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老电影都有什么(凭借这3点20年前这部国产老片)
日本的老电影都有什么(凭借这3点20年前这部国产老片)另一方面则是由国内院线的分布属性决定。▲《路边野餐》某视频网站观影评分6.8分,远低于《小时代4》8.5分与此同时,该事件也引起了不少影迷对于“国内艺术片的春天在哪里”话题的探讨。以往艺术片在大众心中的印象,普遍可以用“曲高和寡”来形容。一方面是由于文艺片题材内容、意象表达的特殊性,导致影片无法像商业片一样尽可能为取悦影迷服务,用行内话说便是“对观影群体有一定要求”。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前段时间胡波之死引发全国关注。
虽然胡波的去世令人惋惜,但皮哥个人还是呼吁影迷朋友们客观看待整起事件,不要一味地将矛头指向制片人王小帅。
与此同时,该事件也引起了不少影迷对于“国内艺术片的春天在哪里”话题的探讨。
以往艺术片在大众心中的印象,普遍可以用“曲高和寡”来形容。
一方面是由于文艺片题材内容、意象表达的特殊性,导致影片无法像商业片一样尽可能为取悦影迷服务,用行内话说便是“对观影群体有一定要求”。
▲《路边野餐》某视频网站观影评分6.8分,远低于《小时代4》8.5分
另一方面则是由国内院线的分布属性决定。
虽然中国银幕数早已坐稳世界第一,且逐年逐月持续增长(截止2018年3月统计54165块)。但众所周知,艺术院线的发展在我国仍然是举步维艰,不少影院开设艺术专线更多是出于政策和道义上的支持,而最深层的原因依然还是艺术片受众群小且不稳定。
综合这两方面因素,艺术片想要在国内收获高票房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全民口碑宣传的《嘉年华》,总票房2259万
不过20年前却有一部国产文艺片,上映后取得了极为不错的票房成绩。
这便是由霍建起导演,滕汝骏、刘烨、陈好主演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艺术层面,本片先后在国内外的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中斩获大奖,豆瓣评分8.5,5.5万参评数据中有39%为满分。
商业层面,它墙里开花墙外香,虽然国内无人问津,票房几乎为零,但日本人花8万美元买去后却卖了超过8亿日元。
今天皮哥就结合这部国产电影,具体分析一下文艺片在异国他乡的成功之道。
本片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就是讲了一对邮差父子一起送信的事,波澜不惊。
故事发生在湖南西南部的绥宁乡间,老邮差带着接班的儿子行走其间去送信,一路上陪伴他俩的只有一只狗。
儿子原本盼望众人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可信送到了大家给他们的态度却是习以为常,儿子满腹狐疑。
送罢信,父子俩继续前行,行至一处侗族山寨,他们遇到了由陈好饰演的侗族姑娘,在那里他们一起见证了一场侗族婚礼。
醉酒之后,父亲回忆起年轻时的爱情,此刻对爱情懵懂的儿子不正是自己当年的模样吗?
父子间瞬间有了某种心灵契合。
继续赶路,行至一处小溪,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短暂的身体接触,瞬间消除了父子间十多年的隔阂,他们一边走一边交流,他们走的是山路,也是心路。
三天两夜的送信之旅结束后,儿子彻底理解了父亲,他将接过父亲的使命,继续过着乡村邮递员默默奉献的一生。
本片之所以在日本受到追捧,原因有三。
第一,影片质量过硬。
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纯”。
首先纯在人物。
今天经常在微博上搞怪、自称火华社社长的刘烨在影片里还是个纯洁质朴的大男孩,出演本片时他才19岁,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能很好诠释本片的弦外之音,也难怪他能凭借本片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提名。
片中还有个惊喜就是“万人迷”陈好,风情万种的她在本片中褪去妖娆,饰演了纯洁的侗族少女,毫无违和感。
其次纯在故事。
影片改编自湖南作家彭见明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就是靠诗意的语言征服读者,但它弱情节的散文意象被改编成电影,必然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发展,这也提高了观影门槛。
文艺片一大特点就是不靠剧情取胜,所以乍一看有点温吞,但这样的片子就是要细品才有味道。
最后纯在情感。
本片在情感的处理上就是“润物细无声”。父子间消除隔阂,儿子与侗族女孩的朦胧情愫,人与狗的交流,这些情感的脉络走向与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无声无息间完成。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影片戳中了日本人的痛点。
皮哥过去介绍过好多日本电影,也剖析过日本人压抑的特点,人情冷漠是这个国家的一大痛点。
而本片“雁过无痕”的情感处理正好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需求,他们缺乏的正是这种妙到毫巅的交流技巧。
所以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一些温吞如白开水的情节,在日本人眼里简直就是一本《人际交往攻略》。
据说本片在日本上映时,那淳朴的民风立刻吸引了普通日本人。一些政府机关和个别党派把它当做教育片放映给下属看,一些邮政大厅的宣传板上甚至张贴了本片的海报。
第三,本片可以在艺术院线持续输出。
皮哥在剖析「胡波之死」时也说过,艺术片导演想要真正获得呼吸权,不能靠一些业内大佬慷慨解囊短期扶持,唯有等到国内出现了足够数量的艺术影院,他们才能自给自足。
这一点日本20年前就做到了。
《那山那人那狗》被日本引进后,就在日本最大的艺术院线岩波影院上映。
艺术院线不同于传统院线,它的特点是:受众小,数量少,周期长。
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两家艺术影院,一座艺术影院一年可能只放映一两部片子。
正是有了良好的输出环境,充裕到奢侈的输出时间,《那山那人那狗》才能卖到8亿日元的天文数字。
此外,艺术影片也绝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它有自己独特的营销逻辑。
许多人只知道日本发行人“贱买”了《那山那人那狗》,却不知为了宣传它耗费了近一年时间。
他们首先搜罗了关于这部电影所有的资料,细致到配角的生日也不落下;其次是拓展周边,岩波影院从影片原作者彭见明那里买下了6个短篇的版权,与影片一起出了日本版小说集,这部小说集后来加印了五次,每次一万册。
不止如此,在放映期间,发行方做了本土化处理,将片名改为《乡村邮递员》,然后在各大报纸上做了报道。
因为影片放映时间长达几年,为了维持热度,每个季度都邀请影片创作人员到电视台畅谈背后的故事。影片虽然只在一家影院上映,但前期邀请老年人观影,形成了口碑发酵,立刻在日本社会引起不同凡响。
可以说除了影片本身质量,日方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中国过去也有过艺术影院的雏形,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公司为第五代导演拍摄的艺术电影寻找观众,在全国9大城市选定了11大影院,但由于彼时的电影还是下里巴人,这些影院不适应时代逐渐被淘汰了。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越发繁荣,观众的观影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一方面商业片也不再依靠流量明星而是关注本身质量,另一方面艺术片需求也与日俱增,一个力证就是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艺术片的放映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我们也看到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各大影院成立的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已经在前年正式启动,至少这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借鉴国外艺术院线发展经验,形成国内成熟的艺术院线经营模式,才能确保文艺片在艺术性和商业回收的双重层面上做到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以胡波之死为始,以《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的成功为鉴,我们相信国内艺术片的春天这次真的快来了!
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忍者爱吃鱼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