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统治者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让中原历代王朝伤透了脑筋,但却无法回避。20多天之后,卫兵终于回来了,还带来了皇上的一封信。王昭君关上房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着双手打开信封。看到里面的内容后,她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那时候造纸术还没有发明,我们知道那意思就行,不必去纠结“信封”是羊皮还是布帛这类细节)王昭君在信里面说了什么,汉成帝回信又是怎么说的,王昭君看信之后为什么如此反应?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的后事终于办完了。如释重负的王昭君,将一封密信给了老单于的卫兵:

“这是一封极其重要的信,请你把它交给大汉天子(汉成帝),记住,绝对不能让任何人获知信的内容。”

接着,她又把一个装满珠宝的袋子,递给了卫兵:“这是给你的报酬,事成之后还有重赏!”

目送着卫兵远去,王昭君这才回到房间,熄灯休息。从此后,王昭君开始望眼欲穿,盼望卫兵的归来。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

20多天之后,卫兵终于回来了,还带来了皇上的一封信。王昭君关上房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着双手打开信封。

看到里面的内容后,她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那时候造纸术还没有发明,我们知道那意思就行,不必去纠结“信封”是羊皮还是布帛这类细节)

王昭君在信里面说了什么,汉成帝回信又是怎么说的,王昭君看信之后为什么如此反应?

这一切,还要从“和亲”说起。

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让中原历代王朝伤透了脑筋,但却无法回避。

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统治者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2)

比如秦始皇统治时期,不惜动用几十万民工,修建了长城,还几次出动几十万大军,让蒙恬率领出征讨伐。

但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四海为家,秦始皇的上述办法也只能起作用一时,不能根除游牧民族的威胁。

到了汉朝初年,百废待兴,政权需要巩固,汉朝更是被动防守。高祖刘邦倒是主动出击过一次,但是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围困于白登。

如果不是刘邦采纳陈平的计策,重金向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行贿,恐怕刘邦小命不保,西汉历史就要改写了。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不主动出击,改为被动防御。即便如此,刘邦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匈奴入侵。

在此背景下,和亲政策出炉了。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3)

在大臣娄敬的操作下,大汉开始用美人计,选“公主”嫁给匈奴上层人士,这就是“和亲”的由来.

不仅如此,大汉还要给很多嫁妆,来麻痹单于的斗志,换取边境地区的和平。

和亲政策的出台,收到了一定效果,从此就延续下来。

之后的汉惠帝、文帝、景帝将这一法宝继续发扬光大,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等遣送了不少公主,并奉送大批嫁妆。

平心而论,以“公主”换和平的政策是成功的,它为西汉政权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军队战斗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然,由于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和亲换来的和平不是持续的,充满变数。尽管得到了美人和嫁妆,保不齐匈奴单于什么时候不开心,还是要带兵杀过来的。

再说,西汉赠送的财物是有限的,满足不了匈奴的需要。他们那么多人自己又不种地,除了劫掠别无选择。

因此,汉武帝之前,匈奴的入侵比较频繁,大规模的入侵不太多,小规模的劫掠不断。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4)

换言之,没有实力的和亲是没有意义的。

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汉朝对匈奴政策也随之改变。

在此背景下,和亲政策被终结,汉武帝开始尝试着用拳头说话。凭着雄厚的国力和强大的军队,大汉军队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率领下,对匈奴开始了反击战。

经过将近五十年的打击,匈奴残部逃到狼居胥山,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入侵,北部边境危险基本解除。

对匈奴的打击,为北部边境带来了和平。

但是连年战争也消耗了汉朝的国力,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而匈奴游牧民族的特点,让他们可以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注定了北部边境永远无法实现长期和平。

汉武帝晚年,赵破奴、贰师将军、李广利等将军伐匈奴不利,损兵折将,连遭败绩就是明证。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5)

历史的经验证明,要想消灭游牧民族难度非常大,游牧民族一般都是因为内耗而消亡,或者是另一个游牧或渔猎民族崛起而征服的。

契丹、金、西夏,无不如此。

汉武帝晚年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下达了罪己诏,承认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这等于也是间接承认,匈奴人是无法从整体上消灭的。

汉昭帝、汉宣帝两代皇帝吸取了教训,不再穷兵黩武,大汉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这时候的匈奴,在汉宣帝时期,内斗达到巅峰。

俗话说“国无二主”,匈奴却出现了五个单于争雄的奇葩局面。匈奴骑兵强大无比,但是再强大也经不起内耗。这时候,他们为了王位杀得头破血流,也没有能力挑战大汉。

汉朝统治者敏锐抓住这一历史契机,重新拾起和亲法宝,对匈奴进行分化瓦解。

而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汉宣帝之后的汉元帝年间。

王昭君,原名王嫱,出生于湖北秭归(今王昭君湖北兴山县)农村,原本只是一个农民的女儿。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6)

虽然当时大汉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王昭君的家乡十分偏僻,阳光照耀不到,照样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在温饱难以维系的情况下,更别说对孩子进行教育了。

但是,凡是都有例外。

鸡窝里偏偏飞出金凤凰,生于农家的王昭君偏偏出落得楚楚动人;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女孩长得好,就能靠脸吃饭,改变命运,嫁个土豪,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是王昭君志向高远,觉得当土豪妻妾太委屈自己,要当就当皇帝的女人,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而且一旦到了皇宫这一平台,凤尾和凤头只有一步之遥。因此,王昭君谁都不嫁,只等皇帝选秀。

这一年,汉元帝在全国选拔秀女,鱼跃龙门的机会来了,王昭君急忙让母亲给自己报名。由于王昭君长得闭月羞花,顺利通过选拔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宫。

但到了皇宫,不等于大功告成,只能说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因为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丽,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被皇帝临幸的机会。能不能脱颖而出,只有美貌是不行的,全靠运气。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7)

点背的话,一辈子都难得见到皇帝一面,只能在两鬓斑白的时候,满怀惆怅离开。就像诗词里所说“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天下美女无数,到了皇宫之后美女就成为大海里的一滴水,根本显示不出来。

这里美女如云,是美女的集中营。皇帝日理万机,身份高贵无比,不可能像去青楼那样屈尊去秀女堆里挑选。

皇帝选美人,是通过掖庭官员来进行的。掖庭是皇宫中一个机构,专门在皇帝从全国各地选来的秀女进行二次选拔,为皇帝挑选女人。

掖庭负责人,都是宦官担任。

因此秀女的命运掌握在掖庭宦官手里,他可以让秀女有机会得到皇帝赏识;也可以让你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老死在宫里。

但是汉元帝比较聪明,害怕宦官渎职和徇私舞弊,把美貌宫女埋没。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让画师把秀女的模样画出来,拿给自己让自己挑选。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8)

如此一来,宦官作弊可能性大大减少。但是这一来,秀女的生杀大权到了画师手里。

宫里的画师名叫毛延寿,是个比乌鸦还黑的家伙,非常贪财。凡是给他送钱的,尽量捕捉你的亮点,把你画得好看点。如果给他送银子少的或者不送钱的,那就把你画得难看点。

问题来了,这样做可是欺君之罪,不怕杀头吗?绝对不会。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有相机可以将人的长相如实记录下来,但也不是没有作弊机会。如果摄影的时候,选择的角度不同,同一个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即气质,也是人美貌的一部分。

画师如果用心,把你的气质画出来,就会锦上添花,让你显得光彩照人。

反之,画师画出来的人,就会无精打采,平庸无比,还是那个容貌,得分高低就大不相同。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9)

王昭君就很倒霉,毛延寿画像的时候要么做了手脚,要么没有用心,反正汉元帝看过她的画像后没有感觉,扔到了一边。

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

一是王昭君太过自信,她觉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千里马总会驰骋的;所以她藐视潜规则,没有给毛延寿送礼。

二是王昭君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也没有带多少钱,没有打发毛延寿开心。

不管怎么说,王昭君落选了。眼看身边的秀女都被皇帝宠幸,唯独没有她。

王昭君盼星星盼月亮,盼不到皇帝召见,久而久之也死心了,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等到人老珠黄被赶出宫,到时候找个老光棍嫁了吧。

就她将要绝望的时候,人生出现转机。忽一日,掖庭宦官兴冲冲赶来,向她通报了一个好消息:皇帝要召见了!赶紧化妆吧。

听到这个消息,王昭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遍,得到确认之后,她喜极而泣,老天终于开眼了。

可是王昭君高兴太早了,当她来到皇帝身边的时候,隐隐感到有点不对劲。

皇帝临幸秀女都是低调的,在私下里进行的,可是这里除了皇上,还有第三者在场。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0)

更让人纳闷的是,这人还是一身皮草的“外国人”,正在纳闷的时候,皇上说话了:“这就是我的公主,你还满意吗?”

说着,皇帝不经意地瞟了王昭君一眼。

这一瞥让他大吃一惊,我宫里竟然有这等美若天仙的女子,我怎么就没有见到?

皇上一想,这肯定是画师毛延寿搞的鬼,但是到这个地步,悔之已晚,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汉元帝只好忍痛割爱,在王昭君嫁人之后将毛延寿绳之以法,这是后话了。

不管怎么说,汉元帝接受现实,让“女儿”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再说王昭君听了皇上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正在琢磨,那个“外国人”叽里咕噜说了几句话之后,就来牵王昭君的手。

王昭君见状把手一甩,躲向一边。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1)

这时候一个宦官告诉王昭君:“从现在起,你就是皇上的公主,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女人。”

“你是为了执行大汉皇帝的和亲政策到那边去的,是为国分忧,应该感到荣幸,别的秀女想去还没有这个机会呢”。

“你的父母也会因此沾光,享受皇亲待遇;放心去吧,过几年皇上会派人接你回来的”,宦官和蔼地说。

宦官的话,对王昭君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呆立在那里。

王昭君怎么忽然成为公主,要嫁给匈奴单于?

前面说过,汉武帝之后,汉朝国力不如从前;而且汉武帝之后的皇帝采取了务实政策,不再穷兵黩武。

还有,匈奴外部敌人来犯,内部争权夺利,国力也江河日下。

汉宣帝时期,匈奴的统治者呼韩邪单于处境非常艰难,内忧外患,"人民死者十三,畜产十五",属国纷纷解体;国内五单于争霸,内战不休。

呼韩邪单于控制局面力不从心,就向大汉伸出橄榄枝,希望借助汉朝的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2)

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就让自己的儿子右贤王到长安当人质。

甘露三年,呼韩邪又亲自到长安进行友好访问,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这次访问,双方关系得到加强,呼韩邪单于从大汉这里得到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内部局势也得到稳定。

汉元帝建昭三年,大汉军队还帮助他灭掉了死对头郅支单于。呼韩邪对此非常感激,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来到长安,提出愿意当汉元帝的女婿。

虽然史书上没有呼韩邪单于的确切出生年龄,但据推测,他与汉元帝年龄相差不大,最多也就几岁。但是为了和汉朝友好,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低下身段,想认汉元帝当岳父。

元帝为了西部局势稳定,也欣然应允。

但是汉元帝可没有那么傻,不会让自己的公主嫁给单于。

一来,汉元帝就三个女儿,古代交通不便,他舍不得让女儿嫁那么远。

二来,到匈奴那里去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整天吃肉;最可怕的是,匈奴还有儿子娶父亲女人、孙子娶爷爷女人的习惯。

所以汉元帝就耍了个小聪明,随便选个秀女当自己的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3)

于是,默默无闻的秀女王嫱(皇帝赐名昭君)便成为公主,被赐予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起初很震惊,很生气,根本接受不了,不愿意去。可是最后还是答应了,跟呼韩邪乖乖到了西域。

因为这是皇帝的意思,胳膊拧不过大腿,君命难违。还有,自己在深宫里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与其在宫里孤独到老,还不如嫁人不负青春。

王昭君的决定虽然是无奈的,但事实上为民族和解做出了贡献。

娶了王昭君之后,呼韩邪单于自告奋勇保卫汉王朝边境。

汉元帝非常高兴,把边防军也撤下来不少,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史称汉朝"边域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西汉末。

这些,和王昭君不无关系。

但是,王昭君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首先是长途跋涉,疲惫不堪。

那时候本来就交通不便,加上路途遥远,仅仅是长途跋涉,就超乎想象的艰难。

所谓的“塞外”在哪?没有确切地点,大概在内蒙和蒙古国交界处,有人考证是内蒙古固阳县。

也有人说,是在呼和浩特。因为昭君死后 匈奴为其建宫立碑.它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

不管是固阳县还是呼和浩特,两地和长安距离都在一千公里左右。从西安到那里,就算是当时经常跋涉的商队,也要足足走上将近一个月。

除了路上的颠簸之苦,还有饮食习惯难以适应。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4)

出了西安之后,王昭君就吃不到自己喜欢的稻米而只能天天吃面食了。再往后,面食也吃不到了,只能顿顿吃牛羊肉,而且还要用手抓。

牛羊肉营养价值是高,顿顿吃谁受得了,习惯了米面的王昭君味同嚼蜡,比吃药还难受。

还有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点,那就是不能洗澡。

在大漠风沙中,水像黄金一样珍贵,只能拿来饮用,洗澡、洗脸的话太奢侈了,只能是梦想。

这样的话,大家距离十米远,就能闻到令人窒息的汗味。

不能洗澡对爱干净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王昭君却要天天如此,直到终老,能不难过吗?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认命。

在经历了长途跋涉后,车队终于来到了茫茫戈壁,大漠深处。在绿草茵茵的大青草,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举行了一场充满异族风情的婚礼。

淳朴的匈奴人满腔热忱迎接来自长安的新娘,呼韩邪单于脸上也乐开了花。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5)

但王昭君新娘的脸上,笑容却有点勉强,掩饰不住淡淡的忧伤。

庆幸的是,丈夫对她很好。

年过四十岁的呼韩邪单于娶到了貌美如花的妻子,立即封为正妻“宁胡阏氏”,王昭君得知后喜上眉梢。

其实,她的内心是苦涩的。

唯一可以感到欣慰的是,汉元帝没有食言,给了王昭君家人优厚的皇族待遇。不但昭君的父母能领到皇帝的俸禄,兄弟也得到了侯爵封赏。不仅如此,汉元帝还派他们到塞外看望姐姐。

从这一点来看,汉元帝还是个比较近人情的皇帝。

大女婿疼媳妇,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这个汉族小媳妇恩宠有加,而且他的感情也很专一,独宠娇妻。

这让王昭君渐渐熟悉起大漠的一切,忘掉了忧愁和烦恼。相比在深宫大院埋葬青春,孤独终老,不知道好多少倍。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6)

但是好景不长,嫁到漠北第二年,丈夫就猝然离世。

王昭君悲痛之余,又听到了一个令她万分震惊的消息:按照匈奴的规矩,自己只能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

这规矩在汉文化熏陶下长大的王昭君看来,简直是禽兽不如。因此她连夜给汉成帝(汉元帝已经去世)写信,让呼韩邪单于的卫兵快马送到长安,希望皇上兑现诺言,让她回去。

但是,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失望。

汉成帝如何回复的?《后汉书》记载寥寥数语:“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汉成帝的意思是,你要入乡随俗。如果汉成帝强行让王昭君回来,汉匈关系就会恶化,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再说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哪能再要回?

所以,汉成帝也只能如此。

于是王昭君只能委曲求全,嫁给了新的匈奴单于、丈夫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曾经想过一死了之,但是当他看到自己和老单于所生的孩子时,心软了。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7)

毕竟这时候儿子刚满周岁,她放心不下。

和丈夫的儿子结婚后,王昭君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十多年后(公元前二十年),复株累单于也病逝了,34岁的王昭君再一次成了寡妇。

第二年(公元前十九年),王昭君也去世了。复株累单于和王昭君去世之间这一年王昭君的事迹并未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记载,有人说王昭君并没有解脱,要承受更大的耻辱,她不得不按照匈奴的规矩,嫁给了继任的单于,也就是第一任丈夫的儿子,第二任丈夫的弟弟(还有说法是她活到了50岁,“成功”嫁给第一任丈夫的孙辈单于,这种猜测太过黑化了)。

这一次王昭君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极点,她再也无法面对这种父终子及,兄终弟及的无休止的所谓婚姻,很多中原文人给王昭君设计的结局,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悄悄走出房门,在僻静处服毒自尽,或跳河身亡,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王昭君被刻画成为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自告奋勇去出塞和亲,而且还传播中原文化,把大漠当成自己的新家园,为汉匈之间换来五十年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死因(夫死从子子死从孙)(18)

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汉匈和平共处也符合双方百姓的利益,但是一个小女子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其实也属正常。

而匈奴的婚娶习俗,更是她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家乡虽美,再也回不去;父母犹在,重逢只能是来世。

从民族团结上讲,和亲是正剧;从王昭君个人角度来讲,则是不折不扣的悲剧。

王昭君的悲剧,从她进宫那一刻就注定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如今,一起都成为过往云烟,只有大漠深处那座孤独的青冢,无言诉说昭君的辛酸和无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