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派红楼梦名场面(用一群小孩子演名著)
天真派红楼梦名场面(用一群小孩子演名著)扮演薛宝钗的钟宝儿,也是只追求表现形式上的形似,却没有一点神似。给人感觉好像只是一张皮而已。扮演林黛玉的苏魏舞,把重点放在了美,基本上没有把林黛玉那种内向敏感的性格表现出来。这个版本的故事,也是从香菱出场开始说起。薛姨妈带着薛蟠、宝钗和香菱来到贾府,最后在梨香院里,被夏金桂百般刁难,最终被折磨致死结束。而丫鬟晴雯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她虽然生得娇俏可人,让袭人和坠儿等心生嫌隙,被王夫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惨死在外。这部剧中,演员最大的特点就是年龄小,有些人很可能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红楼梦》。让这样一群孩子来演绎一部经典名著中的人物,他们能驾驭得了吗?或者说,最大的难度在于,导演能不能让这些小演员们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扮演贾宝玉的段智文,呆萌有余,而灵气不够。长得眉清目秀,但完全达不到原著中“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的艺术效果。
按照惯例的说法,这应该是最新版的《红楼梦》。非常低调,事先不预告,也不宣传,即便是名字很不一样,这个版本的名字是《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
一、内容:不求全,只求新颖《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没有像其他版本那样,把《红楼梦》的内容都搬上荧幕,而是选择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这还不是最特别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只选取《红楼梦》中的经典部分,那么大多数观众都会认为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完全不亚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悲剧故事的情节,自然可以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效果。
但是令观众非常意外的是,这个版本恰恰放弃了大家所熟知的“宝黛”故事,而是选取了整个红楼梦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的两个角色人物香菱和晴雯。
这个版本的故事,也是从香菱出场开始说起。薛姨妈带着薛蟠、宝钗和香菱来到贾府,最后在梨香院里,被夏金桂百般刁难,最终被折磨致死结束。而丫鬟晴雯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她虽然生得娇俏可人,让袭人和坠儿等心生嫌隙,被王夫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惨死在外。
二、小演员们的特点这部剧中,演员最大的特点就是年龄小,有些人很可能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红楼梦》。让这样一群孩子来演绎一部经典名著中的人物,他们能驾驭得了吗?或者说,最大的难度在于,导演能不能让这些小演员们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
扮演贾宝玉的段智文,呆萌有余,而灵气不够。长得眉清目秀,但完全达不到原著中“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的艺术效果。
扮演林黛玉的苏魏舞,把重点放在了美,基本上没有把林黛玉那种内向敏感的性格表现出来。
扮演薛宝钗的钟宝儿,也是只追求表现形式上的形似,却没有一点神似。给人感觉好像只是一张皮而已。
只有扮演王熙凤的郭飞歌,可能是以前曾经在类似这样的一个作品里面饰演过《红楼梦》中的角色,和其他演员相比,明显能够更多的通过眼神或者动作,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两个主角,扮演晴雯的陈舒宜,在扮相上和原著比较接近,给人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同时也非常难得的把原著中晴雯机灵乖巧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来。
扮演小香菱的邓琳漾,单纯从外表上看,已经超过了林黛玉的美貌,在表演上也比其他演员更自然,更到位。
上世纪80年代《红楼梦》被改编为电视剧,至今都是很多人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虽然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演员的选择上,完全是独辟蹊径,想到了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效果。
但是不足也有很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剧本对原著的改动太大,让很多熟悉原著的人,根本接受不了。
比如所有的演员,都在努力追求外表上的美,却没有注重内涵,就像一个空架子一样,这也是这部剧最难的地方。
比如在最后,之前基本不出现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竟然都通过宝玉魂归太虚幻境,与晴雯,香菱见面了。
有点搞笑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正式通过这次见面,知道了自己的前世分别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然后林黛玉还再生为三生石旁一株仙草,带有一种再续前缘的浪漫。实际上是画蛇添足,让观众看到了穿越的痕迹。
总结:这部剧《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看起来好像是在向经典影视剧学习,致敬就算了吧,明显还谈不上。
经典名著不同于网络小说,对故事情节随意的改变,往往并不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反而会让观众感到不适和反感。
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小演员们的表现,虽然总体上都差强人意,但一些演员也有出彩之处。
这这算是开创了名著改编的新方法,虽然有些灰头土脸。至少这种改变是勇敢的,精神可嘉。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