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数字不敏感怎么学(宝宝进入数字敏感期)
宝宝数字不敏感怎么学(宝宝进入数字敏感期)当然,那么小的我不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从一开始教我的就是,数字大的别去管,从它的基础上,数小的数字。举个例子:比如说8 4=?但这种两种方式,都是运用公式或单纯的数数,而不是逻辑思维。
因为数学思维在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很重要,它甚至从小就影响着孩子喜不喜欢某一学科。
不是炫耀或拉仇恨,我上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好。
从我只会掰着手指头数数,从未接触过加减公式的时候,做加减运算就比高年级的小朋友还快,有的人觉得是因为我聪明。
但我后来才知道,这并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宝宝姥爷教给我的逻辑思维。
举个例子:
比如说8 4=?
- 小年级的孩子可能从1数到8,然后再掰着手指头数4位,直到数到12。
- 大年级的孩子学会了加减公式,会算8 4,十位进1,个位留2,等于12。
但这种两种方式,都是运用公式或单纯的数数,而不是逻辑思维。
从一开始教我的就是,数字大的别去管,从它的基础上,数小的数字。
当然,那么小的我不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他就告诉我,假装你把8装进裤兜里了,那现在8就不能再拿出来了哦,不能动它了,然后小手伸出来,接着数4位,8后面是几?
所以8 4,我的思路就是往8上面,再继续掰着手指头数四位数9,10,11,12。
再比如,年龄更大一些对于更难的18 14=?
思路就是,先把大数集成整数。
把14拆成2 12,那就是18 2 12,先让前面满整数20,把20放进裤兜里,后面直接 12。
这种思路做加法超快,而且对于没学加减公式的我来讲,超容易理解。
后来有了宝宝,当我也开始注重她数学启蒙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数量和推理啊。
3、4岁的孩子可以点数到10 后,如果有逻辑思路,就更容易掌握10以内加法的规律,而不是一定要学习十位进一位的公式。
相反,如果理不清这种逻辑,记住公式也是死记,真正运算的时候,还是会头大。
当然,小屁孩算加法快本身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而且随着数字变大,这种方法并没有优势。
但是,我一直觉得学数学是种享受,不觉得它很累,跟从小这种逻辑启蒙有很重要的关系。
我不觉得它是枯燥无比的公式,而是觉得总有思路可以解开它,所以也乐于钻研。
我身边有很多刚上一年级为加法发愁的妈妈,我都给他们推荐了姥爷当年这种思维方式。
很明显的,孩子们都觉得这比死背公式更有趣,也容易理解的多,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去记公式,等到数量更大的计算时,思路也更清晰。
当然,这种数量和推理,只是逻辑思维中的一种,其实逻辑思维分很多,即便是很小的宝宝,也可以接触很多简单的逻辑思维。
比较低幼的大概分为这样几类:
数字和计数
这也是通常咱们能理解到的最直观的数学概念。
一般到了2岁左右,宝宝会进入数字敏感期,你会发现,他突然就开始喜欢数数(尽管不一定数的对)。
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多给宝宝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
但是这时候最多循序渐进的培养宝宝数数的意愿,却不要苛求宝宝知道数字的意义。
他可能会从1数到10,但是当你伸出3根手指头问他,他可能回答是5 。
事实上,2岁的宝宝基本只能明白数字1和2的概念,3岁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每个数字代表的真正数量。
当然强化数字概念一定是有意义的,也是数学启蒙的基础,妈妈们可以融入到生活中,让数数“活起来”。
上楼梯的时候,吃饼干的时候,给宝宝系扣子的时候,所有可以数数的机会都可以拿来强化宝宝的记忆。
分类和对比
2岁后的某一段时期,宝宝会非常热衷于分类与对比概念。
逻辑推理的前提,是分类概念的清晰。
平时也可以教孩子分类,收衣服的时候,袜子、内衣、上衣分开;
红色、黄色分类;
蔬菜、水果分类。
等孩子掌握了分类,就会开始热衷于对比。
比如大小、高矮、轻重....
宝宝有个阶段疯狂的让每类事物都一较高下:
吃饭的时候,指着我的碗说“你的大”,指着自己的碗说“我的小”;
进了电梯间,指着高个子的叔叔说,这叔叔高,指着稍微矮一点的说,这叔叔矮,一路我尴尬的也是恨不得钻电梯缝的。
当妈妈们发现宝宝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就可以多选择一些东西主动让宝宝进行对比,并从中学习各种概念:大小、高矮、轻重、胖瘦、多少….
在她最感兴趣时候锦上添花,总能事半功倍。
图形和方位
最简单的图形,自然就是常见的几何了,1岁之后宝宝可以认识不同的形状,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只要是善于观察,生活处处是几何。
宝宝的书是长方形的,小脸盆是圆形的,小奶酪是三角形的,甜筒是圆锥形的…..
有了形状,自然就会有方位的区分。
别小看这些形状概念的归类,这能为日后宝宝学习搭建、构建空间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个比方,当宝宝想搭一个冰淇淋的时候,她首先会调动记忆库,想一下冰淇淋的形状,下面一个小圆锥,上面一个小半圆...
只有归纳出形状和方位的类别,他在进行搭建的时候,才能“有目的”的去寻找适合的形状。
等宝宝再大一些,拼图也是锻炼图形与方位的一个好助手。
归纳总结和推理
推理,看上去好像更复杂一些,需要孩子根据已知的规律去推理未知。
但是归纳推理的能力,是人类大脑与生俱来的,只是被我们忽视了。
我最近看到一份斯坦福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对大脑认知研究的报告,报告显示:实际上,婴儿一直在对少量数据样本进行归纳总结,
他们见过几只橡皮鸭,知道它们能浮起来;
他们见过几个皮球,知道它们能弹跳起来,他们就会对鸭子和球产生预判;
并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这种预判延伸到所有橡皮鸭和球身上。
这种对鸭子和球的归纳总结方法,婴儿几乎要用在所有东西上,鞋子、船、水杯…
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他们是超聪明的。
大部分的东西都不需要你手把手的重复,他们通过几个示范,就能掌握某种工具,掌握某种语法;通过几个例子,就能掌握新的因果关系。
每个孩子都具有“从很少的数据中,推导出丰富查询结果的能力”,从而在这个世界生存:求助或探索。
但是为什么慢慢长大,有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有的就会越来越差呢?
这就取决于后天养育者有没有在逻辑思维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干预了。
幼儿园小班开始就引入了推理观念,我在小游戏里也常常会提到的ABAB模式,或升级版的AABBAABB游戏。
就是类似于这种:
复杂一点的:
是不是有当年做数学题的赶脚了?
当然,对于1、2岁的小宝宝而言,逻辑启蒙或推理可能没有这么“数学范儿”,但是这种思维,从出生就存在,而且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拿来训练的,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个蓝色贴纸一个红色贴纸……
启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渗透过程,不是说2岁不会数数不懂逻辑的孩子,到了3岁就可以自然会的。
我始终相信人类思维强大的计算能力,这种能力能让我们学识渊博。
而早期开发与干预,父母功不可没哦。
养育是一场细水长流的坚定,唯有它,争不成朝夕之间。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引导,就是最事半功倍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