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高仓健合作过程(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
张艺谋高仓健合作过程(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行事干练果断……型格粗粝坚毅,上映的时候,一度万人空巷,成为那个年代的标志性文化事件。与当年那些泛滥成灾、千篇一律的爱国影片,诸如《小兵张嘎》《地道战》中猥琐低能的日本鬼子不同,戏中高仓健扮演的检察官杜秋:面容线条硬朗
日本演员高仓健,零零后和九零后的孩子不知道他是谁。
但是问问身边的父母长辈,其实有很多都是他的影迷。
冷漠的眼神、直立的发型,他是那个时代男子汉的象征和硬汉的楷模。
在1978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部登陆中国内地的海外影片上映了——《追捕》
上映的时候,一度万人空巷,成为那个年代的标志性文化事件。
与当年那些泛滥成灾、千篇一律的爱国影片,诸如《小兵张嘎》《地道战》中猥琐低能的日本鬼子不同,戏中高仓健扮演的检察官杜秋:
面容线条硬朗
型格粗粝坚毅,
行事干练果断……
上天入地与坏人周旋的铁汉形象深入人心。
人们因此贬抑以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缺乏阳刚之气。
而高仓健由此也成为当时很多少女心目中的“梦中情人”——当然那些少女现在大部分都变成了年迈的母亲。
当年高仓健的硬汉风范引众人模仿,服装厂纷纷以杜丘风衣为模板,一时风衣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部电影,中日两国的普通民众开始有了文化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仇恨,这对后来几十年的和平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大陆一代人的偶像,高仓健一生拍摄了200多部电影,像《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日本侠客传》、《网走番外地》、《昭和残侠传》..
她冷峻的眼神、温雅的微笑、棱角分明的脸庞、高大宽厚的背影、一举一动都充满魅力,成为了那代人心中无法割舍的影像记忆。
高仓健与中国观众一直颇有缘分,曾多次来华,在2005年,他还与中国导演张艺谋合作了《千里走单骑》,那时的他,已经74岁了。
当时,全国的银幕总量还不足3000块,但该片作为一部文艺片,还是在内地拿下了3000多万票房,堪称创造了奇迹。
这是一部简单,安静,温情脉脉的片子。
故事讲述了健一父子关系一直不好,后来儿子健一罹患癌症,身为父亲的高仓健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替儿子完成几年前在丽江跟一个傩戏艺人的约定,拍一场由该艺人演的傩戏“千里走单骑”,于是这个不会一句中文的老人只身来到云南丽江,寻找当年的艺人李加民,可是李却因为有人嘲笑他的私生子,跟人打架伤人进了监狱。矛盾冲突和影片剧情由此展开。
片子中可能由于语言的关系,高仓健的台词很少,几乎没有,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片子。
可是没有台词并不影响高仓健准确的表达了所要传达出来的东西,无助,痛苦,孤独,安慰等等情感自然的流露出来。
他饰演的父亲深沉、有力、内敛,有一种从内心打动人的力量。
他很少说什么,更从来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听到儿子的病情时,他也只是默默的流泪。
所以当我看到,离别时他那么笨拙又真挚地抱住小扬扬的时候,心里狠狠抽动了一下,于他,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或许彼时彼刻,他抱住的还有自己曾经没有紧紧抱住的儿子。
其实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高仓健的两个背影。
一个是在日本北海道的海边,一个是在玉龙雪山。
就是一个人默默的背影,刹那间的孤独和无助占领我的心,在雪山前,在大海边,在地平线上就一个人默默地站着。
“谁能躲开漫山遍野的孤独?”
高仓健在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拍摄 《千里走单骑》时,即使自己的戏份已经完成,也会等到全组人员收工才会休息。
“他一直在默默地看你工作,站了三个小时,不打搅。我们全队坐上汽车准备走,老爷子给远远地鞠躬,他不过来,鞠完躬就走了,当时他已经70多岁。”张艺谋在《千里走单骑》的采访中回忆道。
2014年11月,高仓健离世的消息,在不少中国人的心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张艺谋称其为“世上唯一能靠背影演戏的神”,
姜文称“《追捕》在70年代末给中国的广大观众认识世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痛惜、哀叹之余,更多忆起逝去的美好时光,重温与高仓健及其银幕形象有关的、曾经触动我们心灵的感动。高仓健作为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审美,他的名字亦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说高仓健是“中国的高仓健”,亦丝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