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周莹的身世揭秘(那年花开大结局)
那年花开周莹的身世揭秘(那年花开大结局)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周莹是怎么驯服这匹野马的。⁽⁽ ◟(∗ ˊωˋ ∗)◞ ⁾⁾这个孩子不是她亲生,而是在吴家玉字辈的孩子里认了一个儿子,改名叫怀先。怀先聪明又顽皮,不惧权威,上树翻墙打架没带怕的。这些让人头疼的行为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倒是很像我们有自闭症的孩子。
追了一个多月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孙俪饰演的周莹,真让人羡慕嫉妒恨!
她一人撑起吴家的生意,又独得五款型男的钟情。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她对“带孩子”也颇有心得。
这个孩子不是她亲生,而是在吴家玉字辈的孩子里认了一个儿子,改名叫怀先。
怀先聪明又顽皮,不惧权威,上树翻墙打架没带怕的。
这些让人头疼的行为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倒是很像我们有自闭症的孩子。
⁽⁽ ◟(∗ ˊωˋ ∗)◞ ⁾⁾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周莹是怎么驯服这匹野马的。
事件一:顶嘴在认子比赛中,周莹选中怀先做儿子。
他却不愿意,不但不认娘,反而大声喊:“我不要去东院!”
周围人一惊,奶奶的第一反应是捂住他的嘴。
周莹却不慌不忙,缓缓地说:
她做对了两点。
第一,忽视大喊大闹。
如果孩子故意出洋相来博关注,这时不论是家长的怒火冲天,还是路人八卦的眼神,都让孩子如愿以偿。
¯\_(ツ)_/¯
周莹用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把关注点只放在说话的内容上。
在应用行为分析里,这叫做“有计划的忽视(planned ignoring)”
第二,训话一步到位。
常常听到家长质问孩子:“你知不知道错了?”、“喊什么喊?”、“你再说一次试试?”
总让我想起黄子华讲过的一个笑话。
老板有一次找我进去办公室,然后问我一个问题:“子华,你可不可以解释给我听,为什么你可以做得这么差的?”我要怎么答?我难道说:“小意思啦老板,其实我可以做得差很多的。”
凡是问句,都给了孩子驳嘴的机会。
他可能回答得不如你意,给你的怒火上添油;也可能抖个机灵把你逗乐,就岔开了话题。
无论哪种,主动权都到了孩子手上,而原本训话的目的被淡化。
要训话,就像周莹这样。
你错了,我告诉你,你回去反思。
事件二:不听话周莹亲手为怀先缝制了被子,怀先却把被子丢到地上。
春杏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上面说的“质问式批评”,两人陷入僵局。
这时,周莹进来。
她用了一招,叫“自然后效(natural contingency)”,即让老天来惩罚他的问题行为。
这其实是人类得以生存、进化的法则。
触碰了火,被烫到了,下次就不再去玩火;吃花蘑菇,拉肚子,下次就不敢吃这种蘑菇;半夜着凉了,下次就不会把被子扔地上。
没有旁人来批评你,或打你一顿,但你会自然地吃一堑长一智。
当然,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你就要扮演老天的角色。
( ×ω× )
他不捡被子,就抓住他的手让他捡起来。
然后你再把被子丢下去,让他自己捡。
通过纠正,你传达了一个信息:我给的指令,你一定要做到,要么你自己做,要么我教你做。
事件三:暴力春杏来伺候怀先洗漱,怀先却唱反调,先是骂“关你屁事”,接着向她扔衣服、被子,扔完就跑。
春杏气的拿着棍子追打他,却被怀先用鞋子刷了几次。
周莹出来了,看到怀先跑过来,伸出脚就把他绊倒了,这一脚干净利落得让他怀疑人生。
为什么我把这个小孩的小脾气定义为暴力?
衣服、被子固然不伤人,那如果孩子手边是花瓶、碗碟呢?
有的孩子知道轻重,但有自闭症的孩子可无所谓。
他们不懂得疼,更体察不到别人的疼。
所以,凡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都称为暴力行为。
面对暴力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孩子。
追着打,可谓兵家之大忌,或伤人,或伤己。
除非你坐拥几千平的院子和被打伤也不用赔钱的奴婢。
ʅ(´◔౪◔)ʃ
如果没有,迅速稳住孩子,反扣住他的双手,让他在相对隔离的空间冷静下来。
对于暴力的容忍,必须为零,哪怕让他自己吃点苦头。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出打的动作,或者揪别人头发,竟然还哈哈笑。
( ˙灬˙ )
等孩子在学校把王校长的孙子揪哭时,你就去校长办公室哈哈吧。
事件四:赖地板面对周莹布置的读书任务,怀先一把将桌上的书扫到地上,自己也躺到地上,打着滚喊道:“我要回家!”
看到这一幕,我会心一笑。
( ͡° ͜ʖ ͡°)
看你周莹怎么办。
没想到她的做法,还真让我佩服!
她说了一句:吃饭了。头也不回就走了。
赖地板,对于自闭儿童的家长来说,绝对不是新鲜事,却次次让他们头疼。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躺地上耍脾气?
因为当他们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家长妥协了。
而周莹,一次机会都不给。
这个冷漠的背影是最好的一课:赖地板,你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连和我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周莹这个妈妈有板着脸的时候,但更多时候是明明白白地宠着儿子的。
所谓赏罚分明,有反差,孩子才知道哪些行为是妈妈支持的,哪些行为妈妈不支持。
如果与孩子的交流只有冷漠与批评,那么这批评也没什么效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