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电影中的经典(麻辣烫的爱情故事)
麻辣烫电影中的经典(麻辣烫的爱情故事)火锅虽然是四川人的本命,可在早期想要吃一顿火锅往往要花掉大把的银子,这对于一日不火锅感觉不能活的四川人来说简直要了命。可以说在那段岁月里,麻辣烫不知道抚慰了多少四川人的心,但是麻辣烫自己知道的,四川人最爱的,终究是火锅,自己说到底只不过是火锅的替代品。麻辣烫相传是三峡两岸的纤夫所创,在辛苦工作之后,纤夫们在江边垒石块,架瓦罐,就地取材,将蔬菜、野菜、肉合着海椒、花椒等调料,下锅开涮。这就是麻辣烫的雏形,一些小贩看到了这种特色吃法的商机,就加以研究改造,成为了后来街头巷尾非常受欢迎的麻辣烫。在那之后,麻辣烫和四川人度过了一段甜蜜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四川的各个街头都能看到小贩在卖麻辣烫,因为便宜、美味、方便等特点,四川人对麻辣烫的爱简直说不完。
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在某个中午,某个夜晚,会突然很迷茫:
而当你不知道作何选择时,麻辣烫往往会成为破除你选择困难症的那个完美答案。
作为一种风靡各大校园、夜市、小吃街的美食,麻辣烫在这些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唯独在一个地方,它不是那么受欢迎,那就是四川。甚至有人说:
实际上,麻辣烫跟四川人也曾有过一段情缘,甚至世人公认的,麻辣烫起源于四川。
四川人是麻辣烫的初恋麻辣烫相传是三峡两岸的纤夫所创,在辛苦工作之后,纤夫们在江边垒石块,架瓦罐,就地取材,将蔬菜、野菜、肉合着海椒、花椒等调料,下锅开涮。
这就是麻辣烫的雏形,一些小贩看到了这种特色吃法的商机,就加以研究改造,成为了后来街头巷尾非常受欢迎的麻辣烫。
在那之后,麻辣烫和四川人度过了一段甜蜜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四川的各个街头都能看到小贩在卖麻辣烫,因为便宜、美味、方便等特点,四川人对麻辣烫的爱简直说不完。
可以说在那段岁月里,麻辣烫不知道抚慰了多少四川人的心,但是麻辣烫自己知道的,四川人最爱的,终究是火锅,自己说到底只不过是火锅的替代品。
火锅虽然是四川人的本命,可在早期想要吃一顿火锅往往要花掉大把的银子,这对于一日不火锅感觉不能活的四川人来说简直要了命。
但是到了90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更便宜的小火锅模式的出现,麻辣烫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再加上串串、冒菜、钵钵鸡等美食的崛起,麻辣烫终于在四川人面前,彻底失宠了。
被火锅、串串、钵钵鸡、冒菜包围的四川人,自然就不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麻辣烫上,于是麻辣烫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它一路向北,最终遇上了命中注定的东北人。
麻辣烫和东北人,真是天作之合。同样在90年代左右,东北人遭遇了大规模的下岗危机,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生存的需要,东北人迫切渴望重获生机。
而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餐饮业,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外地人能接受东北菜么?自己的手艺能达到要求么?
东北人自己也没琢磨明白,而就在他们犯难的时候,刚好遇到了背井离乡的麻辣烫。缘分,有时就是这么妙不可言!东北人和麻辣烫可谓是天作之合。
首先,麻辣烫本身并不是多么难操作的美食,往简单点说就是将各种食材放在一起“煮”,东北人一看就乐了:
其次,东北人多,而且能吃苦,那些下岗的人纷纷化身摆摊劳动力,短短十几年间就将麻辣烫开遍全国。
在东北,麻辣烫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宠爱,而东北人也将其视作不可多得的宝贝,双方携手合作,最终东北麻辣烫成为和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重庆鸡公煲同等级的国民美食。
东北麻辣烫不是四川麻辣烫东北人对麻辣烫是珍爱的,可不是真的只是乱炖,而是花足了功夫去研究,去创造,在东北人的努力下,麻辣烫算是彻底地改头换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汤底的变化。东北人将红汤变成了白汤,调料是在装完后由客人自行选择辣或是不辣,这也就意味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吃麻辣烫必须要喝汤,那一口汤在夏天烫得人浑身畅快,在冬天烫得人身心暖和,但早期四川风味的汤底太油太辣,一般人可真不敢喝。
此外,东北人还赋予了麻辣烫一项真正的灵魂——麻酱!四川麻辣烫的“麻”是麻辣,而东北麻辣烫的“麻”是麻酱,麻酱,是东北麻辣烫的精髓。
因为麻酱的存在,东北麻辣烫少了几分麻辣,多了几分香醇,也正是这份香醇让很多平时饭量不大的女孩子,一次竟然能干掉一大碗麻辣烫。
即使到了现在,四川人心中依旧有麻辣烫的位置,但四川人有了心爱的火锅,还有串串、冒菜、钵钵鸡,注定给不了麻辣烫足够的爱。
而离开四川人的麻辣烫,遇到了真正适合它的东北人,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魅力。如今的麻辣烫不是当年的四川麻辣烫,而是属于东北人的麻辣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