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高票房女导演排行(全球票房第二女导演说)
全球最高票房女导演排行(全球票房第二女导演说)她想回到过去、回到童年,重新修复内心的疤痕。而今年的贺岁档,她也终于找到了疗愈自己的方法。母亲成为了贾玲心里永远的伤疤。而且她过得越好,内心便会越心痛,为什么妈妈不能跟她一起享福,为什么妈妈不能再穿上她买的皮衣……这不仅是台词,也是贾玲借电影之口对已逝的母亲说的话。这位让男人都喜欢,女人不嫉妒的喜剧演员又多了一个身份: 中国首位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可母亲的早逝让贾玲一生难以释怀。贾玲曾说:母亲去世后,再没有一件事情能让她快乐。
《你好,李焕英》热映,以口碑第一的评分,被网友评为最热门的催泪喜剧。剧中有这样两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
“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
“下辈子咱俩必须得做母女”。
这不仅是台词,也是贾玲借电影之口对已逝的母亲说的话。这位让男人都喜欢,女人不嫉妒的喜剧演员又多了一个身份: 中国首位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可母亲的早逝让贾玲一生难以释怀。贾玲曾说:母亲去世后,再没有一件事情能让她快乐。
母亲成为了贾玲心里永远的伤疤。而且她过得越好,内心便会越心痛,为什么妈妈不能跟她一起享福,为什么妈妈不能再穿上她买的皮衣……
她想回到过去、回到童年,重新修复内心的疤痕。而今年的贺岁档,她也终于找到了疗愈自己的方法。
通过电影《你好,李焕英》,她回到了童年,面对了自己多年过不去的坎,与自己进行了和解。
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施琪嘉教授说:“一个人,他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来的阴影。我们可以这样说 —— 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在生活。”
好在,施琪嘉教授拥有医学 心理学双重视角。他通过多年研究和总结,出品了《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读者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
01停下来,与我们内在的小孩说你好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小王子》
一个胆小怕事的成年人,儿时可能是抱打不平的孩子王;
一个精于算计的成年人,儿时可能是爱分享糖果的甜心宝贝;
一个叱咤风云的成年人,儿时可能是一跌倒就会哭鼻子的爱哭娃;
经历了成长、经历了生活、经历了社会的大染缸,我们一心向前跑,却忘了回过头来看看。看看儿时的自己,看看内心的自己。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不会随我们年龄的长大而消失,他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一直在我们内心。
一个漂亮女孩,小时候总被父母批评和指责,心里产生了深深的自卑。长大了,当有人追求她时,她却总是怀疑自己,认为不可能有人会喜欢她。这其实是她的内心住了一个自卑的小孩;
一个调皮蛋,小时候父母不喜欢他,他就通过表达不满、找茬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长大了,到了职场中,他就会表现为不合群,总是爱挑毛病。这其实是他的内心住着一个缺爱的小孩;
一个老人,越来越不喜欢同学聚会。因为每参加一次,人就会越少一些,就会发现又有一些同学已经离开人世。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内在小孩的孤独感就越来越强烈。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青春期、成熟期、老年期,内在的小孩始终陪伴着我们的各个阶段。这个小孩可能是自卑、孤独、紧张,也可能是伤痛、委屈。他需要被我们看见,他需要让我们知晓。
张爱玲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换个思考对象这句话也成立:如果我们能认识小时候的自己,就会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
我们需要停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小孩说句话:“你好,找到你,我很高兴。”
你好啊
02用心听,与我们内在的小孩谈谈心
我们内心的小孩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内心未成长、未安抚好的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带着创伤的内在小孩随时随地都会跳出来,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他们或者哭泣、或者恳求、或者生气,无论是哪种方式,我们的生活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一个学生,每次考试得满分。班里出现了两个对待他完全不同的同学。一个同学的表现是“你真棒,虽然现在我不能考满分,但是我要努力向你学习”,另一个同学的表现是:“如果我没有,我也不让你有,只要你有我就要欺负你、破坏你”。
前一个同学,我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比较舒服,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自然。他的表现告诉我们他的心里有一个健康的内在小孩。
后一个同学总是想让自己拥有一个特别大的阵势,以此来压倒别人、破坏别人。他的表现就是心里有一个受创伤的内在小孩。
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决定了他的命运。如果他心里的小孩没有被看到、被发现、被安抚,这个创伤小孩在我们成年后,就会带来更过激的行为,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福建五少年杀死同学勒索20万”“校园暴力斗殴不断”“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这些社会现象让人心痛。他们不光自己无法获得满足和幸福,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些孩子们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很好地理解到他、关爱到他,他的情绪没有被释放。
这些未被看到、被释放的情绪由于没有被释放,便会一直躲在他心里的某个角落。这些感觉可能是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又或者是空虚感、哀伤感。
无论是哪种感情和情绪,我们都需要用心聆听,需要和这些内在的小孩聊聊天、谈谈心。
03情共情,与我们内在的小孩拥抱
世界上任何事情在我们理解以后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比如了解了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轨迹,我们就不会再害怕“天狗吃月亮”。
比如了解了大气水循环的特点,我们就不会再有“跪河神求雨”的行为;
同样,了解了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就可以找到好的方法,把一个创伤的内在小孩,变成一个正常的内在小孩。这个了解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疗愈过程。
自卑、孤独、紧张、伤痛、委屈……与内在的小孩有了相识、相处,我们便可以用增加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等相对应的方式来疗愈童年的需求。
我们要与内心的小孩培养共情能力,消除他内心的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让这些情绪可以得到释放,不长久地积压在心里。
中国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一句“谢谢”,而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我们就像自己内在小孩的父母,向内心的自己道个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晚,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释怀。
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去调整自己,使内在的小孩不断成长。
一个姑娘,从小在重男轻女思想下长大,在嫁为人妻后,婆家视如已出,她的亲密关系发生了变化,身份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内心自卑的小孩便进行了调整,得到了爱的疗愈,她不再认为“我不配”。
让自己内在小孩重新认可自己,对受伤的自己重新定位,我们需要丢掉“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这些想法。
“我不行”是来自父母亲的贬低教育;“我不配”是来自父母亲对孩子的蔑视;“我不好”是来自父母没有营造一个积极、鼓励、包容的环境。这些想法都会使内在小孩受到创伤。
只有用心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让内在小孩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理解,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被疗愈,我们才能真正放下伤痛,感到快乐。
疗愈好自己,我们便会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人。
成年人,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疗愈好自己,然后才能关爱家人,和谐工作。
了解孩子,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个温馨的亲子关系;了解同事,可以使我们获得和谐同事关系;了解另一半,可以使我们获得幸福的亲密关系;了解父母,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憾的亲子关系。
内在小孩的成长伴随我们的一生,也伴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种心理治疗法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所,占主导作用的方面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始终把内在小孩放在心上,同他一同健康成长。
只有自己的内心已经疗愈,我们才能疗愈他人,从而活出更强大、自信、安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