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干细胞移植需要多久(黏宝宝的难题是搏一把干细胞移植)
儿童干细胞移植需要多久(黏宝宝的难题是搏一把干细胞移植)因为黏多糖贮积,患儿的体表特征异常明显。肝脾肿大,面部容貌粗糙,舟状头,前额突出,眉毛浓密,眼睛突出,鼻梁低平,鼻孔上翻、舌头肥大突出……因为基因突变,MPS患儿体细胞的溶酶体内降解黏多糖的水解酶活性减低,黏多糖不能被降解代谢,最终贮积在全身细胞内而发生的疾病。该病是溶酶体贮积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可分为Ⅰ,Ⅱ,Ⅲ,Ⅳ,Ⅵ,Ⅶ,Ⅸ型等7种类型,其中Ⅲ又分为ⅢA,ⅢB,ⅢC,ⅢD四个亚型,Ⅳ型分为ⅣA和ⅣB亚型,虽然各型致病基因和临床表现有差异,但由于贮积的底物都是黏多糖而被统称为黏多糖贮积症。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黏多糖贮积症被收录其中。发病率极低的罕见病群体确诊周期在缩短“黏宝宝”是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的美丽名字,但拥有一个患儿的家庭并不甜蜜。
罕见病日刚刚过去,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又将临近。黏多糖贮积症(简称MPS),这一总发病率低于1/2.5万的罕见病现症群体,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三选一。好消息是有药物了,特殊的酶替代疗法下,一般个头、体重的孩子的药费支出是每年100多万;第二个选择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单次投入巨大,而且移植有一定的风险;最后一个也是最多家庭的选择,保持现状,对症处理问题,在等待中希望孩子的心脏病变、脊柱畸形的并发症不来或者晚点来。
这是一个罕见病群体,患者、孩子们特征明显,好消息是有药物能治疗了,但很昂贵。
24日,由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的黏多醣贮积症多学科义诊活动在华泰宾馆举行。“2008年我们中心开展尿液黏多糖分析、酶学分析、基因分析以来,一共诊断了260多名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其中有40余例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019年开始陆续有MPSⅣA、MPSⅠ和MPSⅡ型酶替代药物在国内上市,由于费用高昂,真正计划开始使用酶替代疗法的患者屈指可数。如果没有医保政策支持,每年能够支撑起昂贵治疗的家庭依然少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张文主任表示。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张文在分享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发病率极低的罕见病群体
确诊周期在缩短
“黏宝宝”是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的美丽名字,但拥有一个患儿的家庭并不甜蜜。
因为基因突变,MPS患儿体细胞的溶酶体内降解黏多糖的水解酶活性减低,黏多糖不能被降解代谢,最终贮积在全身细胞内而发生的疾病。该病是溶酶体贮积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可分为Ⅰ,Ⅱ,Ⅲ,Ⅳ,Ⅵ,Ⅶ,Ⅸ型等7种类型,其中Ⅲ又分为ⅢA,ⅢB,ⅢC,ⅢD四个亚型,Ⅳ型分为ⅣA和ⅣB亚型,虽然各型致病基因和临床表现有差异,但由于贮积的底物都是黏多糖而被统称为黏多糖贮积症。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黏多糖贮积症被收录其中。
因为黏多糖贮积,患儿的体表特征异常明显。肝脾肿大,面部容貌粗糙,舟状头,前额突出,眉毛浓密,眼睛突出,鼻梁低平,鼻孔上翻、舌头肥大突出……
同样因为黏多糖贮积,患儿的眼部、智力、肝脾、关节甚至包括心脏瓣膜都会受到累及。因为罕见,在若干年前,这类患儿的明确诊断周期往往漫长,因为角膜浑浊去到眼科,智力发育迟滞又去到了神经内科,心脏瓣膜病变出现后,患者可能求诊于心脏科,关节病变了,孩子们则求诊于骨科。
现场义诊环节,三名医生在和黏多糖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相当长一段时间,患儿从发病,到最后确诊需要4-6年的时间。现在随着罕见病知识的宣传和学术交流,医生们对该病的认识也增强了,患儿的确诊周期大大缩短。但诊断之后,现有的干预治疗手段却又显得异常短缺。
“除了Ⅰ、II、ⅣA型三个型别的黏多糖贮积症,因为药物准入获批了,可以使用酶替代疗法得到较好的控制。其他型别,暂时没有特效药物,对症治疗是主要方法。或者,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张文主任透露,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和血液肿瘤科通力合作,已完成了40余例MPS患儿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率在94%左右。
用药就能缓解
停药又回到了原点
来自珠三角兄弟城市的陈先生就是一名MPSⅡ型患儿的父亲。孩子从出生到2月龄一直表现正常。可随后开始出现斜疝,严重的反复发热不退。肝脾肿胀,心脏瓣膜病变陆续出现,孩子的智力发育也开始异常迟滞,运动能力低下。
当地医生很难理解孩子的这些莫名其妙的症状,甚至排查过结核。最后孩子到了4岁多的时候,才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明确诊断为MPSII型。彼时,针对这一型的MPS,国外药企已经开发出了酶替代疗法所需的药物。
患者家属陈先生讲解他的求医历程。
正好当时韩国开始进行国际招募,这让陈先生看到了希望。通过申请,他的孩子获得了一年的免费酶替代治疗机会。治疗期间,他能看到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转,肝脾缩小,心脏瓣膜病变改善,每天能走一万步。
可治疗停止后,回家不久,孩子的病情开始出现反弹,并开始持续性加重,运动能力也出现减退。
目前即便国内也同样引进了这一药物,孩子的情况也没能改善。不是因为药物没效,而是那种药物费用高昂,一年100多万元人民币的药费,即便地处珠三角富庶区域,陈先生依然无法企及。
同样的遭遇,在何女士和他儿子身上也发生过,同样是MPSII型,同样在韩国接受免费酶替代治疗,因为病情严重,甚至接受了为期两年的治疗。然后治疗一结束,回到国内后,又回到起点。“那样的天价,又有几个家庭能够承受得起。”
一次成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可孩子至今仍在接受手术修复
来自广州的李女士,也有一个“黏宝宝”。孩子到现在8岁,可历年来接受的各种手术治疗就不下六次。
“孩子确诊的过程用了半年,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了这种疾病,会立即转介到能明确诊断中心进行确诊。”李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孩子1岁确诊,确诊后一直在进行针对性的积极治疗。
2岁的时候,做了中耳炎(并发症之一)置管和腺样体肥大的消融;
3岁的时候,因为脑积水,孩子做了脑室分流,外科疝气治疗。
4岁的时候,计划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要在茫茫人海找到完全相合的配型者,好比大海捞针。“治疗效果最好的脐带血,没有从公共库中获得配型;中华骨髓库、台湾慈济都找过了,不行。最后退而求其次,运用孩子父亲的干细胞,做了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幸运的是,孩子挺过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关口。
干细胞移植后的治疗效果也是明显的,孩子肝脾肿大消退,智力、运动能力得到改善。
到了5岁,6岁,孩子又接受了鞘膜积液治疗和膝外翻矫正。
“孩子目前已经能进入公立学校的特殊班进行学习,但智力似乎在短暂好转后又停滞了下来。”
一路下来,李女士的治疗心得就是听从专家的建议,然后评估好每一次治疗的风险和获益。“相信医学、相信医生的同时,家长们也要保重身体,和黏多糖贮积症的对抗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这些孩子,需要家长们终身照顾。”
骨关节畸形,是黏多糖的另一大并发症。
要想办法让“黏宝宝”们用上药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注定了发病率再低的罕见病都会有一个不小的群体。MPS患儿也一样,在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里,加入的家庭超过400个。中心郑芋会长告诉南都记者,和陈先生、何女士的境遇一样,群体里面的绝大多数家庭承担不起昂贵的酶替代疗法来控制、缓解病情。
建立一个抱团取暖的群,除了交流治疗心得,更希望能够在当前有药可用的情况下,让患儿家庭们用得起。“最最关键的,还是希望能够得到医保的支持。毕竟这个群体并不庞大,对于医保基金的影响相对较小。”
郑芋表示,目前国内部分地区针对黏多糖药物可以报销地方有成都市,广州市、佛山市等地也都有城市商保的部分费用支持,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在关注黏多糖疾病。
而那些得不到医疗保障支持的患儿,则还需要等待。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