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翻山越岭后,抵达城内,他们继续向前行进。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群童子的身影,正好挡在大路中间。见到这车马过来,那群童子都作鸟兽散,给他们让出一条路。可唯独有个童子,他仿佛脱离了这个世界一样,依旧蹲在那里摆着什么东西。弟子来叫他让路,他也无动于衷。孔子与弟子们驾车前去。他们一路上风尘仆仆又不失欢歌笑语,不久,就抵达至碑廓镇,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日照。这里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溪流潺潺。看到眼前这丰硕的景象,孔子已经幻想到那田园劳作、沃土千里的安定景象。他不禁感叹:这莒国,不愧是富庶之地啊!虽然如此,儒学也并不止适用于战争时代。即使到了后来的唐宋盛世,儒学的影响也是不降反升。唐玄宗在开元盛世时甚至为孔子追加了谥号——文宣。科举制中采用的八股取士等一部分选拔方法,在如今的高考等考试中也能看见其影子。宋代,新儒学应运而生。儒家依旧是宋明理学的基础,结合佛教、道教,对社会产生了新的深远影响。后来的明清即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1)

孔子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是我们无数人从小耳熟能详的句子之一。同样的,三字经里“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也被我们朗朗诵之。而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传统文化常识,其实都来源于下面这个故事。

孔子东游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逢问必答的“小神童”。年龄上,对方比自己小了近半个世纪。而孔子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却虚心地拜了这个“小屁孩”为师,只因为那孩子回答了那所有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天上有多少星星?让我们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2)

一代儒师孔夫子

我们耳熟能详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在中华文化中,儒学是我们的主流文化。它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在那时战乱的背景下,儒学凭借自身的优越性在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西汉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在神学中发展。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3)

虽然如此,儒学也并不止适用于战争时代。即使到了后来的唐宋盛世,儒学的影响也是不降反升。唐玄宗在开元盛世时甚至为孔子追加了谥号——文宣。科举制中采用的八股取士等一部分选拔方法,在如今的高考等考试中也能看见其影子。

宋代,新儒学应运而生。儒家依旧是宋明理学的基础,结合佛教、道教,对社会产生了新的深远影响。后来的明清即使儒学走向极端,后来也被重新发展了起来,在如今依旧是我们华夏民族心中待人处事的一套“法则”。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4)

东游路遇小童子

两千多年前的鲁国位于山东,孔子在这里设坛讲学。那时,位于山东东夷的一个海边小城纪障城,以经济最强、民风博学淳朴名扬万里。孔子本就喜爱远游,与弟子商量罢,便决定一齐去那里东游,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精髓。

孔子与弟子们驾车前去。他们一路上风尘仆仆又不失欢歌笑语,不久,就抵达至碑廓镇,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日照。这里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溪流潺潺。看到眼前这丰硕的景象,孔子已经幻想到那田园劳作、沃土千里的安定景象。他不禁感叹:这莒国,不愧是富庶之地啊!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5)

翻山越岭后,抵达城内,他们继续向前行进。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群童子的身影,正好挡在大路中间。见到这车马过来,那群童子都作鸟兽散,给他们让出一条路。可唯独有个童子,他仿佛脱离了这个世界一样,依旧蹲在那里摆着什么东西。弟子来叫他让路,他也无动于衷。

弟子们都相继去劝那位童子,却又一个个碰壁回来了。那孩子根本听不见他们说话,只在那里摆着他的东西。孔子感到有些奇怪,心想,这真是个无理的童子。他便下车,想要好好问一下这个孩子,到底怎么回事。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6)

童与孔子巧辩论

孔子下了车,走到童子面前,打断了那个童子的专注。“你为何不避车呢?”孔子问道。那个童子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自古以来,只有车避城的道理,哪来的城避车的道理呢?”

说罢,童子便又面不改色地继续摆弄着地上的东西。这下,孔子可算看清楚了,这童子正在用碎石摆出一座“城池”。他不禁对这个“叛逆”的童子有了一丝兴趣。孔子笑着逗童子说,“你小童年纪才多大啊,就会这样诈人?”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7)

童子这下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他悠悠地说道,“人活到三岁,就能区分父与母;兔子生下来第三天,就能在田间四处蹦跳;鱼活第三天,就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和它们一样,这就是简单的自然规律,您怎能说是‘诈’呢?”

孔子这下被激起了辩论的欲望,想要考一考他。他接着问那童子,“那你知道什么样的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样的水里没有一条鱼吗?”那小童子想了想,便干脆地答道,“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8)

看他答得这么快,孔子又问,“那你知道什么火不冒烟吗?”没想到,这个问题看来比刚才的还要简单,童子回答得更快,“当然是萤火了!”“很好,很好!”孔子想,这样的问题都难不倒他,这回问个有难度的。

孔子笑着问道,“那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考验童子了。他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又蹲下身来拿碎石在地上写写画画。天气晴朗,蓝天绿草相映衬。不远处的麦地上,牛羊正在安详地在树林中游荡。突然,他抬起头,说,“这天上的星星,应该就如土地上的麦穗一样多吧!”说罢,他看着孔子,期待着孔子的反应。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9)

众人都被童子出其不意的答案惊住了,周围鸦雀无声。孔子也才回过神来,打破了这份寂静。

“善哉!善哉!”孔子很惊愕又很满意,连连拍手叫好。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自然规律摸得这么清、懂得这么多,想象力还如此丰富?他不禁问道,“你家住在哪里?姓甚名谁?”童子依旧悠悠地回答道,“我叫项橐,住在一个偏僻乡下而已。你呢?”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10)

孔子笑着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而那童子非但没有因为孔子的身份而流露出紧张,而是仍微笑着,自信地看着孔子的眼睛。孔子心想,这孩子虽然最初看起来有点傲慢无礼,但其内心的丰富渊博,灵活变通,也并非凡人,是个可塑之才啊。

孔子本就好游天下,更好与志同道合及欣赏的人同游。他对那童子说,“我想要带你一起游览天下,好吗?”一般人能被孔子这样的“名人”邀请,放在今天也不亚于被奥运明星邀请共进晚餐,有几个人会拒绝呢?然而,小项橐却拒绝了。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11)

他说,“算了吧,我家里有慈母、严父、哥哥和小弟,我要孝敬父母亲、陪伴兄弟。所以,不能和您一起出游。您还是另找其人吧!”

二人的缘分当然不能仅仅到此为止。孔子又和项橐聊了许多,从所在的土地到灿烂的宇宙银河,孔子又问了项橐许多问题,而它们都被项橐一一答出。二人愉快地聊了一下午,完全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晚霞已爬上天幕,月亮已穿过树梢。临分别时,项橐说,“我可以再问您三个问题吗?”孔子欣然应允。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12)

项橐娓娓道来,“鹅和鸭子为何能浮起来?鹤为何能鸣叫?松柏又为何四季常青?”孔子思考了一阵儿,说道,“因为鹅和鸭子脚上有蹼,鹤的口中有声带,松柏木材坚硬无孔。”这样常识性的问题,他胜券在握。弟子们也一边默默点着头,一边留意着项橐的反应。

然而,项橐并没有置可否。他只是反问孔子,“那么按您说的,竹子也四季常青,可它却坚硬有孔。这又如何解释呢?”孔子答不上来。于是,他笑着拜小项橐为师。后来,二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聊得不亦乐乎,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子路问孔子,“您为何要拜一名毛头小子为师呢?”孔子说,“后生可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向小孩请教说明了什么(孔子问一7岁小孩)(13)

结语

孔子与项橐的故事,是儒学文化最经典的小故事之一。它表达了孔子的许多观点,其中最鲜明的便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会成为我们的老师。在生活的无数小事与经历中,总会有那一个人在某件事上让你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