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全球最美50位女星(大赞94岁的她捐出1857万)
54岁全球最美50位女星(大赞94岁的她捐出1857万)即是为她修建的定居之处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迦陵学舍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在南开大学没有南开人不知晓她的名字
近日,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提起叶嘉莹先生,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朗读者》那个气质卓越、文采斐然、主持人董卿尊称为“先生”的老人。
有媒体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网友也纷纷表示: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在南开大学
没有南开人不知晓她的名字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迦陵学舍
即是为她修建的定居之处
她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她是2015-2016年度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她入选
“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媒体更是敬称其为: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一生漂泊、半世艰辛”,诗词承载她一生所向
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她才情纵横
但很少人了解
她经历苦难、漂泊伶仃的一生
是诗词,带她走过人生欢乐与无常
是诗词,伴她一路而来
承载了她一生所向…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那是民国时期战火纷飞,但奇女子辈出的“黄金时代”——那时襁褓中的她大概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以“女先生”的身份跻身于这些传奇女子之列。
在她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那时的她,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女孩子爱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自己喜欢上诗词,也就不想出去。
她过得孤独但并不觉得苦,只是成长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父亲与家人聚少离多,后来杳无音讯,失去联系。只能靠着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1966年,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
她对学生说:
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上世纪70年代,叶嘉莹提出申请回大陆讲学,并得到批准。 此后,燕归巢。
为中华古典文化而“吟诵”
叶嘉莹先生毕生挚爱
是中华古典文化,是中国古代诗词
叶嘉莹先生毕生所向
是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
是将古诗词留存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
93岁高龄
她依旧饱含深情地朗诵古诗词
她一直关心着
国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
她曾拿出自己的十万美金积蓄
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奖学金
专门用于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
叶嘉莹先生曾说:
“卅载光阴弹指过
未应磨染是初心。”
这一生有诗词相伴
便将这一生投入它罢
她在诗词中诉尽悲欢离合
书尽聚散无常…
叶嘉莹先生登上《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她曾撰文鼓励中国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
“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她曾在讲座中这样说道:
“我跟诗词结了不解之缘,诗真是情动于衷而行与言,如果我们看古代的诗人,像李白、杜甫、辛弃疾,如果你懂得他们的道德,真是让人感动,在这样的自私、邪恶的、充满战争的污秽的杂乱世界之中,你看到有这样光明俊伟的人格和修养,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我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也能够接受。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和老师。
“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把光明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希望这个莲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莲子留下来。”
迄今为止,先生已在古典诗词教育耕耘70余载,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讲学教课,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向叶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