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最经典的一部电影(一部电影导致认知偏差60年)
地雷战最经典的一部电影(一部电影导致认知偏差60年)大泽山以东的海阳县是胶东区党委、行署机关的驻地,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海(阳)莱(阳)边区,西边是敌伪控制的烟(台)青(岛)公路,西南有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部,是敌我顽三方接触的最前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更好地保卫自己、打击敌人,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前往大泽山韭园和北台村,参加了西海武委会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地雷训练班,学会了制作和埋设石雷的技术,并且在敌伪奔袭大泽山时参加了实战演练。同年5月,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沙埠前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会上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民兵利用地雷杀伤敌人的经验,提出了在全县开展地雷战的初步方案,并由栾晋阶现场传授了埋雷的基本方法,还向各区下发了部分铁壳地雷。会后,各区武委会接着召开各村民兵负责人会议,介绍造雷和埋雷方法,将地雷下发给敌人频繁骚扰的重点村庄使用。大泽山民兵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雷民兵组建之初,枪支弹药极为缺乏,于是大家开动脑筋,积极寻找
地雷战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与地道战、麻雀战等一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尤其是根据地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是抗日战争的象征和标志。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民兵传统教学片《地雷战》,更是将这一独特战法的影响扩大到了几代人。影片中的英雄村庄赵家庄,其原型就是位于胶东半岛海阳县盆子山区的赵疃村。抗战期间,以赵疃、文山后、小滩、小纪、叶家、栾家、夼里等村庄为代表的海阳民兵,积极运用地雷等自制武器,全面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以弱胜强、以土败洋,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电影《地雷战》将海阳地雷战的影响扩大到了几代人
不过,山东根据地最先尝试开展地雷战的并非是海阳,而是与其相邻的平度县大泽山(海阳现属烟台,而平度属于青岛)。1940年7、8月间,八路军山东纵队消灭国民党顽固派沈官忱部,解放了大泽山区,大泽山成为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抗日根据地中心。日寇为包围、“蚕食”根据地,在大泽山周边先后建立起20多个据点,经常进山“扫荡”、骚扰抢掠。为保卫根据地,在西海武委会主任傅健吾的领导下,建立了由高家、韭园、南台、北台和所里头5个村庄组成的高家民兵联防,这就是后来被誉为“铜墙铁壁”的民兵联村作战的雏形。
一手拿枪、一手抱雷的大泽山民兵“铜墙铁壁”雕塑
民兵组建之初,枪支弹药极为缺乏,于是大家开动脑筋,积极寻找各种武器来保家杀敌。高家村有一个石匠名叫高方和,他从放炮采石中受到启发,在靠近大路的响石壁,凿孔设置了一个爆炸装置。但因为是使用装有黑药的苇管点火,无法精确控制引爆时机,没能发挥作用,只是把准备进村抢劫的日伪军吓了一跳,以为民兵有了准备,半道折了回去。尽管初战并未取得全胜,但民兵们并不气馁,他们参考农闲时打獾的“地枪”结构,将爆炸装置改为拉火点放,又将在固定位置凿孔安设改为用现成的石块打孔装药,方便布设,几经改进终于研制成功拉发石雷,随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又发展出绊雷、踏雷等品种。
傅健吾曾撰写专著《民兵战法20种》,对地雷战进行了科学总结
有了石雷,大泽山民兵就有了用之不竭的与敌斗争的有力武器。1941年秋,高家联防民兵首次大规模使用石雷,在高家村西北的河滩内布下雷阵,炸死炸伤前来“扫荡”的日伪军50余人,取得地雷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1942年冬,日寇纠集1500余人再次“进剿”大泽山区,在不到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接连踏响石雷30余处,伤亡70余人。1943年10月,平度、掖县之敌3000余人再次开展拉网“扫荡”,当地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在韭园、高家两村布雷,炸死来犯之敌250多人。平度县古庙村与日军设立的大田据点隔河相望,该村民兵沿河埋下500多颗地雷,迫使敌人始终未敢过河进犯。
大泽山民兵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雷
大泽山以东的海阳县是胶东区党委、行署机关的驻地,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海(阳)莱(阳)边区,西边是敌伪控制的烟(台)青(岛)公路,西南有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部,是敌我顽三方接触的最前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更好地保卫自己、打击敌人,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前往大泽山韭园和北台村,参加了西海武委会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地雷训练班,学会了制作和埋设石雷的技术,并且在敌伪奔袭大泽山时参加了实战演练。同年5月,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沙埠前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会上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民兵利用地雷杀伤敌人的经验,提出了在全县开展地雷战的初步方案,并由栾晋阶现场传授了埋雷的基本方法,还向各区下发了部分铁壳地雷。会后,各区武委会接着召开各村民兵负责人会议,介绍造雷和埋雷方法,将地雷下发给敌人频繁骚扰的重点村庄使用。
海阳地雷战的创始人栾晋阶(右一)
在学习推广阶段,栾晋阶四处奔走,指导各村民兵。5月底,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将下发的地雷埋在公路上,炸死炸伤行村据点出来抢小麦的5名日伪军,栾晋阶得知后,立即将其写成经验材料,广为散发。不久,小滩村民兵孙纯帆等将领来的1颗地雷布设成夹子雷,埋在行村据点敌人修桥工地上,并故意留下痕迹,次日敌人发现后,在搬开石块排雷时触发夹子,炸死1名伪军。赵疃、文山后等村也相继传来了地雷实战成功的好消息。起初,地雷战只在邻近敌人据点的几个村庄开展,后逐步覆盖全县。海阳民兵在实践中看到了地雷的效果,开始争先恐后学习造雷埋雷,并在随后数十年中与地雷战结下了不解之缘。栾晋阶本人后来担任过胶东军区政治部科长,1946年前往东北,曾任旅大市副市长等职,可惜因积劳成疾,于1949年英年早逝。
创造海阳地雷战首个杀敌纪录的于凤鸣,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
海阳地雷战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该县赵疃乡、行村镇相邻的一小块地区,相继涌现了闻名全国的3位著名民兵英雄。赵疃村的赵守福(《地雷战》中赵虎原型之一),与民兵队长赵同伦等人认真研究布设方法,1943年8月,他们埋设在枣埠顶的两颗地雷成功爆炸,毙伤伪军5名。赵守福等人还针对敌人用探雷器探雷、在可疑之处划圈、强迫群众在前踏雷等招数,针对性地开发了“子母雷”“头发丝雷”“延期自发雷”“长藤雷”等30多个新雷种,研究出“真假雷田”“主动诱敌”“送雷上门”等新战法,破解了敌人阴谋,大量杀伤了日伪有生力量。
海阳涌现的三位全国民兵英雄,从左至右分别是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文山后村的于化虎(《地雷战》中赵虎的另一原型)和同村李树梓一道,首战野虎岭,两颗铁雷全部炸响,炸死敌人7人。他们不等不靠,自行制造大量石雷,仅在一次战斗中,就使用70余颗石雷炸死炸伤敌人17人,在全县掀起了大造石雷的热潮,铁、石雷并用,使地雷战威力倍增。在作战方式上,于化虎等人率先采取“飞行爆炸”的方式,利用民兵熟悉地形、道路的优势,在敌人行进方向上迅速埋雷、挂弦,克服了传统方式中地雷被动待敌的缺点,出敌不意,屡获成功。行村镇小滩村则有一位16岁的女神枪手孙玉敏(《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之一),2颗雷毙敌4人,带动全村40多名妇女学会埋雷。她还将麻雀战与地雷战相结合,袭扰杀伤日伪军,多次取得战果,在1945年春夏“反扫荡”斗争中,她与同村民兵与敌人连续周旋105天,杀敌17名。
赵守福获赠的锦旗奖品和使用过的武器
进入1945年,不甘心失败的日寇垂死挣扎,一方面收缩战线,固守海陆交通干线据点,一方面拼凑兵力,对盆子山区进行疯狂“扫荡”。海阳民兵适时改变战法,利用地雷封锁敌人据点,破袭敌人交通线,同时配合主力部队,在山区大摆“地雷宴”,迫使敌人无法抢粮,也不能久驻。赵守福、于化虎等人设计了对付汽车的“钉子雷”,专炸通过青威公路运粮的敌人车队。敌人见公路不通,便改从何家以南的海岸线运粮,孙藻训、孙玉敏等人又研制了装在葫芦里的“水雷”,布设在青威公路与港流渡口相邻处,7颗雷炸倒趟水搬运物资的敌人13名。赵疃、文山后和小滩,3个村均成为“胶东模范爆炸村”。7月下旬,海阳县委、县武装部在高家庄召开全县民兵英雄模范大会,号召广大民兵对敌展开主动进攻,“把鬼子赶出盆子山区”。会后,地雷战迅速推进到敌据点周边及内部,民兵们还划分范围,由某村或某几村包炸某个据点或哪一片山头,一时间处处皆雷、时时爆响,日伪军进退两难、无法安生,不得不龟缩到县城等几个主要据点中去。
海阳民兵创新创造了众多的地雷品种及战法战术
随着战绩不断增加,海阳地雷战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许世友在其回忆录《在胶东反“扫荡”的岁月里》中指出,“海阳的民兵以地雷战闻名于整个胶东”。为扩大地雷应用范围,在胶东军区指挥下,1944年到1945年间,先后从海阳民兵中挑选赵守福、于化虎、于凤鸣、赵同伦、栾恒月等60多名“爆炸大王”和技术能手,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地雷战骨干。1944年10月,于化虎率5名队员,到烟(台)潍(县)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术,在蓬莱城一次埋雷20余颗,毙伤日伪军28人。1945年1月,胶东武委会派于凤鸣率4人爆炸组,再赴蓬莱执行任务,10天内教授部队、民兵600多人次,并布雷封锁敌大辛店据点,致敌伤亡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同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率赵炳昆等5名队员,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赴胶济铁路沿线蓝村一带,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先后3次破坏敌人铁轨,致使敌人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海阳民兵多次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
在整个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共单独或配合主力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级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其中包括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位全国民兵英雄,赵同伦、纪中胜、陈桂香等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民兵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海阳县先后被授予“民兵工作模范县”、“战斗模范县”等光荣称号。在其带动下,地雷战在整个山东根据地持续推广,沂南、黄县等地相继成为新的群众性爆炸性运动典范。山东根据地的地雷战,不仅为地方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根据地的斗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期间,广大山东民兵仍然将地雷作为对敌作战的重要武器,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地雷战光荣传统,在莱芜战役等多次重大战斗中,配合解放军主力,有效迟滞了国民党军队行动,给予其有生力量以重大杀伤,书写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的光辉篇章。
授予民兵英雄赵守福的“海阳赵守福一号爆炸队”奖旗
海阳地雷战之所以闻名全国,不仅来自战争年代取得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电影《地雷战》的持久宣传,更是1960-1970年代全国范围内大办民兵、开展群众性爆破训练带来的深远影响。特别是1966年之后,作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范例,小小的海阳县,曾先后接待过阿尔巴尼亚、巴勒斯坦、罗马尼亚、坦桑尼亚、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参观学习,将地雷战的影响带向了全世界,因此与更早开展地雷战的晋察冀边区等地相比,具有了更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而大泽山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其作为山东地雷战的正宗发源地的历史也就渐渐湮没了。
1970年代沂蒙温水泉村民兵训练,该村在抗战时也是地雷战模范村
海阳地雷战名气大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进入21世纪之后,当地加大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合,先后兴建了地雷战纪念馆、地雷战景区、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以及地雷战遗址等,与地雷战相关的红色景区占到全市A级景区的四分之一强,利用电影《地雷战》的巨大影响,激发游客到海阳探寻英雄之路的兴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反过来也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了海阳地雷战的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其知名度。
现今海阳地雷战博物馆中的民兵雕塑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