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雁门关大捷打出了杨家将的威风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雁门关大捷打出了杨家将的威风首先,经历了镇州一战后,宋太宗怕辽国以牙还牙,会发生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于是,战争刚一结束,赵光义就给定州、镇州、关南等地增派了援军,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防御力量。虽然其投入的兵力数目不详,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先说第一个问题: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辽国为什么放弃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一基本原则,不去讨回在东面战场丢失的尊严,反而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呢?第二,契丹人为什么要攻击雁门关呢?这座雄伟的关隘,又承载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节选自《宋朝果然很有料2》,中国工人出版社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雁门关大捷打出了杨家将的威风(1)

雁门关之战

第二年(980年)的三月,辽景宗拜西京节度使萧咄李为将,命他统率10万大军沿西线进攻,兵锋直指雁门关!

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辽国为什么放弃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一基本原则,不去讨回在东面战场丢失的尊严,反而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呢?

第二,契丹人为什么要攻击雁门关呢?这座雄伟的关隘,又承载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

首先,经历了镇州一战后,宋太宗怕辽国以牙还牙,会发生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于是,战争刚一结束,赵光义就给定州、镇州、关南等地增派了援军,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防御力量。虽然其投入的兵力数目不详,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由于主力部队都集中在东面,所以宋朝驻守在西线的部队兵力就相对的比较少了,也就不到5万人。

可见,一边是15万大军,另一边是5万大军,如果你是辽国的皇帝,你也应该知道找谁下手最合适。

其次,在刚刚结束的镇州大战中,宋军斩杀了辽国一万士兵,并擒获了三名将军,因此现在的宋军气势如虹、杀气震天,所以对于辽军而言,他们虽然不甘心,但也要秉持战争第一基本原则:绝不能跟杀红了眼、已经进入状态的人争一时之痛快。只有这样,辽军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因为东线的宋军数量众多,且士气高涨,所以辽军只能避其锋芒,击其侧翼,沿西线进攻,去找其他宋军发泄了。

那么,辽军选择从西线进攻,沿山西进军,是不是因为西线宋军较少,对他们就更加有利呢?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山西是一个多山脉的地区,这种地形对辽军大大不利。

咱们都知道,骑兵最大的战斗力,就是在千里平原上纵横驰骋、反复冲杀。一旦骑马没有了速度,他们的作战能力也就大打折扣了,甚至变成了弓箭手的活靶子。因此,山西连绵不绝的山脉、高低不平的地形决定了:这片区域,不适合骑兵作战,尤其是靠大规模骑兵攻击的辽军。

其次,山西关隘数量众多,个个易守难攻。

为了防御敌人,山西自古就有很多易于防守、坚固无比的关隘,这些关隘既可以凭借天险防守,也可以设伏狙击敌人。

其中,这些关隘中最雄伟、最坚固无比的,就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西门户——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在城西北大约四十华里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更是塞北高原通向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它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根据史料记载,雁门关得名最通行的一种说法是,因为雁门山东西陡峭,且高耸入云,连南北往来的大雁都飞不过去,只能从这里狭窄的关隘飞过,所以起名为“雁门关”。

代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

——《永乐大典·太原府志·兵防》

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道重要的关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经营、修建,更是派遣了当时最强的猛将来镇守这里。

战国时期,负责镇守这里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公元前246年春,李牧在雁门关击杀了匈奴10万大军,吓得后者闻风丧胆,在此后的十年里,匈奴人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一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对付匈奴,他派遣“中华第一勇士”蒙恬从雁门出塞,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收复了河套地区(今鄂尔多斯草原),并在这里修筑了万里长城;

西汉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将领,就是那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飞将军李广;

三国时期,奉命镇守这里的,就是曹操的第一猛将“独眼将军”夏侯惇;

唐朝时期,胡汉相争,战火连连,当时的名将薛仁贵奉命镇守这里,并留下了一段“白袍将军”的千古佳话。

等到了唐末时期,沙陀族人李克用攻陷了雁门关,并以此奠定了后唐的基业。到后晋时期,为了获得契丹人的支持,石敬瑭毅然决然地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从此之后,雁门关就成了契丹与中原王朝的“分水岭”,更是成为了双方对峙的最前沿。

除了真实的历史外,在文学作品中,看过金庸小说、影视剧《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宋哲宗时期,故事以主人公乔峰(或萧峰)的父母在雁门关被中原人士误杀开始,一直到乔峰在雁门关自尽为止。

可见,不管是历史典故,还是文学演绎,这座宋辽边境的雁门关,都将在这些文人侠客的手中,继续上演着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如今,这座伟大的雁门关,又将迎来一场永载史册的大战,并见证了一个“无敌”将军的诞生。

这个无敌的将军,就是刚刚投降宋朝、时刻准备报效皇恩的杨业。

“无敌将军”诞生记

史料记载,当时奉命攻打雁门关的人,是西京节度使、辽国的驸马萧咄李。据说,当时这位驸马一身金甲,骑一匹高头大马,他在左右士兵的簇拥下,大摇大摆地走在辽军的最前面。

当然了,这位驸马之所以嚣张跋扈、目中无人,那也是有本钱的。根据探马来报,由于宋军还没有集结完毕,此时驻守雁门关的宋军,只有区区三千人,而萧咄李的麾下,有整整10万大军。

不管是谁,在拥有10万大军的时候,都不会重视这区区三千名士兵,更不会把这些宋军放在眼里。即使这些宋军的统帅是一代猛将潘美和“无敌将军”杨业,萧咄李也不例外。

于是,就跟之前的赵光义一样,因为这种盲目自信的心理,萧咄李也喝下了这杯轻敌的苦酒。

当天,就在萧咄李率军玩儿命攻关、准备把雁门关付之一炬的时候,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支数百人的宋军已经迂回到了他的身后,并狠狠地捅了他一刀。

咱们都知道,不管是打架,还是打仗,后背挨刀都是极其致命的事情,何况这个下重手的人,还是那个“无敌将军”杨业。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业那天如鬼神附体一般,他率几百骑兵冲到了辽军的大本营,一时间如入无人之境,数万辽军对其无可奈何,只能任其左冲右杀。

辽军猝不及防,一时间士气低落,阵型全乱,眼看就要作鸟兽散了。在这危难时刻,萧咄李不愧为辽军的最高统帅,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驸马爷就看出了宋军的虚实,他立刻组织部队进行抵抗,准备把这几百名偷袭的宋军尽数歼灭。

可惜的是,萧咄李的反应不可谓不快,头脑也相当地冷静,但是他的那身嚣张的行头,却彻底出卖了自己。

由于身着一身金甲,在很短的时间内,杨业就发现了他,并照着他脑袋就是一刀。可怜的萧咄李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身首异处,被杨业斩首了。

伴随着主帅萧咄李的战死,辽军立刻群龙无首,变成了一盘散沙,开始四散奔逃。而在雁门关上,守将潘美居高临下,对下面的一切看得真真切切,他立刻下令打开关门,宋军要里应外合、两面夹击,彻底击垮这支来犯的辽军。

战争打到这个份儿上,这就不是一场以寡敌众的决斗,而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此战过后,辽军几乎被全歼,主帅萧咄李战死,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活捉,另有数万辽军被俘,宋军缴获的马匹、武器更是无数。而在那雁门关外,辽军更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十万打三千,溃不成军,一场真真正正的大溃败。

三千打十万,一战封神,杨业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

盖棺定论一下吧,这场战役之所以胜利,全是杨业的功劳,理应首功。要知道,如果不是杨业率百余骑兵深入敌后、迂回偷袭,并一举诛杀了敌军的主将,宋军不可能轻易获胜,更不可能击退这10万大军。

当然了,杨业之所以有这种大胆的举动,敢以一敌千(几百打十万),这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也很喜欢这种作战模式。遥想当年,面对太原城下几十万的宋军,杨业不是也玩儿了这么一把,还差点要了宋太祖的命。

可见,世之名将,皆都智勇双全;天下英雄,必有过人之处。

何为英雄?智慧超人者,为英;勇气过人者,为雄;两者兼具者,方为英雄。

杨业的这场战役,就是对“英雄”二字最好的诠释。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这么一场赫赫有名的雁门关大捷,记载却寥寥可数,唯一记录下来的书籍和材料,内容更是南辕北辙,甚至歪曲了事实。

根据《宋史·潘美传》记载:

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

这里的“美”,指的就是“潘美”。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在这场战役中,负责偷袭的人,不是杨业,而是这个潘美。换句话说,潘美才是这场战役最大的功臣。

除此之外,《宋史·太宗本纪》更是毫不避讳地写道:

癸巳,代州言宣徽南院使潘美败契丹之师于雁门,杀其驸马侍中萧咄李,获都指挥使李重诲。

看见没有,在这场雁门关大捷中,率军偷袭的人、击杀辽国驸马的人,都是潘美,根本不是杨业。

那么,对于这些完全相反、甚至背道而驰的历史文献,我们应该相信谁呢?

公道自在人心。

客观来讲,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应该是潘美,不可能是降将杨业。因此,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原因很简单,如果潘美是主将的话,他就不可能放弃雁门关的防守任务,而是率军偷袭到敌人的身后,甚至去攻打敌人的大营。大家要清楚地知道,几百对几万,这可不是玩游戏,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赌博,万一身陷重围,基本上就必死无疑了。因此,即使潘美想干这种“大无畏”牺牲的活儿,莫说其他将领了,就是赵光义也不干。

这么危险的活儿,潘美不能去,也只能轮到那个半路归顺的北汉降将去干了,这也符合当时宋军将领们的心理——打死敌人平外患,打死杨业平……

要知道,这绝非危言耸听。根据史料记载,自雁门关大捷后,上书弹劾、私下写匿名诬告杨业者,比比皆是,奏折都能堆满赵光义的办公桌,这些人的中心思想就一个:杨业是太原降将,万万不可委以重任。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能全怪这些宋朝的将领们,您要是知道了敌国的所作所为,您也会这样干,直接告杨业没商量。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记载:业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

也就是说,在雁门关战役吃了大亏的辽军,从此产生了“恐杨”心理,但凡看见杨业的旗子,全都不战而逃。

除此之外,辽军还送给了杨业一个“无敌将军”的称号,史称“杨无敌”。

从辽国的这种表现来看,杨业才是雁门关的浴血奋战的部队首领,他也是诛杀敌军主帅的人。否则,辽军害怕一个无名小卒干啥?还称他为“无敌将军”?这根本就不合情合理!

因此,不管史料记载如何,真相只有一个:在这场雁门之战中,杨业才是主力部队,这也是一场只属于他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潘美最多是一个参与者,根本不可能记头功。

试想一下吧,身为一个降将,却在战役中大出风头,还一举成名,最后天下皆知,这让那些老牌宋将们情何以堪,他们心中又怎能释怀!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燃烧起了熊熊怒火。这火,是羡慕之火;这火,是妒忌之火;这火,是仇恨之火;这火,不是把杨业烧死,就是让自己引火自焚。

最后,这把火到底烧死了谁,不说自明。

据说,这个玩火自焚的人,正是那个独享战功、排除异己、阴险刻薄、妒忌贤能的潘美。

或者是说,这个玩火自焚的人,是那个文人笔下的潘仁美,与潘美没有任何关系。

要知道,在未来那场家喻户晓、改变杨业以及宋朝命运的战争中,您所熟悉无比的故事,其实根本没有;您所坚定不移的事实,其实也根本不对。

最后再说一句,虽然在雁门关一战中,杨业获得了“无敌”二字,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铁的事实证明,“无敌将军”就跟中国武林第一高手一样,注定了不得好死。在六年后的那场战役中,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真的就把杨业活活压死了……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雁门关大捷打出了杨家将的威风(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