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的宝宝牙牙学语(宝宝牙牙学语时)
几个月的宝宝牙牙学语(宝宝牙牙学语时)▫ 看到你会微笑(从6周左右开始);▫ 发出愉快的声音(3周时就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就像破土而出的嫩芽,动力其实来自于种子的积累。“前语言期”就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种子阶段。而“优良的种子”必须具备这三大能力:发音能力、语音认知能力、社会化交流能力(理解词句意义,用手势交流)。所以这期间,宝宝的语言课可是排得满满的。0-6周▫ 用哭声表达需求;
宝宝大概1岁左右,就会开口说出人生的第一个词了。有了更加可视化的参照,大人们的焦虑也开足了马力直奔主题:开口早晚,词汇量多少,清晰度流利度……
我们常说,语言学习需要沉淀积累。而宝宝在1岁前,就开始准备了。这期间,他们是怎么进行语言学习的呢?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宝宝顺利开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宝宝1岁前的事。
什么是前语言期?
孩子学说话,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准备期。这段时间一般是从出生,到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0-12个月),也被称为前语言期或语言准备期。
就像破土而出的嫩芽,动力其实来自于种子的积累。“前语言期”就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种子阶段。而“优良的种子”必须具备这三大能力:发音能力、语音认知能力、社会化交流能力(理解词句意义,用手势交流)。所以这期间,宝宝的语言课可是排得满满的。
0-6周
▫ 用哭声表达需求;
▫ 发出愉快的声音(3周时就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 看到你会微笑(从6周左右开始);
▫ 发出一连串重复的声音,开始主要是“aa-aa-aa”或是其它元音的发音。
6周-6个月
▫ 看到你会微笑;
▫ 开始在跟大人的“对话”中出现“互动”,会通过动作、表情或声音进行回应(2-3个月);
▫ 发出更像说话的咿咿呀呀声,以及一些不同的连贯的声音,例如:“bababa,mamama”;
▫ 咯咯地笑或大笑;
▫ 通过发出高高低低的声音来玩音调的游戏(声音的旋律);
6-12个月
▫ 牙牙学语的声音有更多的变化;
▫ 通过语言或哭以外的声音来获得关注并保持被关注;
▫ 通过手势来进行交流(例如:举起手臂要求你把他抱起来)
▫ 用挥手表达“再见”,把脸盖起来表示在“躲猫猫”(在会说话之前,声音和手势通常在一起出现)。
从发现声音的作用,分辨发音和声调的差异,到后来不断地模仿、练习,宝宝一点儿也没闲着。到了5-10个月,宝宝的发音开始有质的变化,他们会时不时冒出一些“吗吗、吧吧”的音节,这跟我们大人日常使用的语言非常相似。随着宝宝学会多音节的发音,他们还会开始模仿成人的语气语调,叽里呱啦说一串大人听不懂的话。而这段牙牙学语期,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孩子在牙牙学语中使用的辅音(声母),通常是他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语的辅音(声母);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开始牙牙学语的时间,预测他说出第一个词语的时间。而那些牙牙学语阶段出现较晚的孩子,也会存在交流延迟的风险。
那么,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我们怎么更加合拍地跟他互动,帮他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呢?
我们该如何回应?
偶尔停下来,留出“回应”时间
当孩子还不会说话,大人们常见的做法是:跟孩子说话(既然不能用语言交流,就充分发挥想象力,自问自答吧),给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素材,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这也一直是我们鼓励大家使用的方法。
但在孩子进入牙牙学语的阶段之前(通常是4-5个月左右,也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也可以偶尔停下来,给孩子留出“回应”的时间。在这段空白的时间里,孩子可能会做出某个动作、或者发出声音,只要有回应,就意味着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跟你“对话”。
这么做,不仅可以鼓励宝宝自主地发出声音,也可以让他知道人们在对话中是要“轮流”的。
观察意向,帮忙解释
当孩子在咿呀学语时,我们除了有所回应,还要仔细观察他是不是在向你传递信息,这样才好更加精准地满足宝宝的需求。如果他一边发出声音,一边看着某样东西、并用手指着,以此来吸引你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下,宝贝的发音很有可能是有目的的。他可能是在向你提问,也可能是想跟你分享他的新发现。
这时候,我们要帮孩子把信息转化为语言。比如,你可以指着眼前的东西,对他说:“它是一只小狗”、“听,它正在‘汪汪汪’地叫呢”。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在咿呀学语时,完全投入在自己的游戏或玩耍中,并没有试图吸引你的关注,这时候他很有可能是在探索新的发音。那么,我们可以进入下一个策略——模仿。
模仿孩子,不断重复
如果我们确定孩子的咿呀学语,并没有传递具体的信息,只是他的自言自语,可以用“模仿”的策略来回应他。
孩子听到我们在模仿他的发音,接受到的信号是“大人正在关注他”,并“对他的发音很感兴趣”,很可能会激发他再一次发声。这种互相模仿产生的良性互动,会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发出声音来获取大人的关注,促进他主动发展他的有意识发声。
当孩子顺利度过前语言期,我们就可以期待不久之后,他能说出生命中的第一个词汇。最后,想告诉每一位爸爸妈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慢或者快如果在合理范围,静待花开就好~
来源:赢在起点早教学园(ID:ElitebabyLand)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