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有一个逐步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幼儿会将自身的“五觉”(即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感觉)赋予身边的事物,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会把身边的玩具、生活用品、小动物在主观上拟人化,和他们交流做朋友。当然,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区分出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玩具。通俗的表现为:会把玩具认作自己的“小伙伴”、或者“弟弟”、“妹妹”;如果妈妈把玩具收拾到柜子中,他们会认为玩具怕黑,怕孤单;会给自己的娃娃穿衣服,假装吃东西;会怕鬼、怕怪兽……总之,泛灵心理是3-6岁的幼儿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很普遍的现象。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宝妈在日常带娃的过程中可能发现过宝宝的“反常行为”,比如宝宝自己抱着玩具小熊“神神叨叨”,给玩具熊讲故事,和玩具熊聊天,甚至还时不时要给玩具熊喂水或分享自己的零食。

更有甚者,如果自己的玩具被弄丢或弄坏,宝宝还会大哭不止,即使家长买来一个新的娃娃也于事无补,这种反应并非是宝宝故意较真,其实是泛灵心理在作怪。

​或许很多妈妈第一次接触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泛灵心理?

这个概念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小孩子的认知中,是没有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世界万物都像他一样能说话、能吃饭、能睡觉、能思考……

他们会把身边的玩具、生活用品、小动物在主观上拟人化,和他们交流做朋友。当然,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区分出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玩具。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1)

通俗的表现为:会把玩具认作自己的“小伙伴”、或者“弟弟”、“妹妹”;如果妈妈把玩具收拾到柜子中,他们会认为玩具怕黑,怕孤单;会给自己的娃娃穿衣服,假装吃东西;会怕鬼、怕怪兽……

总之,泛灵心理是3-6岁的幼儿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个时期的幼儿会将自身的“五觉”(即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感觉)赋予身边的事物,认为“万物皆有灵”。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2)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有一个逐步的变化:

  • 3岁的孩子看任何事物都是富有生命的;
  • 4、5岁的孩子认为会动的事物就是有生命的;
  • 6、7岁的孩子依然还有泛灵思维存在。

之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技能的储备增多,孩子们的泛灵心理也将渐渐消失。

孩子的泛灵思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泛灵心理的产生原因,许多人认为是由于宝宝缺乏父母的陪伴,内心孤独,没有安全感,只能利用主观意识改变客观事物,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个玩具上去。

但是研究表明,许多经常有父母陪伴的幼儿,也会经历泛灵期,而且更为严重。可见,这两者并无太大关系。

中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宝宝把没有生命的个体看成有生命的和有心理活动的认知现象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是由于自身知觉或表层认知对事物的拟人化而产生的泛灵心理。

宝宝的思维水平决定宝宝对于有生命的事物的正确的、系统的心理认知。这是3~6岁宝宝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宝宝长大一些后,泛灵心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了。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3)

既然这种心理的产生无法避免,那如何利用好这项能力,才是关键

妈妈要尝试抓住宝贝的“灵魂力”,做好正确的引导,从而赋予宝贝更多“神技能”才是宝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1、帮助宝宝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宝宝们由于缺乏更多的阅历和知识,无法对身边接触到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家长们往往也要费心费力地向宝宝们解释他们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

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轻松不少。

✔举个例子:当妈妈向宝贝解释为什么会有日出和日落时,妈妈可以用充满童真的语气说:太阳公公起床了!太阳公公要休息了!

利用这些充满泛灵色彩的话语形容身边的事物,会使宝宝更有兴趣、更容易认识事物。

利用“泛灵化”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是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

比起向宝宝直接解释晦涩难懂的道理,这种教育方法效果好得多。有的家长将这些寓言、童话故事编成小节目和宝宝一起表演,从而给宝宝更直接的心理体验,更容易接受和认识事物。

幼儿的泛灵心理是由于认知发展不充分导致的。我们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正确引导宝宝学会辨识人和物,促进宝宝从根本上去认识事物,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4)

2、棘手问题,巧用拟人化方法

世界万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新奇无比的,当他们看到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时就不免向爸爸妈妈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家长们如果直白地用科学知识回答宝宝,他们会不理解,但是又不能不回答,这样会挫伤宝宝积极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这个时候,家长们就可以巧妙利用宝宝们的泛灵心理,用拟人化的答案去回答宝宝。

  • “小河为什么会动?”
  • “它们在争着向大海妈妈的怀抱跑去。”
  • “小草为什么会发芽?”
  • “小草就像小宝宝一样,一天天长高。”
  • “天为什么会黑?”
  • “月亮姐姐上班的时候,小朋友就要休息了。”

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宝宝说,“你还太小,爸爸(妈妈)跟你说,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宝宝的求知欲望。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5)

3、培养宝宝的爱心和同情心

家长可以多多运用拟人化方法,应对宝宝的疑问,同时激发其泛灵心理,使其同化到外界事物中。

当我们教育宝宝要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爱护身边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和其他小朋友也要友好相处时,我们都可以利用泛灵心理,使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人的关怀,其他人其他事物也需要他的关爱,激发其同理心和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

✔举个例子:宝宝在玩玩具时,教育宝宝不要用力摔打玩具,“小汽车如果摔坏了,它也会疼的”;宝宝在看书时,可以提醒他要爱护书籍,“封面是书的衣服,衣服被撕坏,书会哭的”“不要去掐花,它会伤心的。”宝宝听了以后会十分小心,生怕伤害了它的“小伙伴”。

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泛灵心理利用得当,可以帮助宝宝提高能力,如果过度使用,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6)

家长们千万不要让“泛灵心理”误导宝宝

1)不要让“泛灵心理”,为错误行为推卸责任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宝宝没看脚下的路不小心被凳子绊倒时,照顾宝宝的家长常常会一边抚慰宝宝,一边指使或帮助宝宝去拍打凳子。

受“泛灵心理”的负面影响,宝宝一般都会认为是凳子的错,和自己无关,打了凳子后,自己也会得到心理的平衡。

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宝宝推卸责任,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宝宝的奇妙思维(宝宝的神神叨叨)(7)

2)不要利用“泛灵心理”,恐吓宝宝吓唬宝宝

家长平时可能喜欢恐怖刺激的影视节目,还会带着宝宝一起看,或者宝宝一淘气就会用魔鬼恐吓宝宝。

如:不听话就来抓他等类似的话语。殊不知,此时的宝宝在泛灵期,最容易受这些影响。他们会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构的,他们会把虚构的怪兽、魔鬼通过想像衍生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对这些恐怖的事物尚缺乏辨析能力,懵懂无知从而产生恐惧心理,甚至还会出现幻觉,看到怪兽出现。

此时的家长千万不要给宝宝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这样对宝宝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会带来非常不利影响。

泛灵心理是3-6岁幼儿普遍的心理现象,家长们不用过度担忧宝宝为何会对着玩具娃娃说悄悄话,应正确的认识这一现象,并合理利用这一时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幼儿为其天赋赋能,你的宝宝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

宝妈们,你家宝宝有类似行为吗?你是如何处置的?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喜欢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