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剧荒的电视剧淡季是几月份:电视剧半年盘点 潮退 剧冷
最容易剧荒的电视剧淡季是几月份:电视剧半年盘点 潮退 剧冷至于说话语权,电视剧如果亏损了,编剧承担责任吗?导演承担责任吗?演员承担责任吗?他们的钱都得照样给,只有自己来承担亏损。既然承担了做选择的最大责任,当然就该有这个话语权。制片方和制片人也冤,从资方到明星再到平台,一个个都得罪不起,四处求爷爷伺候奶奶。都说制片人外行指挥内行,但制片人的工作不应该包括为各自工种找到最内行的那一个吗?否则就成了武大郎开店。即使前几名卫视的购片人,在另一个食物链里也属于下游。在收视率、流量换广告的商业模式下,在电视台自收自支的背景下,他们不得不问广告商该买什么剧。各行各业的广告投放者不可能都去钻研剧本,他们大部分自然以“社会知名度”去判断。演员肯定比导演、编剧有跨出行业的知名度,所以“小鲜肉”有名,他认。现在全国一股脑宣传“老戏骨”,他也认。但这个时候“老戏骨”多半片酬也会涨,制作成本依然压不下去。有文章说,几万元一集的编剧被五千元一个月的责编卡着了,甚至有文章鼓
各卫视播出剧的收视都在下滑,但从排名来说,去年上半年全国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无论全国网还是城市网前5,都有3部来自湖南卫视。而今年,城市网无,全国网只有1部。
从2005年开始,湖南卫视就从未离开过省级卫视收视王者的宝座,甚至有“铁打的芒果,流水的老二”的说法。也因为江苏、浙江、东方轮番上位成老二,跟湖南竞争,又有“包邮区车轮战芒果”的说法。但上半年在最具广告价值和影响的黄金时段被微弱领先,不能不算是个提醒:在固有品类和观众群体上守成,结果往往是守不住的,有创新才有新开拓。
浙江卫视CSM52城黄金时段的收视已经掉到第5,既令人意外又不意外。剧场迟迟未振,靠综艺一条腿走路,掉队也只是迟早。排位能否提升,目前还得看王牌综艺节目的表现。
从业者:无人不冤
即使前几名卫视的购片人,在另一个食物链里也属于下游。在收视率、流量换广告的商业模式下,在电视台自收自支的背景下,他们不得不问广告商该买什么剧。各行各业的广告投放者不可能都去钻研剧本,他们大部分自然以“社会知名度”去判断。演员肯定比导演、编剧有跨出行业的知名度,所以“小鲜肉”有名,他认。现在全国一股脑宣传“老戏骨”,他也认。但这个时候“老戏骨”多半片酬也会涨,制作成本依然压不下去。
有文章说,几万元一集的编剧被五千元一个月的责编卡着了,甚至有文章鼓吹一稿就过的剧本往往最好。但责编也冤,有几个编剧还像刘和平一样几年磨一剑?又有多少个编剧成名后坚持自己写?遇见那种专骗“定金”的编剧怎么办?名气再大的编剧也还是应该对本子提意见。否则,剧不好,编剧钱照赚,公司却亏损了,自己扣奖金。
制片方和制片人也冤,从资方到明星再到平台,一个个都得罪不起,四处求爷爷伺候奶奶。都说制片人外行指挥内行,但制片人的工作不应该包括为各自工种找到最内行的那一个吗?否则就成了武大郎开店。
至于说话语权,电视剧如果亏损了,编剧承担责任吗?导演承担责任吗?演员承担责任吗?他们的钱都得照样给,只有自己来承担亏损。既然承担了做选择的最大责任,当然就该有这个话语权。
编剧也冤,演员也冤。创作话语权不够起码还可以赚点钱,在金字塔底,最悲惨的是写了剧本,无处署名,不只尾款可能拿不到,甚至大部分稿费都可能拿不到。没有成名的演员换在其他行业,那样的帅哥美女会被无数追求者众星拱月,但到了剧组却不得不忍受各方面的呼来喝去。
在一个浮躁而又复杂的商业环境里,编、导、演、制、播,变成了一个金字塔底无人不冤的状态。但彼此之间本该是一个虽有博弈、也有争论,但归根结底还是共同完成一部电视剧的合作者关系。
趋势:台退网进成大势,流量剧和品质剧终将各行其道
传统电视台一直以为自己相对新媒体,最引以为傲的是有“内容优势”。但在这一年影视剧的发展当中,尽管有“套路剧组解散”等事件,但已经体现出很明显的形势:传统电视台不但将内容优势让了出去,而且在题材类型探索和内容创新上全面落后。
新媒体进行的内容创新和题材类型探索,是传统电视台本该在周播剧场尝试的。但是,传统卫视最后都将周播剧场变成了“后晚间日播剧场”。视频网站先是选择卫视黄金时段受限的题材类型,并先后至少开发出两个成熟内容品类:盗墓探险类和刑侦犯罪类。
当积累完制作经验和资源之后,他们又开始进军新的题材类型,例如科幻、公路等题材,甚至是传统电视台的传统题材,例如行业剧。
并且,视频网站还以传统电视台做不到、却可以有效提升内容品质的新剧集形式去包装:例如5集的《东方华尔街》,12集的《无证之罪》,20集、但30分钟一集的《北京女子图鉴》,这种美剧式的季播剧气质,这种集数和时长,传统电视台根本不尝试。
他们习惯做的是收视率高,就和制作方一起想办法拉长集数,尽管这会伤害内容本身。
在传统电视台拿手的“三板斧”上:迎合大妈的宫斗剧、婆媳剧,吸引年轻人的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还有谍战剧、职业剧等,新媒体都通过“网台联动”以及采购力优势,同样可以播出。
并且,这些“传统题材”的内容竞争力已经进化到传统电视台前面。如果说以前“青春剧”是芒果台招牌,但现在22岁以下学生当中口碑最好的青春剧,已是几部纯网剧:《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都说有质感的都市剧可以通杀一线卫视,但今年话题最足的都市剧,却是优酷富有烟火气息的《北京女子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