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其中以建国戏院为居銮最老的电影院,据老居銮人的记忆,建国戏院最早放映时间可追溯至1920年代末,当时仍放映无声电影。居銮各电影院经营者会在如国庆日、儿童节等节日的时候,免费派发电影票到居銮各区学校,免费招待儿童看电影。分别是美都戏院、丽都戏院、建国戏院、嘉冕戏院及国泰戏院。这些电影院个别放映不同类型及电影公司的电影,如丽都戏院主要放映香港具有左派意识的电影,嘉冕戏院以香港、台湾电影居多,美都戏院以琼瑶电影为主,而建国戏院则是以卖座电影为放映选择。

您的喜欢,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请多“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假如阅读内容给您带来不满,请您告诉我,后期定会努力改正!谢谢!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

居銮华人接触到电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影院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

在居銮最繁荣的街道南岜街上,聚集了当地的中上层人家,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2)

1930年代便建有居銮最早的戏院建国戏院。影院固定放映即在固定电影院放映华语影片。当时马来西亚的电影院也是具有多功能性的。

在居銮主要市区内,就有五家戏院。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3)

分别是美都戏院、丽都戏院、建国戏院、嘉冕戏院及国泰戏院。

这些电影院个别放映不同类型及电影公司的电影,如丽都戏院主要放映香港具有左派意识的电影,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4)

嘉冕戏院以香港、台湾电影居多,美都戏院以琼瑶电影为主,而建国戏院则是以卖座电影为放映选择。

居銮各电影院经营者会在如国庆日、儿童节等节日的时候,免费派发电影票到居銮各区学校,免费招待儿童看电影。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5)

其中以建国戏院为居銮最老的电影院,据老居銮人的记忆,建国戏院最早放映时间可追溯至1920年代末,当时仍放映无声电影。

后期的建国戏院以放映热门电影为主,且位于居銮早期最繁荣的南岜街道上,建国戏院自然成为受欢迎的电影院。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6)

直至1942年日军南侵,居銮遭日军入侵后,建国戏院主持人奉命营业,主要放映日语片和些许的华语片,

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建国戏院恢复昔日风光,放映三大民族语言华英巫语电影娱众。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7)

60年代至80年代可谓电影鼎盛时期,此时的电影院不时有著名明星登台,吸引影迷捧场。

直至80年代末,建国戏院结束营业,其余传统电影院也逐渐走向没落。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8)

这些戏院除了电影放映外,也充当了华人文化活动举办的地点。一些马来亚宗亲会馆在进行周年游艺活动时就会选择在戏院进行舞蹈、歌唱等的活动。

嘉冕戏院曾在抗战时期举行为支持中国筹集军费的歌唱大会,日本投降后华人举办的庆祝大会也是在嘉冕戏院举行的。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9)

建国戏院是居套市最早的戏院。曾经是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橡胶园的露天放映

马来西亚作为世界前三大橡胶出口国,境内占有大面积的橡胶园,尤其在独立初期,延续了英殖民时期布置的产业,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0)

橡胶产业更是兴盛,与之相应的需要大量的劳力投入橡胶园生产,许多劳力人口即是华人族群。

由于橡胶园面积相当大,雇主一般会于胶园中盖设工察供劳工居住,劳工也就生活于胶园内不会离开园区回家,对于这些底层劳动阶级,仅有的乐趣就是每月固定的露天电影放映。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1)

橡胶园的电影放映多数在园区晚间工余进行放映。橡胶园区中有不少劳工阶层的民众从事割胶工作,他们一般无法负担观看电影的娱乐方式,因此橡胶园园主便会聘请电影公司,

每个月定期携带着胶片及露天电影放映所需器材到园区中,为割胶工人进行露天电影放映。因其露天电影放映直接在园区中进行,一般设备较为简陋。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2)

如受聘于邵氏公司的露天电影放映员黎逢友先生表示,他们当时只会带着一片白布及放映设备,园区工人会自备木板凳子。

一块白布挂起来,放映设备设置好,割胶工人们坐在木板凳子上,一场露天电影的放映就开始了。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3)

曾在幼时就与母亲到橡胶园区进行割胶工作的萧载忠先生也表示,儿时的他家境不富裕,一般没有机会到电影院观赏电影,但因为露天电影放映的关系,在园区工作的他仍有机会在橡胶园里观赏到电影。

公会活动与华人“新村”放映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4)

马来西亚当地华人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主要表现在重大节日及喜庆活动上,在普天同庆的活动中,娱乐活动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

被视为为“大众娱乐”的电影是当时节庆里重要的娱乐活动。而大众娱乐由于的普及率较高,且容易融入民众生活,因此大众娱乐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使得它逐渐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出历史时代的变迁。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5)

马来西亚华人传承了中华文化中各式各样的文化及传统,其中以盛行于民间的宗教信仰最为活络,因此华人的娱乐活动传统节庆有着密切关系。

适逢神诞节日,马来西亚华人也遵从中华文化节日礼俗,以盛大的方式庆祝,举办各种娱神和娱人的活动,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6)

除舞龙舞狮、游行、戏曲等表演外,露天电影的放映也是神诞节日上重要的大众娱乐节目之

流动电影放映在50年代至60年代间不断出现在华人传统节庆上,不论是新生代华人亦是劳工阶层的华人都有了与华语电影接触的机会,使得远离故土的新马华侨都能铭记自己的文化根源。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7)

这些节日和神诞通常是由宗亲会馆或地区团体组织,其筹办与参与的人数众多。位于柔佛州士年纳新村的神庙,负责神诞节日活动筹办的理事,

今年82岁的蔡华业先生表示,每次只要到神诞节日时,他们神庙理事层就会从居銮聘请一家流动电影放映公司前来放映电影。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8)

但由于时隔已久,现已无法联络上该家流动电影放映公司。

华人初到侨居地时,由于地缘和血缘的凝聚及认同感,自发性的组织了同乡会及宗亲会馆,以达到彼此间的互相照应。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19)

随着时代的变迁,华人在经济和教育上都有了成长,因此衍生出各公会及宗亲团体。而这些团体在当地华人的经济及文化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马来西亚独立前,华人组织较为分散,多以方言群祖籍划分为福建会馆、潮州会馆、客家会馆等等,按血缘、地缘组织起来。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20)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抗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协助,并在共同援助祖国抗战的过程中增强了族群意识,并意识到中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省或地区,华人的民族认同逐渐转变为中国民族的认同。

公会组织至今依然存在,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持马来西亚华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及促进华人之间的联系。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21)

这样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向其他族群展现华人的华族文化,也透过欢庆传统节日,而达到华人群体间的凝聚力,对于华人社会的思想、心理及认同起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公会每逢春节、及其他华人传统文化节庆时,举办各式节庆活动庆祝仪式,邀请公会会员一同过节,不仅彰显该公会会员在马来西亚的社会地位,也维持华人文化习俗。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22)

而属于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的华语电影的流动放映,也由此成为华人节日文化活动的部分。

1948年至1960年期间,英国殖民者和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为阻断马来亚共产党的物资供应,将分散在居住的中低收入华人劳工聚集起来,以严格管控的方式让他们居住在“新村”。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23)

殖民时期结束后,华人仍保留这样的居住方式,这样的群居方式为露天放映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到华人的节庆假日,新村就会成为各地区最热闹、繁华的地方。

不少宗亲会馆也会在新村地区进行免费的华语电影的露天放映,这使得华语电影观赏形成一个华人集体观影的一种模式。

电影放映技术的演变与革新(华语电影放映的两种形态)(24)

对于无法负担电影票价的家庭来说,接触电影的机会就是在传统节庆及华人公会的联谊活动上的露天电影放映。

#头条创作挑战赛#

谢谢欣赏,请关注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