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嘴巴像鸭子一样撅着:宝宝经常嘟嘴竟然是因为小黄鸭
宝宝嘴巴像鸭子一样撅着:宝宝经常嘟嘴竟然是因为小黄鸭他发现,刚出生2~3周的婴儿,能够面对面模仿出成年人所做的面部表情,包括伸舌头、张大嘴和嘟嘟嘴。早在1977年,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梅尔佐夫就在《Science》上面发表了关于他对新生儿模仿能力的研究。我们的大脑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进行记忆和学习,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等的形式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以语言为例。孩子通过聆听大人之间的对话,积累并学习如何发音和表达,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而很多家长却因为沉迷手机,或给孩子大量使用电子产品,疏于和宝宝交流,错过了孩子语言启蒙的重要时期。
前几天学校老师给我看了一个搞笑的图片,图中的宝宝简直是太可爱了。
这个宝宝因为经常看到推车前面的小黄鸭,于是就模仿起了小黄鸭的表情,一直嘟嘟嘴。不禁让人感叹,人类幼崽的模仿能力简直太强大了。
(源自微博用户@Vimya.曉V)
什么是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小宝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的大脑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进行记忆和学习,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等的形式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以语言为例。孩子通过聆听大人之间的对话,积累并学习如何发音和表达,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而很多家长却因为沉迷手机,或给孩子大量使用电子产品,疏于和宝宝交流,错过了孩子语言启蒙的重要时期。
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早在1977年,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梅尔佐夫就在《Science》上面发表了关于他对新生儿模仿能力的研究。
他发现,刚出生2~3周的婴儿,能够面对面模仿出成年人所做的面部表情,包括伸舌头、张大嘴和嘟嘟嘴。
要知道,2~3周的宝宝,他们的眼睛只能在特定的距离范围内(例如妈妈喂奶的距离),大致辨别出人脸的五官轮廓。
但他依旧可以利用自己对应的面部器官,做出相同的动作,是不是很神奇?
不同阶段模仿能力的发展随着孩子认知水平、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等方面的发展,他的模仿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关键点。
6个月之前:眼神交流是关键
很多人以为小婴儿什么都不懂,不用跟他有过多的互动。但实际上,6个月以内的宝宝是可以理解大人的不同情绪的。
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还要有语言信息的互动,这对孩子后续模仿和语言的发展都有帮助。
6个月~1岁:模仿能力增强,但不熟悉物品
6个月以后的宝宝,视觉功能逐渐发展,探索欲望和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好。但这个阶段宝宝的模仿,通常是“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
比如看到妈妈拿起手机打电话,他也随便拿起一个玩具放到耳朵边。
这时家长不要过度限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在孩子模仿的行为中,加强孩子对语言与行为的关系认知。
比如和孩子再见时,边挥手边说“拜拜”,让孩子在模仿中加强行为和语言的配对认知,促进语言的发展。
1~2岁:语言和动作模仿关键期
等到孩子1岁左右,他开始进入语言发展关键期,而语言的发展,必须与听觉、视觉、触觉、前庭觉等感觉系统的发展相配合,才能更加顺畅。
比如孩子学习“苹果”这个词。首先他要用眼睛(视觉)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外形,然后用手(触觉)摸到苹果,感受苹果的温度和形状;再把苹果放到嘴里(手眼协调)舔一舔(味觉)感受味道。
同时家长跟孩子说“这是苹果”,孩子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苹果”这个词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真实语言”——家长和孩子的语言交流和互动,而不是用电视或手机播放出的声音应付孩子。
2~3岁:开始具备延迟模仿能力
这个阶段的宝宝语言和肢体动作越发熟练,好奇心也越来越强,模仿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具有延迟模仿的能力。
所以这个阶段,家长在孩子面前展现的模样十分重要,因为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你的言行,并在不经意中“模仿”出来。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经常玩手机,那你就要先把手机放下哦。
3~4岁:进行角色模仿
到了3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角色的概念,会大量进行角色扮演类的游戏。
而在游戏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喜欢模仿爸爸或哥哥,女生则倾向于模仿妈妈或姐姐。
这种性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性别认同的重要学习历程,这时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学习各种社会规范。
4~5岁:同理心发展
4~5岁孩子开始进入团体生活,此时他们最喜欢模仿老师,总是要求家长扮演小朋友,自己来模仿老师。
在游戏中,孩子会加入许多在学校中发生过的情境,在不同情境中,发展推理和共情的能力。
孩子的学习,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就是家长。所以“身教大于言传”,应成为我们每个家长的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