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故事老电影(铁影老电影中的南京铁路轮渡)
铁路车站故事老电影(铁影老电影中的南京铁路轮渡)1930年10月,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下关浦口铁路轮渡设计专门委员会”,决定采用设计科长郑华所提的“活动引桥”轮渡方案。当年11月,成立“首都铁路轮渡工程处”,郑华兼任处长。轮渡栈桥由英国多门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并承建,南北两岸各1座,南岸栈桥位于下关煤炭港;北岸栈桥位于津浦10号码头下游300米处。每座栈桥各由四孔穿式桥梁组成,长187米,除临江一孔长45.4米外,其余每孔长46米,桥高7.25米,宽6.2米。桥端铺设3股道,可与船上轨道相接,其宽度为14.44米,桥端设有活动跳板,可随水位高低升降调节,用20马力电机驱动。南岸栈桥接入下关火车站,即今天的南京西站,接轨线路总长1509米,铺设4股道,因地势局限,轨道呈曲线。北岸栈桥接入浦口火车站,线路总长2953米,铺设6股道,为直线。清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上海至南京全长307公里的沪宁铁路动工,清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
1958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兰兰和冬冬》。影片中,兰兰和冬冬是一对在上海读幼儿园的姐弟,父母被调往北京工作,准备把他们接到身边上学。因公务繁忙脱不开身,只好让孩子自己乘坐32次列车去北京,途中委托上海铁路局照顾孩子。列车员郑大光接下了这项任务,在南京西站,姐弟俩提醒一位上错车的妇女,却被另一个列车员误认为是妇女的孩子错抱下车。随后列车经过轮渡过长江,即将开船时,郑大光发现姐弟俩不见了,立即跳下火车,沿铁轨跑回车站,找到他们后向港务局借来一艘小汽艇过江,在浦口站追上了32次列车。
电影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场景,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中下游江面动辄数公里宽,成为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20世纪50年代以前,因为缺乏修筑特大桥的技术,火车只能轮渡过江。长江上曾有4处铁路轮渡,分别为南京铁路轮渡、武汉铁路轮渡、芜湖铁路轮渡和新长铁路轮渡。铁路轮渡程序繁琐,列车要先解体成数段,由调机推入船舱,过江后下船重新编组,耗时较长,兰兰和冬冬才有追赶列车的可能,如果等十年后南京长江大桥开通,他们就只能乘坐后续列车了。
但仔细琢磨,电影中郑大光第一时间就跑回南京西站找到了姐弟俩,又立即安排小汽艇渡江,却在32次列车启动前一刻才赶到浦口。同样是过长江,新长铁路轮渡一列车需2小时左右,足够他们从容不迫地赶上列车。原来,那时中国铁路客车编组较短,一般为10~12节,一条渡轮就装得下,船跑一趟便能过江,耗时较短。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铁路客车才扩为18节左右的长编组。
客车解体后被推入船舱(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分三排停在渡轮上的21型客车,郑大光发现姐弟俩不见了,急忙跳出车厢寻找(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轮渡上,两节车厢内的旅客隔窗相望,现在的粤海轮渡船上也能看到类似的场景,只是窗户不能打开了
电影中郑大光带着姐弟俩乘坐小汽艇过长江(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清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上海至南京全长307公里的沪宁铁路动工,清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建成通车。同年,天津至南京浦口全长1014公里的津浦铁路开工,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全线通车。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地位比今天重要得多,两段铁路建成后,如何突破长江天堑成了重大问题。
1930年10月,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下关浦口铁路轮渡设计专门委员会”,决定采用设计科长郑华所提的“活动引桥”轮渡方案。当年11月,成立“首都铁路轮渡工程处”,郑华兼任处长。轮渡栈桥由英国多门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并承建,南北两岸各1座,南岸栈桥位于下关煤炭港;北岸栈桥位于津浦10号码头下游300米处。每座栈桥各由四孔穿式桥梁组成,长187米,除临江一孔长45.4米外,其余每孔长46米,桥高7.25米,宽6.2米。桥端铺设3股道,可与船上轨道相接,其宽度为14.44米,桥端设有活动跳板,可随水位高低升降调节,用20马力电机驱动。南岸栈桥接入下关火车站,即今天的南京西站,接轨线路总长1509米,铺设4股道,因地势局限,轨道呈曲线。北岸栈桥接入浦口火车站,线路总长2953米,铺设6股道,为直线。
南岸栈桥与渡轮(图片来自网络)
栈桥与渡轮连接处(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南岸栈桥(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连通南岸栈桥与南京西站的铁轨,可见曲线内侧加装有一条护轮轨(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1933年10月22日,南京铁路轮渡开通,成为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全长1463公里的京沪铁路全线贯通。开通仪式非常隆重,国民政府要员悉数到场,当时的全国运动会女子游泳冠军杨秀琼为轮渡开通剪彩。日本记者在《读卖新闻》上称赞其“美轮美奂,东亚无双”。开通时只有一艘渡轮“长江号”,船长113米,宽18米,每天只能运行8个航次,其中6趟为货车,两趟是上海至北京的特别快车。虽然是特别快车,全程却要34小时,相比之下今天T09次列车全程仅需16小时。后增加了“飞虹号”、“南京号”、“浦口号”等多艘渡轮,全部为蒸汽动力。
咽喉要道终于打通,京沪铁路运力飞涨,1935年其货运量由前一年的120万吨急增至815万吨,1936年又达到1015吨。著名作家杨绛也曾回忆轮渡初开的情形:“那时候从苏州到北京有三十七八个小时的旅程。轮渡还在准备中。到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回苏州,才第一次由轮船载了车厢过江(只火车头不过江)。但那年秋天,火车到南京后,已不复以前那样需换站到下关摆渡,再上津浦段的车。”
开通典礼上,首班渡轮搭载京沪特别快车驶过长江(图片来自网络)
“长江号”渡轮(图片来自网络)
满载货车浓烟滚滚的蒸汽渡轮(图片来自网络)
运送蒸汽机车过江,此为德国汉斯莱特工厂生产的一种水柜式蒸汽调机,数量很少,解放前就已淘汰具体型号不详
1949年4月20日,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打响,南京地下党组织事先已在铁路轮渡管理段建立了解放工人委员会。23日中午,解放军35军104师侦察员指示轮渡段工人们开着“凌平号”拖轮前往长江北岸运送解放军,之后火车渡轮也成了“运兵船”,每艘渡轮一次便能运送一个团的人员和装备,24日清晨就将35军全部运送过江。
南京解放后,首都铁路轮渡管理段改称“长江轮渡管理所”,先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1958年起,新造“上海号”、“北京号”、“江苏号”、“安徽号”、“金陵号”等内燃动力渡轮先后启用,昼夜保持3班航行,日均120渡次,还曾创下单日航行155渡次、运送3414节车辆的纪录。
渡轮离开码头(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满载客车的蒸汽渡轮(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满载煤炭的敞车被推上内燃渡轮,后面是一艘等待靠岸的蒸汽渡轮(图片来自网络)
满载客车的内燃渡轮,船舷上有“毛主席万岁!”的字样,后面可以看到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安徽号”渡轮(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如此,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竣工,10月1日凌晨3时,首趟列车——福州至北京的46次旅客列车驶过长江,大桥铁路层率先开通。12月29日,公路层也通车了。由于铁路配套工程尚未完成,大桥通车后一度只承担全部客车和30%的货车,其余货车仍走轮渡过江。直到1973年5月5日,南京铁路轮渡才完成历史使命,封闭停航。停航后,所有蒸气动力渡轮报废,柴油动力渡轮转交淮南线芜湖铁路轮渡使用。轮渡栈桥依然保留用作战备,直至近些年来,国际安全形势好转,两岸的轮渡栈桥才被辟为遗址公园,并树立标牌保护。
南岸栈桥与南京长江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站在南岸栈桥上看南京长江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铁路轮渡栈桥遗址保护石碑(图片来自网络)
北岸栈桥与南京长江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夕阳下的北岸栈桥(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电影本身,由于当年的拍摄技术,画面难免粗糙,细节却极为考究,可见剧组是很用心的。除了南京铁路轮渡,片中还多处反映出那个时代铁路特有的风貌。比如KF1、TH1、胜利6、胜利12等罕见型号蒸汽机车,甚至还有汽笛、轮毂等细节。KF1型蒸汽机车是英国沃尔冈工厂专门为京广线株洲至韶关段设计的,于1935至1936间生产了24台,全部在中国使用。TH1型蒸汽机车比较特殊,1908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从美国斯克内克拉迪工厂订购了17台Tehoi型蒸汽机车,1912年又分别向美国里士满工厂订购了5台Tehoni型蒸汽机车,向英国Beyer Peacock工厂订购了5台Tehosa型蒸汽机车。
新中国成立后,这3种满铁遗留的2-3-0轴式“十轮”蒸汽机车被统一赋予TH1的型号。胜利6型蒸汽机车本是1933年日立制作所、川崎车辆、日本车辆和满铁大连工厂生产的パシロ形蒸汽机车,1956至1958年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还仿制了151台,是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种客运蒸汽机车。胜利12型蒸汽机车本是川崎车辆制造的パシシ形蒸汽机车,1942至1943年共制造了10台。由此可见,尽管当时新中国已成立十年,还是以“万国牌”机车为主。
KF1型蒸汽机车牵引的32次列车(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上海火车站办公室窗外能看到一台TH1型蒸汽机车(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胜利6型蒸汽机车牵引32次列车驶入济南站(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胜利12型蒸汽机车前端(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胜利12型蒸汽机车,电影中只出现了该型机车前端的烟囱、挡烟板、气缸等(图片来自网络)
32次列车车厢是当时尚属新锐的21型客车,这是1953年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代主型客车。电影中硬卧车和软卧车外壳上分别刷着“硬席寝車”和“軟席寝車”的字样,硬卧车过道门玻璃上则为“硬席卧车”,可见当时对车型的称呼与现在略微不同且未完全统一。车号为四位数,硬卧车型号标注并不是现在的“YW21”,而是“ㄙㄑ21”,乍看有点像日语,其实这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行的汉语注音符号。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推出,恰恰在电影拍摄的同一年,所以软卧车上才有汉语拼音“RUAXIWOCHE”。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的软座、软卧以及更高档席位车票需凭介绍信才能购买,理论上只有处级以上干部才能享受,此项规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完全废除。
YW21型客车侧面注音符号和繁体字标注的车型,以及四位数车号(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YW21型客车两端装有广播,车厢号、四位数的车厢编号、注音符号标注的“ㄙㄑ21”以及繁体字“定員”
YW21型客车过道门玻璃上“硬席卧車”字样(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RW21型客车侧面繁体字和汉语拼音标注的车型(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1974年的一份购买火车票介绍信(图片来自网络)
YW21型客车的中铺内侧装有合页,白天放下来作为靠背使用,旅客们并排坐在下铺上如同软座车
当时卧铺车上作为被子的印花毛毯(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YZ21型客车内的木制座椅,车内有几名头戴船型帽的解放军战士(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电影中大都是繁体字,但姐弟俩就读的上海市康健幼儿园的“健”字却是二简字“亻迠”。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颁行,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1986年二简字被废止。电影拍摄恰巧在两次汉字简化方案之间,出现二简字难道是穿越了?其实无论是简体字还是二简字,都不是一次性凭空造出来的,古代就已逐步出现,只是近现代才予以规范。
上海市康健幼儿园的“健”字是二简字“亻迠”(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电影还全面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铁路客运服务,列车员向旅客分发玻璃茶杯和水果,随后手提茶壶挨个倒开水,到站后再提着专用的木盒收回茶杯。还向儿童提供小人书,小人书就是连环画,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这种巴掌大的小册子是几代青少年的心头好,顺便说一句,《兰兰和冬冬》也有多个版本的小人书。
列车广播用的是电子管唱机,放的是黑胶唱片。当时车厢内允许吸烟,座位前的小桌上配备烟灰缸。抵达北京站,列车员郑大光甚至放弃了下班后去看梅兰芳京剧的机会,带着兰兰和冬冬寻找父母工作的单位。普通铁路职工能看到京剧巨擘演戏,福利待遇相当好。那个年代,铁路职工和公务员一样捧着“铁饭碗”,社会地位颇高,有“铁老大”之称。列车员服务意识和态度极好,隔着银幕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人们普遍淳朴,相互之间没有隔阂,冬冬直呼一位女乘客“胖阿姨”,这在今天恐怕要挨打。
广播室内,列车员手持茶壶向玻璃茶杯内倒水,旁边可见电子管唱机和黑胶唱片(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带盖的玻璃茶水杯(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同样拍摄于1958年的另一部电影《第一列快车》中,有这种玻璃茶杯的清晰图像(电影《第一列快车》截图)
列车抵达终点站,列车员手提带方格的木盒回收茶杯(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向儿童提供的小人书,两本并排置于文件夹中(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装小人书的文件夹表面有烫金路徽,左侧中铺已放下,可清晰的看到中铺内侧的合页(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小人书版《兰兰和冬冬》(图片来自网络)
车厢内抽烟的旅客(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列车员陪着兰兰和冬冬满北京城寻找父母(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电影中还能看到上海、南京、浦口、济南、北京等火车站,有趣的是,上海站、南京站和北京站均不在今天的位置,还都是尽头站。老上海站又称“老北站”,1908年与沪宁铁路一同投入使用。1987年,原沪宁线上海东站改建为新上海站,又称“新客站”。老上海站轨道成了新上海站的客技站,站房则改为上海铁路博物馆。
当时的南京站其实是现在的南京西站,1905年该站开工建设时称“南京站”,1927年改称“下关站”,1947年改回“南京站”,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开通的同时,把原沪宁铁路和平门站扩建为今天的南京站,老南京站改称“南京西站”至今。1903年,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成,1949年改称“北京站”。1959年,新北京站投入使用,恰是电影拍摄第二年,片中记录了最后的老北京站,如今的老北京站站房被改建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济南站虽然没搬迁,却也不再是当年风貌。1904年,德国人建成了胶济铁路和济南站。济南站老站房是一座极其美观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被誉为“远东第一站”。1992年济南站扩建,有领导认为老站房“是殖民地建筑,是列强侵华的象征”,遂下令拆除。
老上海站(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老上海站站房,现已改为上海铁路博物馆(拍摄:罗昊琛)
南京西站,当时被称作“南京站”(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老北京站(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老北京站钟楼(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
老北京站站房,现已改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拍摄:罗昊琛)
济南火车站老站房(图片来自网络)
车窗外围观列车通过的农民和耕牛,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代,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实在不多
当年电影摄制组绝不会想到,本来拍的是故事片,无意中竟也成就一部中国铁路“纪录片”和“宣传片”,黑白画面虽然粗糙,却给后人留下诸多经典记忆。
电影《兰兰和冬冬》片头(电影《兰兰和冬冬》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