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影片前期的叙述比较平淡,交代了基本剧情与环境。在蒂姆越狱的方案初步成型之后,影片节奏便开始有所变化,令人紧张的情节轮番上演。由于改编自真人真事,观众在观看影片前已经知道了最终结局,在这种设定下,采用太多的表现技巧反而会显得画蛇添足,因此,《逃离比勒陀利亚》的导演在悬疑的设置上采用了常规的套路,给人物设置困难而后帮助人物解决困难,并在其中营造一些紧张氛围,可看性较高。令人咂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任何高科技的炫酷技术,因为在那个年代,蒂姆采用了最简单,也是看似最不可能的方式——配钥匙。是的,就是通过观察钥匙轮廓、画图、找材料打磨,给监狱的每一扇门配上一把木质钥匙。这种极度简单粗糙的故事搭配上导演从多个角度营造出的紧张氛围,让整部影片看点十足。今天,我将从影片的剧情节奏设计、人物形象塑造、声画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越狱题材电影的魅力所在。并结合影片谈一谈我从这部影片中领悟到的关于人生与事业的几

作为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这部影片中所呈现的情节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故事简单,但分分秒秒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正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写在前面:这部电影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2001年他以《哈利波特》系列让人们记住了他,但少年成名也带来很多局限性,长久以来,他都面临转型困境。

为此,丹尼尔做过很多努力,他曾在电影《丛林》中饰演一位冒险者,在犯罪传记电影《绝对统治》中饰演一位年轻的FBI特工,但评价总是不温不火。这次担任《逃离比勒陀利亚》主演,饰演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物——蒂姆·詹金。影片中,他突破性的表演方式和整部影片的拍摄手法相得益彰,观众的评价也明显变得积极。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1)

关于电影

影片发生在1978年,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已出台30年,却依然盛行于世。蒂姆(丹尼尔 饰)和他的朋友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南非白人,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一制度。他们在大街上利用简易爆炸装置发放传单,由此被捕入狱。在经历了404天的惊险监狱生活后,越狱成功,逃往他国继续进行斗争事业。

令人咂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任何高科技的炫酷技术,因为在那个年代,蒂姆采用了最简单,也是看似最不可能的方式——配钥匙。是的,就是通过观察钥匙轮廓、画图、找材料打磨,给监狱的每一扇门配上一把木质钥匙。这种极度简单粗糙的故事搭配上导演从多个角度营造出的紧张氛围,让整部影片看点十足。

今天,我将从影片的剧情节奏设计、人物形象塑造、声画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越狱题材电影的魅力所在。并结合影片谈一谈我从这部影片中领悟到的关于人生与事业的几点思考。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2)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在影片中饰演 蒂姆·詹金

01、从剧情节奏设计分析:在已经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未知性来打造过程中的悬疑感受

由于改编自真人真事,观众在观看影片前已经知道了最终结局,在这种设定下,采用太多的表现技巧反而会显得画蛇添足,因此,《逃离比勒陀利亚》的导演在悬疑的设置上采用了常规的套路,给人物设置困难而后帮助人物解决困难,并在其中营造一些紧张氛围,可看性较高。

影片前期的叙述比较平淡,交代了基本剧情与环境。在蒂姆越狱的方案初步成型之后,影片节奏便开始有所变化,令人紧张的情节轮番上演。

制造钥匙的过程很漫长,观众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刻会遇到什么挑战和惩罚。导演选出了几个令人紧张的关键时刻来带动节奏,比如,有一幕是蒂姆在夜深人静之时尝试从外部打开自己小屋的铁门。他利用杠杆和轴承原理,从监牢的铁窗缝隙中伸出绑了钥匙的木棍,将钥匙插入锁孔,却在往回拿的时候,将钥匙掉在了地上。

巡查的狱警随时可能过来,一旦被发现就前功尽弃,他想利用口香糖粘起钥匙,但偏偏总是在即将拿起后,一次又一次掉落。长达十几秒的镜头特写伴随着紧张的呼吸声,让观众的心也随着情节起起伏伏。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3)

经过无数惊心动魄的考验后,他们终于做好了一切准备,计划在圣诞节那天趁着警备松懈越狱了。剧情由单纯的紧张转变为怀有一丝期望的迫切。

越狱过程中,三个人分工有序,一扇扇门顺利打开,为观众带来肾上腺素不断飙升的体验,一直到最后一扇门,当他们发现没有任何一把钥匙可以打开的时候,他的同伴怀着对于自由的极度渴望,暴力拆卸了最后一个门锁,将节奏推向高潮。走出监狱后也丝毫不敢松劲,直到坐上出租车驶入一片坦途,挤在车后座上的三个人才情不自禁开始狂笑。至此,观众也终于能松一口气,在心中和主角们一起欢呼。

电影情节虽然简单,但节奏张弛有度。《逃离比勒陀利亚》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刻画起到了一种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动辄以黑科技、万能主角光环、流量明星等元素来展现越狱刺激感的影片中,无疑是一种清新而又深刻的尝试。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4)

02、从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同样造型下,通过语言、眼神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也是考验演员实力的过程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人,只有通过成功的人物塑造,才能更完整地展现出故事情节的魅力。通常,可以通过人物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来衬托他的性格,但这一切在《逃离比勒陀利亚》中,显得十分奢侈。要知道,演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同一套装扮,所以,对于眼神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成为这部影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5)

在电影观众学的理论中,观众发生情感情绪活动的根本前提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认同。如果能够引导观众将自身潜意识投射到角色之中,那么就能更好地引导情绪,使他们对电影主人公的恐惧或者紧张身临其境。

《逃离比勒陀利亚》首先充分利用了限定空间的优势,整部电影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在监狱中进行。利用监狱这个封闭式的空间形态,使观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先行恐惧,从而不由自主将自己代入到影片情境之中,更好地去感受主角内心世界。

其次,丹尼尔在塑造蒂姆这个角色时,将他的性格刻画得有些神经质,这种特质和压抑、紧张的监狱生活碰撞在一起,冲突显得更为强烈。他没有太多感情化的台词,或者是肢体语言,但恰恰是这种长久的沉默反而带来更加深刻的人物表现。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6)

此外,大部分时候,他保持沉默或说一些简短的语句。正如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这样写道:“在匠心独具的设计下沉默比喧嚣更有感染力。”这部电影的对话不多,但每一次对话都能够推进情节的发展。观众也从大片段的沉默中体会着主人公无法排解的紧绷感和痛苦情绪,同时为他的坚持、隐忍所感动,这也传达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政治权利和体制对人性的压迫。

同时,对于眼神的刻画也是影片一大特色。在他们第一次下楼尝试使用钥匙时,躲藏在储物间,透过缝隙看着狱警走近。光从百叶缝隙中摄入,刚好照亮黑暗中两双蓝色的眼睛,瞳孔聚焦,黑白分明,紧张度几乎到达满格,虽未言一语,两个演员的眼神已经将氛围推向了极致。

成功的角色塑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电影主题,整部电影都以配钥匙为主线,对影片中不同的角色来说,钥匙打开的不仅是自由之门,更是开启了那条捍卫人类权利的道路。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7)

03、从声画表现手法分析:冷蓝色与暖黄色交替铺陈,细节原声演绎出层次多变的风格

色彩最初级的运用是交代环境,增强视觉体验,而高水平的电影艺术家则通常利用色彩展现人物情感,产生更多审美价值。在这部电影中,影片色调大多呈现冷色,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也穿插着暖色调去展现人物代表群体的整体精神。

不活泼的蓝黑色是监狱生活主色调,表达出沉闷、压抑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也让观众产生一种对自我及其它事物的反思。在户外的镜头中,则大部分采用土黄色的色调,也十分具有象征意义。土黄色是大地的颜色,是南非自然环境的主色调,更象征着种族隔离制度之下民众生活的无奈与无力。

此外,电影在声音上的处理也很有指导意义,声音的运用十分灵活,比如钥匙插入锁孔旋转带来的清脆声,令人心生喜悦;一些沉默安静的声音留白,则让观众沉下心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一场精彩而耗费心力的越狱行动,充分映射出当时的主角对于平权的渴望与艰难。主角是政治中的斗士,也是人生的斗士。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体味着片中主角的艰难与坚持,感受着影片带给我们的写实之美。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8)

04、基于电影《逃离比勒陀利亚》的故事,我提炼出的人生关键词是“执着”与“匠心”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影片中所蕴含的值得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现在,我想抛开其中的政治意向与拍摄技巧,单纯来谈谈这部影片对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启示。

在那个年代,监狱的设置如此简单,和蒂姆一起被关押的也大多是有学识的人,为什么只有蒂姆可以越狱成功?主要是他具备了几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品质:

  • 对目标的绝对渴望

影片中有很多和他们相似的犯人,但当蒂姆鼓舞他们一起越狱时,他们却犹豫了。越狱成功三人组与他们不同之处就在于每个人想要出去的愿望都足够强烈,这往往是计划成功的第一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当你想做一件事情,就要找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动力,如果只是因为“别人都说好”才去设定这个目标,那么多半情况下遇到困难就会退缩。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9)

  • 简化思维,从自己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

很多人习惯将目标设想得十分宏大,实践起来却遇到很多问题,是因为在思考方面有些好高骛远。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从“自己想做什么”去考虑,而蒂姆的思维方式则是从“自己能做什么”开始,由此制定的方案更有可实践性。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本业是在线教育,一直想成为一个自媒体人。但她偏偏要从自己喜欢的时尚领域起步,而不是自己擅长的教育领域,结果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因为从头开始建构一个知识体系十分耗费精力。如果她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从自己“能做的”去开始思考,从教育领域开始向自媒体转型,也许早就成功了。

  • 不断实践,不断试错再调整,完成闭环

没有什么计划是绝对完美的,一个完整的、良好的计划,一定要以实践来完成闭环,并不断向主要目标去调整、靠近。如果蒂姆他们没有坚持给每一把钥匙都进行不厌其烦的调试,很有可能在逃到一半的时候,就发现有门锁打不开,从而导致任务失败。

  • 确定方向和方法之后的绝对坚持

一年多的时间,15道门,39把钥匙,这让我想到日本的“匠心精神”。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沉下心来去打磨一件事情真的太珍贵了,然而,我们缺少的,却正是我们需要的,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注入匠心,才是让根基扎实,最终有所收获的最优方式。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10)

越狱电影解析(逃离比勒陀利亚)(11)

结语:

越狱一直是热门题材,在《肖申克的救赎》光环下,很少有新的故事情节能够让众人交口称赞,于是大部分的越狱题材拍成了单纯强化感官体验的商业片。《逃离比勒陀利亚》收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说影片的政治意味过于浅薄,有人认为演员的演技毫无特色,然而我认为,这部叙事情节看似简单的越狱主题电影充满了许多细节真实感,真实得讨喜。他或许没有强化政治冲突,却胜在简单易懂,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魅力。

这个故事在当今已不可复制,科技的进步代替了这种原始的质朴。手工制作的木头钥匙,作为影片中越狱的主要武器,贯穿全篇,具有匠人精神的主角,完成了这个任务,为现代人带来强烈的怀旧感,并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产生了冲击与启发,这也是该影片的珍贵之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