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晓鹿采访手记(主播晓鹿采访手记)
主播晓鹿采访手记(主播晓鹿采访手记)这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们共同的记忆。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响起时,薛范和我们在一起;在《雪绒花》漫天飞舞时,薛范和我们在一起;在聆听着《我会永远爱你》时,薛范和我们在一起……初次见面,宛若时空穿越“恍如眼前,却又遥远”。见到著名翻译家薛范先生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觉穿越了时空。
朋友你好,我是晓鹿。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与著名音乐学家、翻译家薛范先生的一次珍贵会面。
薛范先生的名字,可能有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太熟悉,他可是你们父母一辈的偶像啊!薛范先生2岁时犯小儿麻痹症,从此与拐杖和轮椅结伴。高中毕业后,因身体状况只能终止继续深造。
虽然父母对薛范疼爱有加,但他却想,自己不能一辈子靠父母养着。就这样,薛范走上了顽强的自学之路,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价值,毕生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至今已译配发表各国歌曲2000多首,在轮椅上走遍了世界大地。每当我们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就会被薛范先生的奋斗精神和学识才华深深感动。
初次见面,宛若时空穿越
“恍如眼前,却又遥远”。
见到著名翻译家薛范先生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觉穿越了时空。
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响起时,薛范和我们在一起;在《雪绒花》漫天飞舞时,薛范和我们在一起;在聆听着《我会永远爱你》时,薛范和我们在一起……
这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们共同的记忆。
然而,从什么时候起,纯真的记忆淡漠了,动人的歌声远去了,以至于友人向我发出约请的瞬间,我有一种猛然苏醒的感觉。
在等待与薛范先生采访的日子里,脑海中对他的印象逐渐清晰起来,他的名字打上了俄罗斯(前苏联)的烙印,更镌刻着坚强、勇敢、执着、才华的标记。在我们学生时代喜爱的歌谱中,薛范译配的歌曲耳熟能详,可谓我们的最爱。
当得知这些译配歌曲都是轮椅上飞出的不屈的歌,我们对薛范先生才华的钦佩又上升至人格的敬意。
5月28日星期六下午,大雨滂沱,电闪雷鸣,我们穿行雨中,紧追慢赶奔向杨浦区图书馆。参加由杨浦区图书馆和布洛奇卡工作室联合举办的“俄罗斯之窗”系列活动——前苏联电影音乐名家分享会。
年过八旬的薛范先生一边在屏幕上播放由“薛范工作室”整理的电影影像资料,一边分析讲解前苏联电影音乐。他以编年体方式讲述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勾勒出时代精神的变迁。
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是贯穿讲座的灵魂人物。他创作的优秀歌曲几乎都是为电影而作 却有着持久的生命力。
薛范先生出生的1934年拍摄的前苏联第一步音乐电影《快乐的人们》主题曲,节奏活泼欢快,歌颂了劳动的光荣,展现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信念。影片于拍摄同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这首由杜纳耶夫斯基作曲的《祖国进行曲》,是1936年拍摄的电影《大马戏团》主题曲,其副歌旋律曾用作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呼号,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流传最广、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苏联歌曲之一。薛范先生特别感动歌中唱到“我们爱护祖国有如情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伟大建设的年代,到处是灯光明亮,钟声叮当,好啊,英雄的国家,理想家、科学家都贡献力量!”影片《光明之路》主题曲、气势磅礴的《热情者进行曲》被认为是杜纳耶夫斯基进行曲作品中的典范。
这又是一部讴歌劳动者的作品,影片把工厂拍摄得像战场一样,富有劳动的生气和活力。从一名普通女工由清洁工、挡车工到工程师并获得劳动奖章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劳动者为开创美好未来,自觉创造价值的使命感。
分享会,回忆满满
进入战争时期,虽然电影拍摄较少,但1942年的《两个战士》插曲“漆黑的夜”,描述前线战士在窑洞里思念亲人,想象着妻子坐在孩子旁边,唱着摇篮曲,保佑他们在战斗中避开子弹的歌唱,充满温情,感人肺腑。
战后的电影歌曲,薛范先生首先是从纪录片《苏联红场阅兵》(1945年)的片头曲《神圣的战争》讲起,这首鼓舞苏联人民斗志的进行曲,被众多国内外歌舞团演唱。
1946年摄制的《拳击大王》是一部体育喜剧片,反映了运动员们是怎样对待比赛和荣誉,对待友谊和爱情,以及如何为祖国争光的。女教练妮娜演唱的《在小船上》的抒情旋律,呈现出盼望爱情与为国争光结合起来的高尚情操。
1949年由伊凡·培利耶夫执导的电影《幸福的生活》,又是一段热爱劳动、歌颂祖国、期待爱情的幸福佳话。集体农庄在庆祝劳动竞赛大丰收的文艺演出中,姑娘们演唱的“红莓花儿开”,表达了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1950年经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而风靡我国。
1954年拍摄《忠诚的考验》,讲述一个钢铁工人世家,看似其乐融融,却隐藏危机的故事,其插曲“你不要忘”仍是杜纳耶夫斯基作曲:“列车飞驰,带着你去远方,千里迢迢,远去他乡。你不要忘,亲爱的故乡。”这首作曲家最后的作品成为俄罗斯音乐会上著名的保留曲目。1955年杜纳耶夫斯基与世长辞。
当年的音乐热潮
1956年拍摄的《好心情之歌》中诙谐的“委托”一曲,表现的是男主人公下班以后,流连在莫斯科工人住宅区心仪姑娘的窗前,委托朋友,向姑娘表白,喜剧色彩浓厚。
就在这一年,由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作词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1956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的四首歌曲之一,在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这首歌于1957年9月经薛范先生中文译配后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大众知晓。
“夜幕降临在小城,我们走进影院,观看银幕上的演员,唱着另一种语言,维也纳森林的旋律,在大厅里回旋。这一切恍如眼前,却又遥远。”这部《友情和岁月》的插曲,是进入60年代属于年轻人的青春片。讲述圆舞曲之王斯特劳斯创作“维也纳森林故事”的美国电影《翠堤春晓》及旋律也成为影片的重要元素。
薛范先生介绍,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喜爱1966年拍摄的《剑和盾》的主题曲“从哪里认识祖国”这首歌。影片描写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看不见的战线上,敌我双方殊死的斗争,歌颂了苏联英雄不朽的功勋。电影主题曲节奏舒缓、曲调轻柔,与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形成强烈反差。
歌词中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苏维埃侦察英雄怀想远方祖国的赤子之情:“也许祖国从这里开始:从列车的车轮轰响,从年轻时神圣的誓言,它永存在你的心房。”薛范先生的领悟是:“祖国就是熟悉的,要誓死保卫的一切”。
进入70年代,薛范先生主要介绍了梁赞诺夫执导的爱情喜剧电影《办公室的故事》,这部影片曾在我国风靡一时。女主人公扮演者阿·弗雷德里赫是普京总统最欣赏的演员。但这个时期的电影歌曲已作为背景音乐,由彼得罗夫作曲的《办公室的故事》插曲有比较明显的西方音乐色彩。
在欣赏维塔斯演唱《幸福鸟》这首歌曲时,薛范先生回忆起他与作曲家帕赫姆托娃交流创作体会的情景。他说,这位87岁的小个子老太太创作了《幸福鸟》等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潮音乐,她相信明天好比一只幸福鸟,明天更比昨天好,至今感动着俄罗斯不同年龄阶段的听众。
就这样,在薛范先生的引领下,我们徜徉在电影音乐的宫殿中,品尝着美轮美奂的音乐盛宴,经受了一次珍贵的心灵洗礼。
大家与薛范先生亲切互动交流,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年人带来歌谱,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以中老年人居多的参会者中,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还有读小学的孩子。两位俄罗斯青年也来到现场,与薛范先生侃侃而谈。
翻译过世界各国歌曲的薛范先生为何对这些歌曲情有独钟?
他动情地告诉大家,苏俄歌曲无论从文化内涵还是文化品位上说,都具有极高的境界,反映的不是“I love you”似的卿卿我我,而是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大爱之美。他们的歌曲把个人的情感、爱好和国家、社会、人民结合在一起,靠智慧、靠劳动、靠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充满对祖国的自豪感和为之献身的精神。
薛范先生认为,社会要发展,必须弘扬这种精神。文学艺术要更多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回想我们与薛范先生度过的这个下午,在感谢他所呈现的俄苏文化瑰宝的同时,更感动他的个人魅力给予我们的鼓舞。尽管自小病魔缠身、行动不便,但薛范先生不畏困苦、自学成才,毕生致力于世界各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
自1953年发表第一首翻译歌曲至今已积累有两千多首,在苏俄歌曲之外,有人们熟悉的“雪绒花”、“草帽歌”,有小孩喜欢看的动画片《变形金刚》、《花仙子》、《机器猫》等主题曲,还有音乐剧《猫》的“回忆”以及“月亮河”、“人鬼情未了”等歌曲。薛范先生从事翻译事业的时间跨度之长、数量之多,居全国之最。
海明威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薛范先生拥有的无价之宝,激励着人们追求崇高理想、创造美好未来。
在热烈的掌声中,东北师范大学俄语系王曼乔老师用俄语演唱了《办公室的故事》插曲“我的心儿不能平静”,唱出了我们大家与薛范先生依依惜别之情:
我的心儿不能平静,
一直在把他盼望。
整夜我不能安睡,
只为他朝思暮想。
他如今不在身旁,
不知他去了何方。
……
作者:晓鹿 第一财经广播资深主持人
编辑:杭一啸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