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款透气好的纸尿裤(夏季纸尿裤选购)
超薄款透气好的纸尿裤(夏季纸尿裤选购)绝招三:3D通风 全柔设计 透爽舒适双升级专家介绍,过去几十年,欧美纸尿裤都是采用木浆与SAP高分子混合填充的棉芯体,吸收量虽大,但厚重、易断层、不干爽。诺微纸尿裤预制芯体,则将SAP播散在无纺布等预先制成的几层结构上,极大地减小了芯体厚度(最薄处达到1毫米,尿液吸收更迅速),以多达7层精细结构的专利S槽极薄劲吸芯体,突破行业瓶颈,将轻薄、透气、干爽、吸收等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一并解决。据了解,为了弥补预制芯体吸收量小的短板,S槽利用了动能热轧技术,使热熔胶的用量大大减少,可多增加30%的SAP(高分子吸收芯体),饱水量可达一般纸尿裤的1.8倍,做到了真正的“又薄又能吸”。绝招二:第四代芯体技术 打造2毫米超能吸收为了使得吸水高分子数量更多、活动更灵活,诺微纸尿裤研发团队摒弃了传统的胶黏技术,凭借国际最新工艺“第四代芯体”——无胶超薄专利芯体运用分子动能技术,以点扎工艺固定住吸水高分子,纸尿
炎热夏季,拒绝红屁股,为宝宝选择一款透气、干爽、让宝宝时刻保持舒适的纸尿裤,成为新妈妈们的心头急。新近上市的诺微纸尿裤,以“3秒瞬吸、2毫米超薄、双优干爽”为特色的多个独家技术打造出 “又薄又能吸”的健康纸尿裤,将妈妈们担心的问题一个个消除。这款最近刷屏朋友圈的透气干爽纸尿裤,有何密门绝招呢?
绝招一: “S”型透气凹槽 又薄又能吸
实验表明,过于潮湿的环境是导致宝宝红屁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纸尿裤来说,内挥发量越小,对宝宝皮肤越好;而单位时间内的扩散面积越大,纸尿裤更不容易发生侧漏、鼓包、断层,表层也更加干爽。
为了让宝宝的屁屁不再闷热,畅快呼吸,诺微纸尿裤面层采用了特别设计的 “S”型透气凹槽,这是一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面层上的两条S型呼吸凹槽,减小了纸尿裤与宝宝肌肤接触面积,既增加空气流动性,又使尿液迅速扩散,闷热的湿气得以更快速排出,让宝宝柔嫩的肌肤更加透气。
据了解,为了弥补预制芯体吸收量小的短板,S槽利用了动能热轧技术,使热熔胶的用量大大减少,可多增加30%的SAP(高分子吸收芯体),饱水量可达一般纸尿裤的1.8倍,做到了真正的“又薄又能吸”。
绝招二:第四代芯体技术 打造2毫米超能吸收
为了使得吸水高分子数量更多、活动更灵活,诺微纸尿裤研发团队摒弃了传统的胶黏技术,凭借国际最新工艺“第四代芯体”——无胶超薄专利芯体运用分子动能技术,以点扎工艺固定住吸水高分子,纸尿裤厚度由此减少了60%以上,实现了令人惊叹的2毫米,吸收量和吸收速度却分别提升了30%和50%。
专家介绍,过去几十年,欧美纸尿裤都是采用木浆与SAP高分子混合填充的棉芯体,吸收量虽大,但厚重、易断层、不干爽。诺微纸尿裤预制芯体,则将SAP播散在无纺布等预先制成的几层结构上,极大地减小了芯体厚度(最薄处达到1毫米,尿液吸收更迅速),以多达7层精细结构的专利S槽极薄劲吸芯体,突破行业瓶颈,将轻薄、透气、干爽、吸收等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一并解决。
绝招三:3D通风 全柔设计 透爽舒适双升级
为了提高通风散热,诺微纸尿裤采用了独特的3D凹凸面层,孔型向下收缩,其优点是零毛刺,肌肤摩擦力小,减少了宝宝肌肤与尿片直接接触面积,让宝宝穿戴过程中一直保持通风散热状态。据了解,3D凹凸面层有10000多个透气孔,犹如敞开了无数通风小窗,快速呼出闷热气体,有效减少宝宝“红屁屁”的机会。
为了提高穿戴舒适度, 诺微纸尿裤运用“全柔设计理念”,让纸尿裤的每一寸都由同种热风材料制成,风琴式外置弹力腰围,带来极舒适的体验外,还能有效防后漏,8字型腿部橡筋,更符合人体工程力学,能把宝宝屁股立体包裹不侧漏。
情怀 匠心 诺微纸尿裤要“认真”对待中国宝宝
据测试,诺微纸尿裤滑渗量(滑渗量越低,吸水性能越高)≤0.1ml,是国标的200倍;渗漏量0.1g,是国标5倍,真正做到了3秒瞬吸、双优干爽。在此基础上,诺微纸尿裤还以“安全5无”——无荧光剂、无漂白剂、无添加剂、无甲醛、无重金属,确保宝宝不受一丝伤害,为家长消除所有安全顾虑。
优质产品的背后,是诺微纸尿裤研发团队的巨大付出。据悉,为了制造出最优秀的纸尿裤,诺微在全球范围寻找顶级原材料供应商,德国巴斯夫、日本住友、美国惠好和GP、色列金龙、美国艾利、英威达等均是其供应商。目前诺微纸尿裤已获得美国FDA、欧盟CE、德国GS、英国BRC、ISO9001品质认证等五项认证。
专家介绍说,透气性、干爽度、柔软度是决定尿不湿好坏的三个重要指标。诺微纸尿裤在一个又一个细节上“处处与自己过不去”,以多个创新技术突破行业难题,为沉寂的纸尿裤行业带来了创新精神与变革的气象,也让纸尿裤这一高度亲子产品越来越透明地展现于中国年轻的父母面前。
原文标题:夏季纸尿裤选购 诺微纸尿裤“又薄又能吸”获赞 原文链接:http://www.shanghaizxw.com/shizheng/muying/2017-06-26/5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