奶会导致呼吸道阻塞而影响呼吸,并且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有些宝宝会因为呛奶而咳嗽不止,甚至会到脸色发绀,这是因为奶水从口腔流到鼻咽管或是气管内,造成的反射性防卫性的咳嗽。此时,应该立即停止喂奶,先将口鼻分泌物清除,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紧急处理方法:

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必须学会呛奶的紧急处理方法,一旦发生状况需先避免让宝宝采取直立姿势,并要密切观察肤色、呼吸及活动力的变化,若有异常,得迅速请求医师协助。以下列出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可以进行的3项紧急处理方法:

一、当有呛奶情况发生时,先将宝宝头侧一边,手弓成半弧形,从背部下方(腰以上的后背部)往上拍打,将奶水拍出,以免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内。

二、为维持呼吸道通畅,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可以使用吸鼻器将口鼻内分泌物吸出,或是用干净的毛巾,或是纱布,立即将口鼻的分泌物清除。

三、宝宝若出现呼吸困难、急促或是哭声异常,像是声音变微弱,或是肤色感觉不对,有发紫,可能代表奶水已经进入气管,而避免缺氧是首要急救的目标。若宝宝还是持续无法呼吸,父母及主要照顾者须立即以嘴罩住宝宝的口鼻吹气,进行人工呼吸,并且立即送医急救。

经过处理后,若宝宝哭声恢复正常,呼吸及肤色也恢复到原本的的顺畅与红润,就代表宝宝已经无大碍了。

改善方法:

宝宝在一岁前,很容易发生呛奶状况,主要是因为喝太急、太快、太多、拍打嗝不够及胃食道逆流所致,少数脑部缺氧变化的孩子,则是因为控制吞咽的肌肉神经产生病变,而出现反覆性呛奶问题。一般来说,轻微的呛奶只要经过妥善的处理,都没有太大的危险性,但频繁及严重的呛奶,则可能造成脑部缺氧或是死亡,父母及主要照顾者须特别小心预防,才不致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建议宝宝应采取半坐姿势(头部抬高至少45度),减缓奶水的流速,以降低呛奶的发生率。

比起母奶,配方奶宝宝因为奶瓶及奶嘴孔洞问题,更容易发生呛奶情形,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可自行检测。将奶瓶倒放后,观察奶水流下来的速度,刚开始因为气压关系,会呈直线流下,须等个几秒后,就会变成一秒约一滴,就表示奶嘴孔洞才适合喂养,若持续直线流下,则表示孔洞太大,需更换孔洞适合的,以控制奶瓶流出的奶量。最重要的是:喂奶时,必须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尤其是呼吸及肤色是否有出现异常现象,当宝宝出现哭泣、溢奶或呕吐时,须立即停止喂奶,让宝宝有喘口气的时间,等状况都稳定了,才可以继续喂奶。

二、溢奶:

有不少的父母难以分辨溢奶与吐奶的不同,到底该如何正确的辨识?溢奶是属于比较轻微的,通常是宝宝不小心吐出一口奶,或是从嘴角慢慢流出来的;而吐奶则是比较严重的,有可能是宝宝突然用力腹压增加,或因为胃里有比较多的空气没有适时的拍出来,或是一口气喝入太大量的奶水,突然一个姿势的改变,就容易将刚刚喝下的奶水吐出来,有时甚至是用喷出来的。

发生原因:

宝宝之所以容易溢奶,主要是因为此时胃容量小和贲门括约肌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关系。

胃容量小:

由于新生儿的胃容量小,喝母奶或是配方奶等流质食物,比较容易造成胃部逆流,加上奶量摄取必须够多,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与热量给宝宝发育,有时会因过度喂养,而容易发生溢奶。

贲门括约肌功能不佳:

每个人的食道与胃之间,都有一块肌肉主要在控制食物不逆流,称为『贲门括约肌』。婴儿的贲门括约肌因为发育尚不成熟,且较松弛,加上胃又呈水平状,因此,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而造成溢奶。等到宝宝6~12个月大后,贲门逐渐发育成熟,并且开始添加辅食,像米精、麦精、米粉、麦粉或果泥等卡路里较高,容量较小的食物,就能自行改善了。

改善方法:

如果婴儿在6个月前经常溢奶,可以从改以纯母乳喂食、挑选适当的奶瓶及奶嘴,并保持宝宝舒适度三方面来着手。

一、改以纯母乳喂食:

相较于配方奶,母奶不仅好吸收,也有助于宝宝的肠蠕动,比起使用奶嘴,妈妈的乳头更能密合宝宝的口腔,吸吮的力道强,同时减少吸入过多不必要的空气。由于很难百分之百保证宝宝用奶嘴喝奶时不会吸入空气,因此,喝完奶后,要记得拍背排气,以降低溢奶机会。

喝奶时应先预估分量,尽可能比以往再减少一些,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吃得过胀,导致逆流而溢奶。

二、挑选合适的奶瓶奶嘴:

奶嘴孔洞过大容易造成呛奶,过小则会因需费力吸吮,恐吸入过多的空气,故奶瓶最好选择能防胀气的奶瓶及奶嘴。

若父母以奶瓶喂奶,在喝奶的同时也会吸入些微的气体,容易因为腹胀而引发溢奶。因此,父母在挑选奶嘴时,要注意孔洞的大小,最简单的测试方法即是将奶瓶倒立,倘若奶水是一秒一滴的流下来,就代表奶嘴的孔洞大小适中,如果奶水滴的很快,则代表奶嘴太大,容易造成宝宝来不及吸食、吞咽,而造成溢奶的情形;假使久久才流下来一滴,则代表宝宝没有吸到奶水,反而吸入空气,增加溢奶和胀气的机会。

婴儿型肥厚性胃幽门狭窄:

一般的溢、吐奶属于生理性症状,但婴儿型肥厚性胃幽门狭窄则是胃部肌肉异常肥厚所造成,当喂食奶水后,宝宝会出现立即性的喷射状呕吐,甚至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不平衡、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形,需透过手术才可达治疗效果,成功率相当高。

三、喂完奶后保持宝宝的舒适度:

许多妈妈会在喂完奶后,进行排气、打嗝的动作,其实这是非必要性的。如果亲喂母乳时,可以确定宝宝没有吸入过多空气的疑虑时,若妈妈真的拍不出嗝,也不勉强。很多父母在喂宝宝喝完奶拍完打嗝后,开始抱在怀里摇晃哄睡,记得动作不要过大,否则容易造成宝宝不舒服而溢奶。此外,也不能让宝宝生气大哭或过度活动,以避免腹压增加,或是压迫到腹部而溢、吐奶。

喂食后勿平躺:

喂完奶后的20分钟内,先将宝宝束直靠在大人的肩膀上,采半直立姿势可让奶水移至胃中好消化,之后再将宝宝放在床上采左侧卧,将头部抬高至少30度,便能改善溢奶状况。

假如宝宝的嘴巴充满奶水,记得别让奶水呛到宝宝,首先先将宝宝头侧一边,使奶水由嘴角流出,再用毛巾擦拭干净,但千万不要用手指包着口水巾伸进嘴巴把奶水挖出来,一旦宝宝挣扎扭动时,容易造成口腔受伤,或者宝宝因为过于紧张而造成呛奶危险。

三、吐奶:

溢奶与吐奶都是胃里的奶水由口中倒流出来,只是在动作与奶量的表现程度上有所差异。吐奶是指奶水从胃部呕出,自口鼻喷射状的吐出来,而溢奶则为胃部的奶水回流上来,从嘴角溢出来。大部分宝宝刚出生第二天,会出现吐奶的状况,乃因此时宝宝的胃里存在的羊水与母亲生产的血液造成胃部刺激,而引起反胃与吐奶。

发生原因:

许多父母经常替宝宝拍完嗝后,仍出现吐奶情形,怀疑可能是过度喂食或是肠胃有问题。其实吐奶的原因有很多,只要不是疾病造成,通常在肠胃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后,就能够缓解。因此,喂奶时,须特别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若出现哭泣、溢奶或呕吐时,要立即停止喂食。

胃容量小:

婴儿期的宝宝几乎每3~4小时需要进行哺喂,但新生儿的反射性吸吮动作不一定和饥饿成正比,尽管每日进食餐数看似比成人多,但由于胃容量还很小,容易使腹压增加而有吐奶的现象。

胃较浅:

婴幼儿在胃部的结构上较浅,当装满食物时,容易因身体扭动而从腹部溢出。反之,成人的胃部较深,容量也大,因此,较不会轻易有呕吐情形。

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全:

成人的食道与胃交界处存在括约肌,也就是俗称的『贲门』。贲门大部分都维持闭锁的状态,仅在食物进入胃部时才会打开通道,能防止胃部食物反向流入食道。新生儿因为肌肉发育尚不完全,一旦胃部食物稍多或压力变大,便容易产生胃食道反流,当流速过大时,即直接从宝宝的口中溢、吐出来。

摄取食物多为流质:

宝宝主要的食物来源为奶水,但流质食物在胃部中较不稳定,容易随着体态而改变位置,比固体食物更容易逆流、呕吐。如果逆流量过大,奶水会经过食道、喉咙冲至口腔,甚至喷射而出。另一方面,由于口腔与鼻腔在后咽部内相通,呕吐时的奶水也会常从鼻孔喷射出来。

反复溢、吐奶:

如果是大量呕吐,且每餐几乎都有出现,或是因为吐奶导致小便量减少或颜色异常、嘴唇皮肤干燥、体重下降等脱水现象,就必须尽快就医。另外,也可能是贲门闭锁不全或胃食道逆流太严重,导致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及肺炎、睡眠障碍等。

引发状况:

一、喂食过度:

过度喂食造成的后果即为肠胃负担大,胃内压力增加,胃肠就会出现自然的保护作用,将过多的食物反流排出。即时父母渴求孩子快快长大,还是不能过度喂食,以避免引起不适。

二、咳嗽、哭闹、扭动、剧烈运动:

咳嗽动作是腹部肌肉突然收缩向内,以增加腹腔的压力,因而将横膈膜向上顶压迫肺脏,使里面的空气顺着气管快速的逆向排出。然而,在腹部肌肉快速收缩的同时,也会使胃内食物被挤压而出,造成吐奶现象。同样的原理,剧烈的哭泣、扭动、幅度太大的运动,都会增强腹部肌肉收缩,加上快速的呼吸动作,自然就会增加呕吐的机率。

三、感冒生病肠胃问题:

一般感冒除了会引起咳嗽、身体不适等局部发炎问题之外,也可能影响肠胃状况,造成功能异常,尤其是宝宝的胃肠相当敏感,容易产生胃酸分泌量增加、胃胀、胃收缩等状况,就会加剧吐奶情形。

四、气喘、呼吸困难不顺畅:

呼吸系统与胃肠功能的关系相当密切,一般婴儿虽然没有气喘问题,但常见的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都会在呼吸困难不顺畅时,伴随出现呕吐症状。

解决方法:

通常足月宝宝平均3~4小时会喂食一次奶水,但对于容易溢奶或吐奶的宝宝,则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例如:尽量减少奶量,增加喂食次数。父母也可以采分段方式,在喂食过程中,停下来让宝宝休息或是拍打嗝,不可一口气全部喝完。至于4个月到6个月大之后的宝宝,则可以于两餐中间开始添加半流质辅食品,如:米粉、麦粉调成黏稠状,以汤匙慢慢喂食,使奶水及食物在胃中不易逆流而出。

即使宝宝吐奶,也无须急着将剩余的奶水全部喂完,而是建议先让肠胃休息。若宝宝之后又想喝奶,再少量补充为佳,避免给予超出肠胃可负荷的奶量。

父母须留意宝宝呕吐物

无论是母奶或是牛奶里,都含着丰富的蛋白质,在进入胃部后,遇上胃酸会引发化学作用,使奶水结成块状,并且带有酸味,因此,父母看到宝宝溢、吐出的奶水都是呈现黏稠状,带酸味的物质,有时也会有痰块。若吐奶中有黄绿色的胆汁或是红色、咖啡色的血渍、血块时,则是生病的警讯,需要即刻就医。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