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红色沪剧(这部沪剧新作不寻常)
小学生红色沪剧(这部沪剧新作不寻常)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宝山区教育局联合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将于今年进一步推进传统戏曲“沪剧进校园”,在宝山区罗店镇、高境镇做沪剧培训试点,进行系统的沪剧基础培训。打造沪剧特色学校,力争为宝山区的中小学打造一批优秀的沪剧小演员、艺术骨干,并为沪剧培养后备人才。《苔花》创作也将结合“小华雯沪剧团”戏曲进校园计划,培养一批会唱沪剧的孩子,同时对音乐老师进行沪剧培训,实现每个定点培训学校都能拉出一支“苔花”队伍,不论戏演到那个学校,都能让师生共同参与演出。青春版《苔花》让沪剧艺术真正进入校园,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该剧总导演、编剧、艺术总监华雯“故事不大,心思不小,旨在唤起家长、老师们对学生,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给予平等沟通的耐心和权利、保持换位思考的态度和习惯,同时弘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理念。”《苔花》在前期筹备阶段,
新时代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带领家长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生态?原创沪剧《苔花》取材于当下学校和家庭真实事件,在历经4年筹备后,将于7月8日在宝山区委党校上演。该剧不仅由专业演员演出,未来还将进校园,发展师生合演版本,普及沪剧。
该剧主演赵隽晴、戈礼君、杨梅、张爱华、柏咏枚、王文、洪春雷亮相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仅限于家庭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抑郁症患者年龄层近年来有迅速下降趋势。《苔花》讲述小学五年级班主任郝静雯帮助学生陈子龙消弥疾病、发挥特长,找回自信,强调“以学生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像盐花一样溶解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随着《苔花》剧情不断推进,郝静雯丧夫又丧子的故事也在几轮回忆中渐渐展露,它让人们了解一种现今在青少年中并不算罕见的“抽动病”,也提醒“习惯施压”的家长们,抑郁症正侵蚀着越来越年轻的心灵。
苔花是长在山间岩石或树上一种很不起眼的植物,俗称牛皮叶。之所以将作品取名为“苔花”,源自袁枚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宝山沪剧团团长、《苔花》编导华雯想提醒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牡丹固然艳压群芳,但世间百花齐放不可能都是牡丹,即便是平凡如苔花,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骄傲,理应得到呵护和尊重。”华雯没有出现在《苔花》演员阵容中,该剧捧出的是赵隽晴、戈礼君等一批青年新秀,资深演员张爱华、柏咏枚、王文等也纷纷上台助阵,还特邀阔别舞台多年的演员杨梅。华雯表示,从“扶上马”到“送一程”,有他们压阵,让青年演员们更有底气和定力,站稳舞台、深入角色,为观众奉上这台发人深省的教育题材原创沪剧。
该剧总导演、编剧、艺术总监华雯
“故事不大,心思不小,旨在唤起家长、老师们对学生,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给予平等沟通的耐心和权利、保持换位思考的态度和习惯,同时弘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理念。”《苔花》在前期筹备阶段,宝山区文旅局、宝山沪剧团及《苔花》主创团队深入宝山各中小学,与宝山区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一起研讨剧本,获得很多鲜活素材,也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大家共同打磨剧本,取得极佳合作效果。
《苔花》旨在以演出引起全社会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对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海派文化沪剧起到推进作用。作为宝山文旅局与宝山区教育局依托沪剧形式的首度尝试,《苔花》是文教相结合的一次探索,对于沪剧工作者来说也是持续深入挖掘素材的宝藏,将当下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和汲取的经验搬上沪剧舞台,并用一出贴近老师和学生生活的作品走遍中小学,既能让所提及的问题和现象引发共鸣和思考,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同时也能借着这样的题材让“上海之声”传播到校园,在幼小的心灵植下“乡音”的种子。
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宝山区教育局联合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将于今年进一步推进传统戏曲“沪剧进校园”,在宝山区罗店镇、高境镇做沪剧培训试点,进行系统的沪剧基础培训。打造沪剧特色学校,力争为宝山区的中小学打造一批优秀的沪剧小演员、艺术骨干,并为沪剧培养后备人才。《苔花》创作也将结合“小华雯沪剧团”戏曲进校园计划,培养一批会唱沪剧的孩子,同时对音乐老师进行沪剧培训,实现每个定点培训学校都能拉出一支“苔花”队伍,不论戏演到那个学校,都能让师生共同参与演出。青春版《苔花》让沪剧艺术真正进入校园,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赵隽晴(右)、戈礼君演唱《苔花·补猫》选段。 图片摄影:蒋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