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餐桌表现(为什么电影里的中产总离不开饭桌)
电影中的餐桌表现(为什么电影里的中产总离不开饭桌)《快乐结局》中独自吃饭的中产男人看男人在餐桌前打电话、然后又打开电视,最后才百无聊赖地想起眼前的饭。第一场,三代人,家里老爷子在正座,却畏畏缩缩、一言不发,强势的大女儿于佩尔在训斥软弱儿子。《快乐结局》的第一场餐桌戏,强势的于佩尔很抢眼第二场,一个男人的单独午餐,高档红酒、精致简餐,哈内克的镜头就停在那里;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源丨破词儿(pocier) 文丨卷卷毛
戛纳历史上“双金棕榈俱乐部”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这次又带来了他一贯的“性冷淡风”中产阶级物语。名字叫《快乐结局》,只是,快乐是不可能快乐的,有的只是淡漠、虚无、压抑和寂寥。死不得,又生无趣。呵,中产阶级。
不知道哈内克对中产是有过什么阴影,反正看得我都有阴影了。尤其是对其中几场餐桌戏,实在是印象深刻。
第一场,三代人,家里老爷子在正座,却畏畏缩缩、一言不发,强势的大女儿于佩尔在训斥软弱儿子。
《快乐结局》的第一场餐桌戏,强势的于佩尔很抢眼
第二场,一个男人的单独午餐,高档红酒、精致简餐,哈内克的镜头就停在那里;
看男人在餐桌前打电话、然后又打开电视,最后才百无聊赖地想起眼前的饭。
《快乐结局》中独自吃饭的中产男人
第三场,儿子接过了前妻离世留下的小女儿,餐桌上的爷爷却一遍遍质询“你几岁了,你不会永远留在这里吧”。
最后终于留下一句:“那么,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快乐结局》,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第四场,大女儿于佩尔的订婚宴,宾客融融,却被软弱儿子特意带来的难民把气氛搞至冰点。
《快乐结局》,订婚宴被闯入者破坏
每一场饭桌,菜品都是讲究的,餐具都是精致的,饭桌礼仪都是优雅的。但也是每一场饭桌,崩塌都是在无形中的,饭桌上的人都是压抑、冰冷又孤独的。
呵,灾难的中产饭桌。
饭桌,中产的镜子
喜欢拍中产的导演们,镜头总是离不了饭桌。哈内克算一个。
他的《快乐结局》真不算新鲜,毕竟,早在1989年的处女作《第七大陆》中,他已经把中产拍得透彻。
《第七大陆》开场不久,就是一幅早餐图景,这个三口之家并未出境,只是以画外音的形式闲聊着。
《第七大陆》中,一家三口吃饭早餐图
母亲先是给女儿倒了咖啡加奶,又给自己倒上,三人聊天,熟悉、刻板、日复一日。
后来一场是午餐图,小女儿受不了烦闷死板的日常生活,假装眼睛失明。从医院回来后,三口吃饭,互相对望,静默无言,只得把食物塞到嘴里,大嚼着下咽。
《第七大陆》静默的一顿饭
而更狠的是电影结尾,彼时激进的哈内克让三人直接把家中一切砸了个烂碎,然后集体走向自杀。面无表情的早午餐图景,也就被疼痛和激烈撕成了碎片。
去年戛纳上凭借《方形》摘得金棕榈的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也是继承了哈内克,一如既往黑中产。几年前的《游客》,同样讲一个中产家庭的破裂,就起源于一场饭。
《游客》,一次吃饭遭遇雪崩引发的危机
一家人的饭桌上,突然遭遇了周围山脉的雪崩,丈夫受本能驱使自顾自逃命去。家庭危机也这样开启。
到了《方形》里,鲁本就更是对中产的饭局黑到飞起。一场高档晚宴上,请来的大猩猩表演者却愈发走向失控,他嚎叫、捶胸,站上饭桌,戏弄宴会主宾。但至此,都没人敢动一下,敢吭一声。
《方形》,饭局里失控的猩猩表演者
因为在这场宴会丛林,人人要维持自己的高雅形象,哪敢轻易露了怯。
直到“大猩猩”开始扯着头发拉走一个女人,宾客们这才群起而上,将其轰出宴会厅。
《方形》,直到触碰到底线,才被人们群起而攻之
怎么说,都是既尴尬无趣、又荒芜野蛮的一场宴会。
鲁本的这场餐桌戏,绝对算得上,有着21世纪《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风采。撕开中产饭局的光鲜表象,将下面的空洞与腐烂展现出来。
1972年,布努埃尔拍《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整部电影就是关于6个中产男女对一场饭局的执着。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难吃上的一顿饭
总是吃不上的一顿饭,总是被打断的一顿饭,6个人总是进去餐馆、再出来,走上饭桌、又停下。总愿想一场与身份相符的、优雅体面的聚餐,最后却幻化成了一场反着来的噩梦。
梦境里,宴会再一次被拿枪的袭击者们打断,5人被杀,唯有藏身在桌下的大使,却仍然惦记着桌上的肉。于是鬼使神差地去摸桌上的烤肉,也因此被发现,一枪打死。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临死前也要抓块肉吃
此前精心建构的中产饭桌结束于此,优雅与情趣、礼仪与规程,都抵不过裹腹的饥渴和狼吞虎咽。
饭桌文化,中产的幻象
我实在是很理解,干嘛导演们一拍中产,就把饭桌搬上来。你如果看到过,他们实际上有多在乎饭桌,也就知道电影为什么绕不过去了。
中产,作为现代社会的“新贵族”,餐桌,整个一个体现其良好品味、优雅谈吐的地方。中产餐桌上的礼节,虽然比不上更为繁琐、精致的贵族,但那一套,也是来自贵族。
看看《唐顿庄园》里的餐桌,长桌中间鲜花盛放,银器精美又擦得雪亮;
《唐顿庄园》里的餐厅景观
精致瓷器的层层叠叠,葡萄酒杯觥筹交错,白蜡烛、精致壁画,光是这些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更别提正式用餐时的一堆繁琐礼仪了,餐具摆放、用餐顺序、如何斟酒,各个一堆规矩。
也有人会问:“这些仪式为什么那么重要?”贵族们总会强调:“没了它们,我们就和婆罗洲的野人没什么两样了。”
《唐顿庄园》里的解释
到了现代社会“新贵族”的中产那里,他们自然也是以此一套来自我标榜。
二战后,西方社会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远超以往任何时期。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打破了以前不同阶级之间等级森严的消费界限。从职业、生活和消费方式来界定的“中产阶级”,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占据了经济与政治优势的他们,却没办法在身份和心理上占据优势,只得从贵族的精神文化里寻求认同。餐桌文化,就成了他们彰显自己品味、修养,教育与地位的重要一环。
就像是《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中,几人的饭桌撩开幕帘,是被人观赏的对象
不过,和贵族不同的是,中产所定义的餐桌文化并追求奢华。比如《快乐结局》、《第七大陆》中常常展现的简餐,其实,他们追求的更多是绿色、健康、手工和高质量。
但餐桌上所能体现的精英意识,以及和其他阶层的区分,也是他们如此重视餐桌的根本原因吧。
餐桌的崩塌,中产的陷落
布努埃尔和鲁本都让高雅的中产在饭桌上丑态百出。还有更猛的讽刺、更极致的展现,在马可·费雷里那惊世骇俗的《极乐大餐》和巨蟒团的《人生七部曲》中。
《极乐大餐》说,4个事业有成、但心灵空虚的中产男人不想活了,于是,4人决定死在餐桌上。这是一场极致的感官游戏,就是吃、然后吐,吐着吃,一边排泄一边吃。
《极乐大餐》,吃到躺下还在吃
真正将中产对吃的执着、对感官的追求,放大成为一种病态。
《人生七部曲》也是,餐馆吃饭一章,中年男人高歌猛进,不停吃下的东西最终将身体撑破——原来身体里面空无一物,只剩了几块摇摇欲坠的骨架。
《人生七部曲》,身体撑破后的景观
尼采就曾说过:
“宴饮一如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性的放纵,狂歌乱舞,才能表现个体自我毁灭和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
放纵却又空虚、灵魂贫瘠无趣、感情干涸和不适,中产的这些面,就在这种狂欢式的乱舞中显露无疑了。
餐桌上的崩塌——就像是《完美陌生人》里,一场因为手机的餐桌游戏,各人的虚伪一面被尽数拆穿;
《完美陌生人》,一顿饭引发的信任危机
就像是《方形》,一场宴会表演试探出的人的淡漠和伪善;就像是哈内克镜头里的中产家庭,上一秒还算其乐融融,下一秒就是脆弱、无解的对话。
那些餐桌上的丑态,都是孱弱灵魂的病态。
E N D
原文标题:拍中产,为什么总离不了饭桌
▽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rene0602
影视公司合作 ◇ zqy24680
编剧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复“我要加入分会”加入编剧帮全球分会
投稿 ◇ yunying@bianjubang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