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生平故事(张良年轻时看远)
张良的生平故事(张良年轻时看远)如果当时张良错过了刘邦,那么他的结局要么是在梁地被英布杀死,要么就是成为项羽身边一个毫不起眼的存在。而在追随刘邦之后,他也确实受到了刘邦的重用,在刘邦的倚重下,他到达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并且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后来张良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还被封为了留侯。由于此人精通黄老之道,且不恋权位,而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能够被称为“谋圣”的,约莫也只有张良了。事实上张良的谋算能力之强,从他在去“投奔景驹的路上,意外遇到刘邦,之后便改变想法追随刘邦”一事上就能看出。张良作为一个谋士,他心目中的明主一定要善于纳谏,这样才能够彼此成全,而张良在与刘邦的交际中,发现刘邦非常符合自己的预期。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王安石《张良》
张良是秦末汉初时期的杰出谋臣,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本能够和韩信、萧何一样,成为时人争相结识的权臣,可他却选择了早早退去。
而这也让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中结局最好的一人,曾有人用“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来总结张良的一生,那么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张良都经历了什么。
张良生年不详,其先辈曾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智谋,帮助汉王刘邦顺利赢得楚汉战争,继而一举登上皇帝之位。
后来张良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还被封为了留侯。由于此人精通黄老之道,且不恋权位,而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能够被称为“谋圣”的,约莫也只有张良了。
事实上张良的谋算能力之强,从他在去“投奔景驹的路上,意外遇到刘邦,之后便改变想法追随刘邦”一事上就能看出。
张良作为一个谋士,他心目中的明主一定要善于纳谏,这样才能够彼此成全,而张良在与刘邦的交际中,发现刘邦非常符合自己的预期。
而在追随刘邦之后,他也确实受到了刘邦的重用,在刘邦的倚重下,他到达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并且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如果当时张良错过了刘邦,那么他的结局要么是在梁地被英布杀死,要么就是成为项羽身边一个毫不起眼的存在。
而到了中年时期,张良的人数阅历逐渐增加,他对待事物的观点又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所以张良对于揣测人心一事已经越发熟练。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刘邦称帝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刘邦一口气封赏了张良在内的20多位大臣。
剩下那些未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在交谈过程中,张良询问了刘邦最恨的人,刘邦回答之后,张良建议刘邦先封赏他最恨的那个人。
此举最后果然止息了臣子们的口舌议论,由此可见张良对人心的把握究竟有多精准,另外我们要知道“人心难测”,而这其实也是后来张良会选择急流勇退的主要原因。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良发现大臣们开始争权夺利,这在张良看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于是他决定脱离权力漩涡。
在众大臣都争功讨赏的时候,张良直接选择了称病不出。而此举不仅没有让刘邦不满,反而导致刘邦始终记得张良。对于刘邦的厚待,张良也委婉地表达了拒绝。
这是因为张良知道,一旦自己手中有足够的势力,自己将很难从纷争中脱身。后来张良果真成为汉初三杰中最为闲适安稳的一人。
纵观他的一生,张良年轻时善于从长远考虑,中年时总能看透人心世俗,晚年又淡泊名利。这也难怪人们会称张良为谋圣,因为他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便已能体现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