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死前留下一个难题:孝庄太后 扶两代帝王 停尸37年
孝庄太后死前留下一个难题:孝庄太后 扶两代帝王 停尸37年代善默认后,庄妃又独自去了睿王府。庄妃看懂了代善的想法,她诚恳地对代善表示:“大贝勒素以国事为重,请放心,福临继位后,我退居后宫,深居简出,绝不参政。”再三思量后,她决定支持庄妃,让福临继位,以保清宁宫的特权,避免相互残杀的悲惨局面发生。她召来豪格,向其言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劝他放弃继位,豪格虽然觉得委屈,但就像庄妃所说的,他继位,多尔衮一定会站出来反对。说通豪格后,两人又召大贝勒代善入宫,代善害怕豪格、多尔衮反目为仇,自相残杀,但对福临继位,他有些不悦,他想,福临继位,庄妃不就听政了吗?大清国怎么也不能落到一个女人手中。
她细细揣度,发现,论实力,帝位的争夺战最后有可能是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发生。
想到多尔衮,庄妃就不由想到了他的生母阿巴亥,不由担心,多尔衮若继位会不会因为当年皇太极逼其母生殉,报复自己和福临?
为了大清基业,为了自己和福临,庄妃决定赌一把,在清宁宫权力还没有消失的时候,把福临推上皇位。
她赶到清宁宫,将目前形势分析给皇后听,皇后听后深感害怕:不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都要发生血战,结果都是不堪设想。
再三思量后,她决定支持庄妃,让福临继位,以保清宁宫的特权,避免相互残杀的悲惨局面发生。
她召来豪格,向其言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劝他放弃继位,豪格虽然觉得委屈,但就像庄妃所说的,他继位,多尔衮一定会站出来反对。
说通豪格后,两人又召大贝勒代善入宫,代善害怕豪格、多尔衮反目为仇,自相残杀,但对福临继位,他有些不悦,他想,福临继位,庄妃不就听政了吗?大清国怎么也不能落到一个女人手中。
庄妃看懂了代善的想法,她诚恳地对代善表示:“大贝勒素以国事为重,请放心,福临继位后,我退居后宫,深居简出,绝不参政。”
代善默认后,庄妃又独自去了睿王府。
见了多尔衮,她单刀直入,直言说道:“我来睿王府,是来和你商量嗣君事宜的。论功劳地位,你是有资格继承大位的,但先帝有子,头一个豪格就不会同意,先帝其他年长的儿子,和代善一支,也都会反对你,到时,国中岂不就要大乱。”
“先帝在时,就有立我的想法,等这个位置,我已经等了整整17年。”多尔衮极其愤慨地说。
为平息多尔衮的怒火,他吼,庄妃依旧语气平和,继续说:“王爷应以国事为重,清宁宫也不会拥立豪格,虽然他是太宗的长子,但他有勇无谋,担不起大清叩关而入,问鼎中原的担子。”
观察到多尔衮听到后宫不拥立豪格,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庄妃方提出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的意见。
庄妃说的话合情合理,多尔衮权衡利弊,确定自己虽不为皇帝,却有皇帝的权力后,同意了庄妃的意见,并表示会全力协助福临登上皇位。
而这,也正是八月十四日大殿议政的结果。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六岁的福临在沈阳继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
清朝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其中一条就是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说下嫁,历史典籍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说没有下嫁,明朝遗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却有讽刺太后下嫁的诗句:“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虽然张煌言是借诗讽刺清廷,但无风不起浪,没有太后下嫁之事,他怎么会说得这么有鼻子有眼?
还有,说没有,孝庄太后去世后的墓葬,为何单独在遵化的清东陵风水墙外,且灵柩在地面上停放了38年之久?
但如果真有其事,原因是什么呢?
也许就如《孝庄》这本书所说。
初时,多尔衮真心辅佐顺治,但随着对他奉承拍马的越来越多,他的心开始膨胀,渐渐有了废帝夺位的想法。
对这,庄太后有所察觉,但就像豪格提醒她要对多尔衮防范时,她说的:“有些话必须说的,不能留在心里,但有些话必须留在心里,不能说。”
庄太后对多尔衮,早就看透,但有时,看透也要装糊涂。
原因简单,年幼的福临如雏鸟,而多尔衮如苍鹰,苍鹰吃雏鸟,易如反掌,雏鸟不想被苍鹰吃,除了积蓄力量,还要会忍,让苍鹰思想受到麻痹,让它误以为雏鸟还是雏鸟。
是汉子就要勇往直前,把自己龟缩在懦弱的壳里是无用的表现,有人也许会这样说,但懦弱和保命,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