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电影节引关注(亚洲电影节香港电影的遮羞布)
香港国际电影节引关注(亚洲电影节香港电影的遮羞布)这也要感谢一下成龙大哥,成龙大哥从80年代出名到90年代去好莱坞,近20年的时间票房横扫东南亚,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屡次夺得各国家地区票房冠军,是华语电影当之无愧的票房奇迹。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影响力辐射整个东南亚,台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地区一度是港片的天下。为什么当初香港电影会走到今天这么尴尬的地步呢?香港电影曾经非常辉煌,号称东方好莱坞,不少功成名就的导演都在港片里吸取了不少养分,最著名的就是昆汀.塔伦蒂诺。香港电影辉煌的起点,兔子大叔认为是1971年李小龙《唐山大兄》上映,李小龙一下把票房记录从100万提升到500万,这一下子激发了无数香港电影人奋发向前不断打破记录,造就了港片30年的辉煌。
亚洲电影节香港颁奖典礼,香港媒体的做法真的是让人心寒,对港圈明星毕恭毕敬,对内地明星却傲慢无礼!
难怪香港电影走向衰败。
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获得多项大奖,梁朝伟凭借《风云再起》获得最佳男主角,汤唯凭借韩国电影《分手的决心》获得最佳女主角。古天乐的《明日战纪》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大奖,王丹妮凭借《梅艳芳》获得最佳影响奖。日本电影《驾驶我的车》获得最佳电影奖项。
相对于日、韩等国家地区入选的电影,内地入选的电影确实少的可怜,只有张译的《万里归途》、以及朱一龙的《人生大事》。
问题是就是这些豆瓣评分平均6.2分的电影,一个个都获奖,反观内地豆瓣高评分的《人生大事》7.3;《万里归途》7.4分,却颗粒无收。
不由得让人怀疑,此次亚洲电影节的含金量和公正性?
从香港媒体和电影从业人对内地深深的怨念来看,他们根本就瞧不起内地电影和电影人,从张译身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走红毯的时候,能够明显地看出区别对待,连主持人都选择无视张译的存在。全程都是低着头念台词,更是连主持人和嘉宾互动的这个环节,都被有意无意地选择避过。
直到迫不得已需要采访的时候,主持人才有些不情愿地采访张译。张译为了听清楚采访内容,只能弯腰迎合主持人。
真的是张译已经做到了该有的礼貌,但是主持人的礼貌和公正性呢?
为什么当初香港电影会走到今天这么尴尬的地步呢?
香港电影曾经非常辉煌,号称东方好莱坞,不少功成名就的导演都在港片里吸取了不少养分,最著名的就是昆汀.塔伦蒂诺。
香港电影辉煌的起点,兔子大叔认为是1971年李小龙《唐山大兄》上映,李小龙一下把票房记录从100万提升到500万,这一下子激发了无数香港电影人奋发向前不断打破记录,造就了港片30年的辉煌。
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影响力辐射整个东南亚,台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地区一度是港片的天下。
这也要感谢一下成龙大哥,成龙大哥从80年代出名到90年代去好莱坞,近20年的时间票房横扫东南亚,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屡次夺得各国家地区票房冠军,是华语电影当之无愧的票房奇迹。
香港电影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有人说是内地的政策影响,这可能只是一个诱因,单单看看香港电影市场的排外,就知道香港电影注定会走向没落。
第一:如果说你要想在金像奖有所建树,必须有一位导演和男女主角是香港的。说好听点,就是保护香港电影市场,培养香港自己的年轻演员。说难听点,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后来,更离谱的必须有两位以上的导演和男女主角,才能保证拿下大奖!
这就是为什么金像奖的所有获奖影片都是香港影片,影帝除了李连杰之外全是香港出生,内地的电影和电影人几乎是拿不到,只有影后有内地和台湾的女演员获得过。
第二:香港电影基本上是模仿好莱坞一路成长的,各种类型片滞后好莱坞10年到20年(喜剧片除外)。
但是90年代好莱坞风向变了,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两尊大神开始发力,剧情片向科幻片、特效片转变,大制作,大投资转变,这是好莱坞电影升级最困难,也是最正确的一次。
1993年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则更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生涯最成功的一部电影,不但打破个人执导生涯最高票房纪录,还是迄今个人所有作品中最卖座的影片。
那一年《侏罗纪公园》着实把香港电影人给吓到了。紧跟其后卡梅隆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更是狂揽21.9亿美元,那可是1997年啊,当时的电影票才多少钱。
然而这次升级香港电影没跟上,彻底落伍了。香港电影腾飞初始,电影人就过于急功近利了,没有建立完善的演员工会制度,没有注重人才的培养,一门心思赶紧拍电影赚钱。当年以林青霞、刘德华为代表,大多都是十天一部电影作品,服化道乱炖,剧情雷人夸张,画质极度粗糙,这种草台班子的电影连王晶这种烂片王都承认不及格。
当年也就忽悠一下没见过世面的我们,到现在吹成了经典,当时中日韩都在搞经济建设,没空拍电影,等到工业国家回过神来用工业化的手段拍电影的时候香港已经输了。透支了市场也透支了口碑,而且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大投资,香港电影拿不出来。
第三:票房市场丢失!
巅峰时期香港电影一年产近300部电影,香港满打满算就700多万人,这么多电影哪能看的了。
答案就是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东南亚好多国家地区都是香港电影票房重埠。正因为有庞大的市场支撑,香港电影才能动辄投资几千万不怕回不了本。
但是从90年代中期,这些市场逐渐被好莱坞攻克,没香港电影什么事了。
拿台湾举例子,到了1993年台北票房市场已经被好莱坞屠榜了。
还有就是人才的流失,其实就是香港电影对演员的压榨太狠,而人才不傻,不愿意留在一个地方给压榨,稍微动点脑子想想,一个是每个月撑死了才几万甚至最多不超过几十万的收入,而到内地就能拿到片酬上百万甚至是上千万,你还愿意被压榨。显然,大家都不傻,人都是利益驱动的。
第四: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内地巨大的市场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堕落的温床。
香港本土电影注定了一定局限性的,再加上香港是讲粤语的,注定小众。
2010年香港票房排行榜前10位只有两部本土电影《叶问2》第五,《72家房客》第六),前20位只有4部《花田喜事2010》第18位,《精武英雄》第20位),前二十位本土票房占21.7%。单靠香港票房,以上四部电影全部赔钱。
当年的《叶问2》全部票房2亿元,大部分来自内地的票房贡献。
所以,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们都看到了内地巨大的市场,都想来分杯羹也是正常的,到现在连杜琪峰都把持不住开始进军内地了。
合拍片就是为了迎合内地观众需要,再加上王晶、刘镇伟一部比一部烂的烂片却一部比一部卖得好,怎能不让人嫉妒?
赚一笔就跑的心态使原本就江河日下的香港电影人根本没心思关注电影的质量,只在乎赚不赚钱。
还有一些例如艺人的跳梁小丑反复横跳,也让香港电影口碑越来越崩盘,吃着中国人的饭,反过来砸中国人的碗。内地人能不反感,这也让香港电影难上加难。
内地市场这块大蛋糕,吃法得当,全家温饱奔小康,稍有不慎,万劫不复难翻身。
第五:压死香港电影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同为亚洲的韩国电影的崛起!
韩国电影之所以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影片整体上精良的制作。从剧本、情节、人物设定、选角、服化道、场景,等等都有独到之处。
每部影片都风格独特。电影的质量,演员的演技才华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李英爱的《大长今》就以精美的服化道彻底征服了香港内地本土观众,成为韩流文化输出的重要作品。
综上所述,很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才造成今天香港电影的没落,而不是某一个原因让香港电影走上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