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拍摄作品(这四个相貌平平的20岁女孩)
29岁拍摄作品(这四个相貌平平的20岁女孩)“独立”二字看似容易,实则需要底气。它的基础是银子,代价是寂寞,赠品是自由。所以在毕业两年后,当父母摊牌表示不肯再负担她的生活费时,她也是佯装镇定,内心却暗自打鼓。它对观众的共鸣和启发有多大?<Girls>刚播出一季就拿到了第70届金球奖最佳喜剧类剧集;该剧的导演、编剧同时也是女主Hannah的扮演者Lena Dunham也顺势拿下了当届最佳女主的殊荣。2017年它的最终季也有9.1的高分,跟一般都市类美剧高开低走的口碑路径截然相反。她极度自信地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并且能够靠笔杆子自立。文化人的自信,让Hannah总是以自己的步调去揣测别人,非常自我。
月初华纳兄弟正式将<Gossip GIrl>授权爱奇艺翻拍的消息,令不少人惊讶,大家生怕毁了经典,然后又突然陷入对追剧时光的怀念中去。
但作势君今天想要分享的不是这部人人皆知的大热作品,而是另一部美剧——<Girls>,同样讲述了四个女孩在纽约的生活。
但她们没有玛丽苏的高大上人设、平凡得像你我周围的女孩一样,她们的苦恼和挣扎的层面也比《绯闻女孩》复杂,所以有字幕组给这部剧的译名是《衰姐们》。
这不是一个青春的偶像童话,而是一出青春的残酷写实。
它对观众的共鸣和启发有多大?<Girls>刚播出一季就拿到了第70届金球奖最佳喜剧类剧集;该剧的导演、编剧同时也是女主Hannah的扮演者Lena Dunham也顺势拿下了当届最佳女主的殊荣。
2017年它的最终季也有9.1的高分,跟一般都市类美剧高开低走的口碑路径截然相反。
她极度自信地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并且能够靠笔杆子自立。文化人的自信,让Hannah总是以自己的步调去揣测别人,非常自我。
所以在毕业两年后,当父母摊牌表示不肯再负担她的生活费时,她也是佯装镇定,内心却暗自打鼓。
“独立”二字看似容易,实则需要底气。它的基础是银子,代价是寂寞,赠品是自由。
Marnie:食爱无味弃爱可惜=爱无能
Hannah有个叫Marnie的死党,她们在纽约合租了一套公寓,好到要一起洗澡再一起看着综艺节目睡着.....像不像每个刚来到大城市寻梦的年轻人的日常?
Marnie在生活中不乏爱慕者,但她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却总是太“渣”:明明是自己想要甩掉交往多年的男友,却在对方发现她的意图想要分手后,为保存颜面、宣示主权而主动求和,说做什么都可以……
好不容易哄得对方回心转意、想要继续恋情的时候,她又要跟人说分手,因为她已经满足了自己才是“掌控者”的目的。
也就像她会因为担心Hannah的安危而不顾他人眼光地仗义出头……
却也会在Hannah背后到处说她自私,并且还和Hannah的前男友调情。
“姐妹”二字很难懂,但也很好去辨认它的最基本模式:就是那个哪怕我说你无数坏话,也不允许别人说你一句不好的人。
Jessa:表面放浪不羁=内心渴望家庭
这是女主Hannah一开始最羡慕的人,因为这个来自英国的富家女拥有美貌,却也从内到外地透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波西米亚腔调:从不按常理出牌,因而显得神秘有趣。
她喜欢环游世界,也不遵守普通人的社交规则,总是有意无意地搅入他人的情感关系中……
甚至Jessa还突然宣布嫁给一个和自己不打不相识的男人,促成了一段大胆的闪婚。
或许正是因为不缺乏财富,又走遍世界、看遍了风景,她仿佛看透了世事,因此也选择了一种直接的方式去获取快乐。
那些看来“随性”的做法和无果的纠缠,其实都是她逃避现实的慰藉,因为从小只有物质、没有家庭的归属感,所以她比谁都渴望能有个家。
所以,“安全感”不是只有金钱能带给你,生活的完整和充实才可以。
Shoshanna:亦步亦趋=毫无主见
而Jessa的乖乖女表妹Shoshanna不算漂亮,属于小群体里不起眼的那个。她亦步亦趋地跟着这几个“前辈“混着,见证着她们的分分合合。
她从小便是学霸,不热衷于挑起事端,大多数时候胆子很小,却时而站在旁观者角度语出惊人。
但她不想成为任何人的附属或者跟班,也希望自己也能被当作一个有吸引力的女人看待。
起初她总是希望通过模仿心中楷模的行为,来击退自己内心的脆弱:
但后来她才发现,自己不想做任何人,于是Shoshanna一度搬去遥远的东京工作,跳出原本的人际圈,开始全新的生活。
看吧,别人眼中的“标签”,似乎是一张洗不掉的“生死状”,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标签”就永远不可能被撕下来。
她们没有主角光环,缺点可能比优点还多,生活都是一团乱麻。
这个设定是不是够有趣?
它也不像《绯闻女孩》那样,女主角都披着光鲜的华服在小圈子里来回折腾,以填补彼此心与心的空缺,一不小心还可能嫁给王子——恰恰相反,<Girls>里的姑娘们还会因为谁多交了一点房租、谁喝了谁的酸奶而斤斤计较。
这就是接地气的“衰姐们”,四个女主谁都不是天生的幸运儿。
虽然国别不同,但经济、爱情、事业和自我认同,包括女孩们之间的友情,四位女主角的焦虑和压力也能清晰映照在你我身上,像极了要在大城市里拼命折腾出存在感的我们。
像是成年人都不得不面对的初入职场问题,剧中就花了一定篇幅描绘。谁都是在毫无规划的时候,就早一步地对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产生厌恶,只是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担心一次贸然的出头就会打翻饭碗。
大家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已经立下了誓言说要独立要自强,却因房租和生活开销而不得不开口向家里寻求资助……别以为老美都是一出社会就立马独立的,<Girls>就告诉你,她们和你我都一样。
每个人都好像在按部就班地过日子,存款能不能买房、五险一金买得够不够高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没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和追求,一定会被扣上“空想家”的帽子。
甚至在孩童时期可以被原谅的“放弃”二字,到了成人工作世界中都是一句难以启齿的话,因为身边人都习惯了去审视和评价你的生活,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舆论场将你牢牢困住,直至无法动弹。
所以我们总是会做一个梦,一觉醒来自己回到了校园里,没有升职涨薪买房的压力,连考高分都不是必须。但这样的想法却无法公开表述,因为在成功人士眼里,这只能证明你现在混得不够好。
但剧情并没有“一丧到底”,当你孤立无援的时候,会有充满智慧的长辈敲醒你:能拯救生活的,还是只有你自己。
爱情,也是成人世界必须修行的课题。谁年轻时没爱上几个渣男,或者觉得帅气的废柴才有魅力?
喜欢的人态度忽冷忽热,距离也因为社交网络而忽近忽远,有时候被惊涛骇浪一般的激情打翻之后再上岸,我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拥有过那么一个人。
人与人之间很少再有学生时代版纯粹的情趣相投,他们往往目的明确,却还要求彼此忠诚。
无论是情人之爱,还是对事物之爱,“爱”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但城市中大多数人都不敢肯定到底自己爱什么,只能确定自己讨厌什么,再反复咀嚼,反倒让自己变得不快乐。
同样是20岁出头的青春年少,与大部分美式女性剧集不同,<Girls>的剧情基调通常“丧”得可以,然后再给你一个甜枣,让你重拾信心。
四个姑娘迫切希望社会把自己认同为成人,却在内心根本没有做好去面对压力的准备;她们急于拥有一分如诗般浪漫的爱情,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太过轻率和幼稚。
但我们那时又何尝不是呢?自以为什么都懂,见惯了影视剧中描绘成人世界的五彩斑斓,于是迫不及待要一头扎进去,却体验到更多另一面的艰难苦涩……
不愿被当作“孩子”,却还在使着孩子的习性。于是在进退和来往中,每个20岁出头的人,都曾迷茫未来到底该如何前进……
大结局播放的时候,作势君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这句过尽千帆后才得出的真理,“小孩好搞得很,难当的是大人”。
因为逐渐成熟的她们,终于意识到生活里那些烦忧和抑郁到底从何而来,不会再急不可耐地表达自己了。
六季里女孩们各自经历过摸爬滚打后,都悄悄地转变了性子(在这里不剧透了),和她们一起成长的我们,生活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境遇。
只谈谈几个人里当初最稚嫩也最受打击的Shoshanna,她走到最后却成了俗世观点中最“圆满”的那一位,拥有事业和爱情,也在自己的订婚派对上,冷静成熟地为曾经这段曾抛头颅洒热血的友谊画下了句点。
什么都会有尽头,没有谁没了谁就不能过活。我们的生活中迎来了多少新面孔,又告别了多少旧笑颜?
有人说这是成长必然的代价。那些曾无话不说的伙伴,在进入了不同的社会角色之后,逐渐构筑了不同的价值和追求观,最终总有一个人会先说再见。
<Girls>中拥有生命力的角色们鲜活又强大,即使没有剧本,她们也会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
毕竟生活就是这样,有可能你“用尽全力“,但还是不抵别人成就的十分之一。
很多人喜欢<Girls>,就是喜欢那份迎面而来的真实和“丧”,但作势君却觉得Lena Dunham并不只是想用这么长久的故事来带给人负能量,夹杂在那些残酷背后的真理虽然粗糙,却获得了我们的共鸣,让人在反思中寻找到些许的喘息和“生活在别处”的冀望。
如果你能够逃离日常,那么就在此刻去享受周围的风景吧。因为无论在回归之后,生活以何种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哭过笑过,我们总要大步向前迈去,永不轻言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