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狂飙陈书婷是谁(热播剧狂飙结局篇)
电视剧狂飙陈书婷是谁(热播剧狂飙结局篇)在《狂飙》这部电视剧中,我基本看不到陈书婷对儿子的柔和、鼓励和理解,更多的是命令、忽视和贬低。就是只给负面反馈明明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懂事勤奋的孩子,怎么长大后变成了这副模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到大,他几乎没被妈妈看见过,也没被妈妈认可过。养废孩子最快的方法
《狂飙》收官了,多少人跟我一样,对高晓晨的结局唏嘘不已。
高晓晨,继父是强盛集团董事长高启强,亲妈是人脉手段都不缺的陈书婷。从小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家中往来的几乎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按我们的想法,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说将来事业获得多么大的成就,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混得太差。
可是,成年后的高晓晨午夜飙车、打架斗殴、挑衅警察,一天到晚除了闯祸就是梗着脖子不认错。
明明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懂事勤奋的孩子,怎么长大后变成了这副模样?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到大,他几乎没被妈妈看见过,也没被妈妈认可过。
养废孩子最快的方法
就是只给负面反馈
在《狂飙》这部电视剧中,我基本看不到陈书婷对儿子的柔和、鼓励和理解,更多的是命令、忽视和贬低。
比如,在陈书婷上一任丈夫被报失踪后,警察前来调查。
晓晨出于保护妈妈的心理,拿玩具机关枪对着警察,陈书婷本可以温和地制止,但她直接抓起一个玩具扔过去,用手指着儿子吼道:“捡起来,快点!”
晓晨有些不解,但还是把玩具捡了起来。
陈书婷见状又命令道:“过来!道歉!”
孩子明显有点委屈,可依然听话地说了句“对不起”。
比如,在陈书婷跟高启强结婚后,高启强强行把孩子的八音盒送给黄瑶,晓晨去找妈妈告状。
陈书婷淡淡说了丈夫几句,然后拉过站在一旁的儿子说:“屁大点事,你哭什么!把眼泪擦掉!”
随后她又数落了儿子几句:“刚刚是不是冲爸爸吼了?还推爸爸了是不是?”
再比如,晓晨在家练钢琴,弹完一首曲子后,得意地跟坐在一旁听琴的高启强说:“这可是五级的(曲目),老师说,好多人练了好多年都没学会,我一个月就学会了。”
陈书婷走过来立马怼了儿子一句:“练了一个月才练成这样,还有脸说!”
晓晨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情绪低落地开始弹琴,没弹几个音节,因为手型不太标准,又被陈书婷狠狠打了一下:“手型不对,学钢琴不打怎么练!”
可能有些人觉得,陈书婷的做法没有错,当父母的不“敲打”孩子,他怎么知道自己不对?怎么变得坚强?怎么才能进步?
这话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我们品品这逻辑:
用粗暴命令孩子的方式,让他变得礼貌?
用忽视孩子情绪的方式,让他内心强大?
用打击贬低孩子的方式,让他奋发图强?
这是不可能的啊!
不断的负面反馈让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
“我不够乖!”
“我不是个好孩子!”
“我永远都是错的!”
这样长大的晓晨,脾气暴躁又敏感自卑,一面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一面又想跟父母证明自己。
他走上叛逆之路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我们看到,父母越不想让他干什么,他就越要干什么,父母越说他不行,他就越要跟父母证明“我能行”。
在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直到铸成大错无法挽回。
原生自卑
需要孩子用一生寻求治愈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走上如此极端的路,相当一部分孩子,会选择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但,这条路走起来也不轻松,因为无论孩子怎么做、怎么努力,父母永远能挑出孩子的毛病来。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就曾是这样的存在。
她从小到大成绩都没掉出过前五名,可无论她如何拼命学习,只要不是第一就会被妈妈骂;
去商场买衣服,她不挑,妈妈说她没主见,她挑了,妈妈又说她没品味;
去餐厅吃饭,她不点菜,妈妈抱怨她不参与,就等着自己伺候,可等她真拿起菜单,无论点什么都会被妈妈一票否决;
但凡她流露出一点儿不符合妈妈心意的想法,妈妈就拿她高考失利说事,挖苦她关键时刻掉链子、心理素质差、没出息。
……
这样长大的孩子,看似优秀又勤奋,其实从未拥有过自信,因为驱动孩子前进的永远是他人的评价和标准。
这样不好吗?
当然不好,孩子可能一生都学不会爱自己、肯定自己,无论做什么,心中都充斥着怀疑和自卑。
我有一个发小,从小学到高中都稳居年级前三,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刷题。
高二那年期中考试,她跟另一个同学并列年级第三,当她得知成绩后趴在座位上哭了很久。
当时我们特别不理解,考了年级前三还哭,你让我们这些成绩一般的人还活不活?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有了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
有次聚会我提起这件事,问她那时为什么哭。
她苦笑道:
“因为在我妈眼里,跟人并列第三就是没考好啊!你是不知道,她开完家长会,回家狠狠数落了我一顿,说跟人并列第三就是第四名,说我学习偷懒,被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赶上了,还说我学校考试都拿不到第一,将来肯定没出息。”
紧接着,她又说:
“你可能觉得我有些矫情,你们总说我能力强、很优秀,但我完全不觉得。我长得一般,学东西又慢,也就是靠拼命才过上现在的生活。我总感觉,别人稍微努努力就能赶超我。”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无论她取得多耀眼的成绩、完成多有难度的工作,都没有真正开心过,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满是不被父母看见的伤痛,满是对自己的怀疑,满是自卑和否定,极有可能一辈子都活在精神内耗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
父母的看见和悦纳
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资本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并不在于给他讲过什么道理。而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我作为一个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答案是,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客体”。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恒常地看见和悦纳孩子,让孩子在我们这里能专注地做自己。
曾看过一则新闻。
一位妈妈去学校接女儿,女儿看到她后,一路小跑到她跟前,大声问:“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
接着女儿兴高采烈地宣布了答案:“好消息是我考了倒数第二名!坏消息是我没考及格!”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两个都算不上好消息,看见孩子没心没肺不当回事,保不齐上去就是一顿批评。
可这位妈妈的反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只笑了笑,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
“我看见了你的进步,欣慰于你的反思”——这是小女孩在她妈妈那感受到的温暖力量。
我很认同尹建莉老师的一句话:“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命令、忽视、贬低,养不出自尊自信,禁得住挫折的孩子;理解、支持、共情,才能帮孩子累积出足够的心理资本,在未来的人生中,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有往前走的勇气和底气。
父母的态度,是孩子一生的风水。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