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怎么赚五万?如何成为一个月入五万的兼职主播
一个月怎么赚五万?如何成为一个月入五万的兼职主播我还能说什么呢,真牛逼。不禁对00后小富二代们的消费能力刮目相看。据我姐透露,她算同行里挺不争气的,开窍儿慢,说前阵子工会里杀出个98年的孩子,做直播五个月,赚了60来万。去年流行做粘土,今年流行做史莱姆(用来捏来捏去解压的一个东西),据说在那个app的直播间里,手工圈儿的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她们有自己的工会,入会即可五五分成(比平台分成多),规定每月直播时间不能少于30个小时。她不露脸,手机拿支架一固定,就露俩手,要多健康有多健康。直播的场面谈不上精彩,一边做手工一边嘴不闲着,哪个老粉进来了,哪个新粉又给刷礼物了,都得念叨着,整得跟答谢会似的。我甚至不明白,这有啥好看的??
做主播月入个十万八万的,这事儿要是出现在新闻头条上没什么稀奇,但这次过年回家,谁能想到我有个亲戚就是做主播的。
这个亲戚还不是别人,我姐。
她比我大两岁,94年,是舅舅家的孩子。在二线城市里做文员,朝九晚五,平时挺宅的,爱好是做手工。虽说是从小玩到大的关系,但自打我来北京之后联系也少了,基本上一年见不了几面。
去年见面时就知道她在玩某个短视频app,录制的全是粘土手工类的,也做直播,那时候刚玩,一个月到手也就两三千。全是粉丝给刷的礼物,游艇法拉利啥的,我也不懂。
去年流行做粘土,今年流行做史莱姆(用来捏来捏去解压的一个东西),据说在那个app的直播间里,手工圈儿的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她们有自己的工会,入会即可五五分成(比平台分成多),规定每月直播时间不能少于30个小时。
她不露脸,手机拿支架一固定,就露俩手,要多健康有多健康。直播的场面谈不上精彩,一边做手工一边嘴不闲着,哪个老粉进来了,哪个新粉又给刷礼物了,都得念叨着,整得跟答谢会似的。
我甚至不明白,这有啥好看的??
据我姐透露,她算同行里挺不争气的,开窍儿慢,说前阵子工会里杀出个98年的孩子,做直播五个月,赚了60来万。
我还能说什么呢,真牛逼。不禁对00后小富二代们的消费能力刮目相看。
不过说实在的,以前真挺不理解那些给主播身上砸钱的人是什么心理。
搁我这儿,有那闲钱我买买衣服买买鞋不好吗?去国外旅旅游做做大保健不好吗?为什么要花在不相干的人身上呢?
当物质已经很难取悦自己的时候,你说那些人到底缺乏的是什么呢。
姐:“我在直播间里对给我送礼物的小朋友说谢谢,她们就会很激动,你不断的说谢谢,她们就忍不住不断的送。”
我:“感觉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太多存在感的人呢,在直播间里花钱是获得关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姐:“花钱的人就是希望被记住。我有个粉丝群,那些小朋友把我当亲姐姐,有的甚至想让我当妈妈,会把学校的事朋友的事都跟我讲,我只要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跟她们聊一会儿,她们就会觉得我比家人对她们还好。总的来讲就是长期缺乏关心,真不知道那些孩子的父母整天都在忙什么。”
但凡是做主播的,必定会跟“金主”搞好关系。我姐每天会对榜一(专业术语:给她花钱最多的孩子)的小朋友嘘寒问暖,倾听心事,陪打游戏,这套服务听着倒有点儿像恋与制作人的意思。
直播间里的“社交法则”简单粗暴,只要有钱,你可以和任何一位主播成为朋友。不重视你,就等于不重视钱,“友情”不过是交易。
换个角度想,捧主播可比追星见效快多了,你给爱豆砸再多钱,人家未必认识你;但给主播刷礼物,不仅能获得高度关注,还能分分钟成为朋友,保不齐还能跟同学面前显摆一下:内**(平台的名字)上谁谁,我捧起来的,我俩可熟了,一聊聊半宿。
我姐跟我说,前段时间有个小学生给主播刷了十几万,家长都报警了。当然,这赖不着平台,钱肯定也追不回来,毕竟是自愿的,没人胁迫。
据说那个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特别孤僻,学校里没人跟她说话,这孩子后来发现只要给主播送礼物,主播就会经常关心她,陪她说话。
说白了就是贩卖陪伴。
不停的刷礼物一来是为“陪伴”续费,二来是纯粹甘愿为这份开心买单。
老听见有人酸,说“给主播刷钱的人不有病吗?” 每个人的价值标准不一样,各取所需,何错之有呢?我倒觉得这跟花钱看演出没什么区别,无非是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这个时代孕育了很多全新的“服务”,无一例外在教我们如何向孤独花式投降,“病态的消费观”不过是因为不被爱。
如果说爱是相互的,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爱本身就是种交易?爱上一个人,本身就是在消费对方身上的某种特质。
当交易的形式越来越直白,只能说明人们越来越坦诚了。或许在未来世界,只有支付购买过的“爱”,才算踏实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