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临死前的三个征兆(董卓残暴且无底线)
董卓临死前的三个征兆(董卓残暴且无底线)没什么意外,董卓也就是个地方割据势力首领。但命运有时候就是会突然给你机会。朝廷给他升官,调他去做少府,他找借口不去。又升他做郡守。他还是找借口不去。董卓自己有本帐,乱世将至,封疆大吏,三公九卿都不如个掌兵的偏将军实在。董卓除了去镇压黄巾军起义,大部分时间都和这些少数民族打仗。仗打了好多年,官也越升越高,麾下兵马也越来越多在,其中就包括能征善战的羌人。董卓长期跟这些少数民族混在一起,为人秉性也变的畏威不畏德,信奉武力至上,君臣有别,仁义道德这些谁爱信谁信,反正董卓不信。当时由于镇压黄巾军起义,中央没兵又没钱,就让地方自己看着办,地方上自筹粮饷和士兵剿灭黄巾军,时间一长地方割据势力崛起了。董卓有了一定势力后,就开始对中央听调不听宣。
董卓是在汉羌杂居凉州长大,为人粗野勇猛有谋略,喜好行侠仗义,年轻时曾经游历羌人的地盘,结交了很多羌人部落首领。
有一次这些羌人首领来看董卓,董卓杀了自家耕牛来招待大家。耕牛当时是农户家里的最宝贵的生产工具,而且汉朝有法令规定:“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董卓这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招待大家。
这些羌人部落首领很感动,回去就凑了上千头牲畜送给董卓。董卓也因此名声大震,在汉朝如果名气大是有可能被举荐为官,董卓成年后就在陇西郡做官,负责地方治安。
但西北边境之地就没消停过,匈奴人,鲜卑人来回侵扰,当地的羌人也反复叛乱,他们除了自己干还裹挟汉人官吏一起干,后来一部分汉人反过来利用羌人叛乱。
董卓除了去镇压黄巾军起义,大部分时间都和这些少数民族打仗。仗打了好多年,官也越升越高,麾下兵马也越来越多在,其中就包括能征善战的羌人。
董卓长期跟这些少数民族混在一起,为人秉性也变的畏威不畏德,信奉武力至上,君臣有别,仁义道德这些谁爱信谁信,反正董卓不信。
当时由于镇压黄巾军起义,中央没兵又没钱,就让地方自己看着办,地方上自筹粮饷和士兵剿灭黄巾军,时间一长地方割据势力崛起了。董卓有了一定势力后,就开始对中央听调不听宣。
朝廷给他升官,调他去做少府,他找借口不去。又升他做郡守。他还是找借口不去。董卓自己有本帐,乱世将至,封疆大吏,三公九卿都不如个掌兵的偏将军实在。
没什么意外,董卓也就是个地方割据势力首领。但命运有时候就是会突然给你机会。
朝堂上外戚和宦官集团常年争斗都厌倦了,这回打算下死手弄死对方。外戚这边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商议诛杀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
十常侍就是最有实力的10个太监,被称为十常侍。
大将军为何和一个小校尉商议呢,因为袁绍出身那个四世三公的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但是何太后不同意诛杀十常侍。外戚和宦官势均力敌,何进打算引进外援,打破局势,逼迫太后同意。
何进看中了凉州的董卓,觉得边疆将领没啥文化,朝中也没背景比较好控制。于是何进私自调董卓带兵入京,董卓呢,和麾下兵马在一起 就很有安全感,哪都敢去。
董卓在进京的路上,张让等十常侍借着地利先下手了,趁何进进宫的机会,把何进杀了。袁绍知道后,立刻就动手反杀。袁绍堂弟袁术放火烧南宫,袁绍袁术趁乱诛杀十常侍。
最终诛杀了十常侍里的大部分人,但中常事段珪等人挟持小皇帝和陈留王跑了。
等董卓到京师后,在北邙山迎回了皇帝。何进的部下群龙无首,于是投靠了董卓。董卓指使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众。这样董卓就完全掌控了京师的军权。
借着兵强马壮,董卓不断给自己升官,最后当上相国。完全控制了京师的军政大权。之后董卓就放飞自我,为所欲为。
董卓废皇帝为弘农王,立了陈留王为汉献帝。不久又杀了弘农王和何太后。趁着埋葬何太后的机会,还把文陵里的珍宝搜刮一空。董卓甚至进宫奸淫公主和宫女。
董卓对皇室尚且如此,对百官更狠,常常用酷刑震慑百官。而且还秋后算账,当年和自己的上司张温不合,董卓就指使人诬告张温,把他用鞭子活活抽死。
董卓手下士兵也跟土匪似的,洛阳城中权贵府邸都挨在一起,董卓放纵士兵冲进屋舍,奸淫掠夺妇女,抢夺财物。
董卓的部下在地方上也是任意抢掠,在阳城,正赶上当地百姓祭祀土神,董卓的士兵冲上去把男人都杀掉,妇女和财物用抢来的牛车装上,男性头颅挂到牛车上,回到洛阳,就报告说是进攻贼寇的收获,进城后头颅烧掉,妇女都分给士兵们。
董卓这样干,搞得天怒人怨,京师附近没人奈何他,但地方的实力派军阀可不怕他。关东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一起讨伐董卓,但没能消灭董卓。
董卓觉得洛阳这地方四面受敌,就迁都到长安去。临出发前,董卓把洛阳的宫殿全烧了,又挖掘历代皇陵和公卿大臣的坟墓搜刮里面的珍宝。又强迫迁移洛阳附近的几百万百姓去长安,一路上死伤无数。
私下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弄死董卓,武将既然没办法用武力解决董卓,那就得靠文臣玩阴的。司徒王允收买了董卓手下大将吕布。趁着董卓上朝时,在半路杀死了他。
董卓一死,长安的百姓互相庆贺。当时是夏天,董卓比较胖,放在大街上的尸体开始流油,看守尸体的士兵就在董卓尸体上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