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电影中的青年党恐怖分子警惕性极高,在充当人肉炸弹的两名恐怖分子到齐后,迅速转移到新的安全屋。这个安全屋虽然位于内罗毕市区,但周边却是青年党的势力范围,这就给肯尼亚特工的监视制造了极大的困难。为此肯尼亚特工不得不冒险潜入安全屋附近的集市,通过遥控甲虫形仿生微型侦察无人机,潜入安全屋进行窥探,并最终确定了目标身份。现实中,定点清除的目标往往会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并具备极强的反侦察能力。他们通常不会照相,如果有必要还会进行整容或化妆,并会使用ロ罩、帽子、墨镜或粗框眼镜、头巾等道具遮挡面部。户外活动时往往尽量低头,以防被遍布街头巷尾的监控设备或空中的无人机抓拍到面部。他们的行踪飘忽不定,不会在一个地点停留太长时间,还会经常临时改变行程或接头地点,并随机调整计划与时间。出行时,尽量减少暴露在空旷空间的时间,尽量昼伏夜行。他们会拥有多个掩护身份和配套的证件,尽量减少使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以防被监控。电影的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1)

天空之眼

文/范鑫

在很多人眼中,操纵无人机执行定点清除任务,就好似玩电子游戏一样轻松:坐在装着空调的指挥方舱里,看着显示器,喝着咖啡,握着遥控手柄,杀人于千里之外。但现实中的无人机定点清除,绝非如此轻松。

拍摄于2015年的电影《天空之眼》,非常逼真地展现了一次虚构的无人机定点清除行动。下面我们就通过这部电影,了解一下无人机如何实施定点清除,有哪些行动步骤、实施过程、规章制度。

剧情概要

电影的剧情围绕一场三国联合反恐行动展开:英国、美国和肯尼亚三国,计划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抓捕索马里青年党的恐怖分子。行动代号为“白鹭”,原来计划由英国筹划并指挥,美国出动无人机提供战场监视和情报支援,肯尼亚特种部队负责实施抓捕。但由于在恐怖分子所在的建筑物内发现了自杀式炸弹,抓捕行动临时改为由无人机实施定点清除。

整部影片紧密围绕无人机定点清除行动的组织与实施,设计了前期侦察、法律授权及责任规避、避免伤及无辜人员等三处高潮,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于无人机在定点清除行动中的滥杀无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和反思。

目标的识别与定位

电影在开篇介绍了主要人物和“白鹭行动”的背景信息后,即转入了对前期侦察的展示。由于英国无法确定一对夫妻档青年党骨干分子的行踪,不得不由肯尼亚派出特工,对青年党实施渗透。但很不幸,潜入青年党的肯尼亚特工身份暴露后被恐怖分子处决了。为此,肯尼亚特工转而盯上了前往内罗毕充当人肉炸弹的两名恐怖分子,因为据推测,这两人有很大概率会受到青年党骨干分子的接见。通过机场盯梢,肯尼亚特工追踪到了一栋两层白色建筑物,并通过无人机发现了高度疑似目标人物的一名女性。但由于这名女性警惕性极高,在室外活动期间全程用围巾遮挡面部,使得无人机即便可以拍到高清画面,也无法识别其身份。

现实中,定点清除的目标往往会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并具备极强的反侦察能力。他们通常不会照相,如果有必要还会进行整容或化妆,并会使用ロ罩、帽子、墨镜或粗框眼镜、头巾等道具遮挡面部。户外活动时往往尽量低头,以防被遍布街头巷尾的监控设备或空中的无人机抓拍到面部。他们的行踪飘忽不定,不会在一个地点停留太长时间,还会经常临时改变行程或接头地点,并随机调整计划与时间。出行时,尽量减少暴露在空旷空间的时间,尽量昼伏夜行。他们会拥有多个掩护身份和配套的证件,尽量减少使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以防被监控。

电影中的青年党恐怖分子警惕性极高,在充当人肉炸弹的两名恐怖分子到齐后,迅速转移到新的安全屋。这个安全屋虽然位于内罗毕市区,但周边却是青年党的势力范围,这就给肯尼亚特工的监视制造了极大的困难。为此肯尼亚特工不得不冒险潜入安全屋附近的集市,通过遥控甲虫形仿生微型侦察无人机,潜入安全屋进行窥探,并最终确定了目标身份。

情报纰漏是无人机滥杀无辜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无人机实施定点清除行动之前,需要通过精准和长时间的前期侦察,对目标的身份进行核实并锁定其正确位置。前不久喀布尔机场发生恐怖袭击后,美军为报复发动恐袭的“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在3天时间内仓促发动了2次无人机定点清除,结果在喀布尔的定点清除行动不仅炸错了目标,还造成包括7名孩子在内的10名平民伤亡。

无人机发动袭击前的前期侦察急不得、错不得,否则一旦造成误炸、误杀,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是电影中英军女上校动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追踪了青年党恐怖分子六年之后,仍然需要肯尼亚特エ冒着生命危险实施抵近侦察、确定目标身份的原因。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2)

电影中的女反派在室外活动时,始终低着头并戴着头巾

无人机及所属部队

《天空之眼》之所以成为近年来现代军事题材电影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首先体现在剧组的认真上。《天空之眼》剧组对于无人机及所属部队的设定非常贴合实际。电影中唱主角的无人机为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制造的 MQ-9“死神”无人机,是美国空军和情报机构装备的察打一体型无人机中的主力型号。

电影中 MQ-9“死神”无人机的指挥方舱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克里奇军事基地。现实中,这个基地是美国空军无人机部队的大本营,驻有第432空中远征联队。这支部队是美国空军于2007年专门组建的首支无人机联队,美国空军现役的200余架 MQ-9无人机中,绝大多数都隶属于这个联队。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3)

现实中,除美国空军外,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装备了大量 MQ-9。但和相对透明的美国空军无人机部队不同,中央情报局的无人机被掩藏在重重黑幕之后,其编制、人数、飞机数、任务甚至常驻基地都不为外界所知。美国空军发动的无人机定点清除行动,需要得到层层授权并接受国会和舆论的监督,而中央情报局的无人机执行定点清除行动时,往往有更高的自由度和保密度,受到的束缚少,结果中情局的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更加肆无忌惮,事后要么推脱不认账,要么让美国空军背黑锅。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4)

无人机的操控

电影对 MQ-9“死神”无人机的操控细节还原度很高。剧组搭建的指挥方舱,从显控器的布局到操作员的座席和操控装置,都尽可能逼真地还原现实。真正的 MQ-9指挥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和智能化,仅需2名操作员(飞行员和传感器操作员)在指挥方舱内即可完成全部操控。指挥方舱虽然集成了大量的通信和显控设备,布局却非常紧凑:飞行员位于方舱左侧,负责操控飞机、发射和控制弹药;传感器操作员位于方舱右侧,负责操控机载雷达、各种侦察与通信设备。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5)

电影对于 MQ -9“死神”无人机的指挥方舱的还原度很高。上图为影片道具,下图为实物。

MQ-9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视距内数据传输,使用 C 波段数据链。受地球曲率的限制,无人机数据链的直线传输距离通常在270千米以内,超出此范围就需要通信中继。

电影中,位于美国本土的指挥方舱能够远隔万里遥控在非洲肯尼亚的无人机,显然是依靠通信卫星进行通信中继。虽然近年来世界各国研发的军用无人机如井喷般涌现,但具备长航时、大航程的无人机,还是屈指可数,这就是因为全世界能独立研发和生产通信卫星的国家屈指可数。

信息的远程传输会产生延时现象,这就导致指挥方舱所看到的无人机回传影像,要比现实中晚若干秒。对于快速行驶的车辆,这若干秒的时间足以让它驶出上百米,还可以避入隧道、地下停车场等隐蔽场所。这若干秒的时间也足以让徒步的人员移动十几米,完全有可能避入坚固的建筑物内。因此,无人机操作员远非握着操纵杆按几下按钮那么轻松,单是掌握克服通信延时的技巧和方法,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反复训练。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6)

电影中一闪而过的卫星通信天线,用来保持指挥方舱与无人机的联系

无人机操作员还需要熟练掌握 MQ-9所配备的各型弹药的性能,比如不同飞行高度对应的不同射程和飞行弹道,针对不同打击目标而适配的不同战斗部和导引头的性能诸元和技术原理。

无人机的机载武器

电影中,英军女上校原计划让无人机挂载227千克级别的 GBU -12激光制导炸弹,但部下出于延长续航时间的考虑,擅自更换为50千克级别的 AGM-114“海尔法导弹。这个剧情的设置非常贴合现实,因为通过减少弹药载荷来延长续航时间,符合这次行动中无人机的主要任务——监视和侦察。现实中, MQ-9无人机就经常混合挂载 GBU-12炸弹和 AGM-114导弹,有时还携带“幼畜”空地导弹、“杰达姆”卫星制导炸弹,加装了“钻石背”折叠弹翼的滑翔增程制导炸弹,空地弹药种类比较全。它还曾携带空空导弹。 MQ -9也可以携带副油箱,最新型号的续航时间最长可达40小时。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7)

电影中的“海尔法”导弹

MQ -9“死神”无人机 AGM -114“海尔法”导弹,已经是一对久经实战检验的黄金搭档。近年来美国使用无人机发起的定点清除行动中,十有八九都是这对黄金搭档唱主角。

“海尔法”导弹原本是一款直升机挂载的反坦克导弹,相比制导炸弹,它精度高、制导方式多样、战斗部装药少、适装平台多,特别适合执行定点清除任务。近几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进行的无人机刺杀行动中,曾使用了以“海尔法”为基础设计的,采用刀片代替炸药、不需爆炸的新导弹。但“海尔法”导弹配备的还是聚能装药或爆破战斗部,装药不像制导炸弹那么多,杀伤半径仍然可达数十米,在人员密集场所很容易伤及无辜。影片最后的高潮和对定点清除行动的反思,就主要是围绕“海尔法”导弹的杀伤范围展开的。

电影中虽然没有介绍无人机从何处起飞,但通过对剧情和飞机性能的分析,可以结合下面几方面,推断出无人机来自内罗毕附近的军用机场。

第一是距离。内罗毕距离美国内华达州的克里奇基地直线距离近1.5万千米,显然需要有临近内罗毕的机场作为无人机的前进基地。当目标距离较远时,美国空军会采用分散配置的方式使用 MQ-9:地勤分队携带无人机搭乘运输机前出到距离目标最近的前进基地,在4小时内即可完成起飞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随后位于美国本土的指挥方舱远距离操纵无人机起降并执行任务。

第二,性能。 MQ-9不具备隐身能力,最大飞行速度只有460千米/小时,升限也只有1.5万米,这样的性能无法躲避各国防空雷达甚至民航系统空管雷达的监测。同时,作为大中型无人机, MQ-9采用常规起降方式,必须依托机场。

第三,授权。电影中“白鹭行动”是英、美和肯尼亚三国的联合行动,肯尼亚政府显然会同意 MQ-9使用本国空域,并提供机场。

第四,保密。考虑到青年党在肯尼亚国内的影响力,出于保密考虑,无人机应该部署于军用机场。

如何成为一名无人机操作员

对有志于操控军用无人机翱翔于蓝天的年轻读者们来说,要想成为一名长航时、大航程军用无人机的操作员,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是很有必要的。以 MQ-9为例,无论是飞行员还是传感器操作员都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培训。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8)

现实中用 C-130运输机空运 MQ-9“死神”无人机

早在第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MQ-1“捕食者”服役之初,由于无人机的自动驾驶技术尚不成熟,操控软件的编写也缺少实践数据的积累,美国空军抽调了很多经验丰富的战斗机飞行员来操纵无人机。但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逐步成熟,对飞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有所放宽,再使用金贵的战斗机飞行员操控无人机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美国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本就数量不足,于是单独培养无人机飞行员势在必行。为此,美国空军在克里奇军事基地专门开设了无人机飞行员和传感器操作员的培训学校,每年可培养超过300名无人机飞行员和传感器操作员。

按照美国空军的培训要求, MQ-9的飞行员需要在学校完成不少于90学时的理论学习,掌握飞行原理,无人机、雷达及各种侦察设备、通信设备的操作,如何进行任务和航线规划,处理空中故障和险情。随后还要进行26周的模拟器训练和32小时的实飞训练。传感器操作员,理论学习时长相比飞行员稍短,要进行12周的模拟器训练,实飞训练则长一些,需要48小时。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9)

现实中正在进行培训的无人机操作员

近年来,由于 MQ -9任务量激增,美国空军不得不缩短飞行员和传感器操作员的培训时间。据曾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飞行员自述,他只经过4个月培训,就去操纵无人机执行实战任务了。现在美国空军,无人机飞行员(包括传感器操作员)的人数已经超过所有单一型号有人驾驶飞机的飞行员人数,且每年新毕业的无人机飞行员人数,超过了所有型号有人驾驶飞机飞行员人数的总和。

虽然在身体标准上,无人机操作员相对有人驾驶飞机飞行员可以适当放宽,但同样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体能,因为他们经常进行长时间的执勤。 MQ -9的最长续航时间超过40小时,飞行员和传感器操作员虽然可以轮换,但连续执勤时间也不少于12小时。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即便可以借助自动驾驶技术适当地减轻负担,仍需要他们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还是会消耗大量体能和精力。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10)

现实中的MQ-9“死神”无人机训练模拟器

按照美国空军的编制, MQ-9的飞行员由军官担任,传感器操作员由士兵担任。为此,这部电影中将飞行员的军衔设定为少尉,传感器操作员的军衔设定为上等兵。影片中还有桥段介绍,这位美军少尉飞行员的参军动机是还清高昂的大学学费。现实中,美国大学的学费确实长年居高不下,出身平民的前美国总统奥巴马,47岁当选,43岁才还清大学的助学贷款。据报道申请助学贷款的美国大学生在2010年毕业时,人均负债2.4万美元。因此美国大学生选择参加预备军官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会帮助偿还学费贷款。近年来,军官飞行员的培养速度和培养成本已无法满足无人机部队的需求,于是美国空军开始尝试由士官担任无人机飞行员。但如此一来,不仅拉低了无人机飞行员的含金量,也降低了无人机飞行员在美国空军飞行员中的地位。毕竟在有人驾驶机飞行员都是军官的情况下,士官飞行员先天就低人一等。

由于美军到处制造战争和杀戮,在伤及无辜时,无人机操作员需要承受很高的心理压力。电影中对这方面的描述也非常传神,将两名操作员在明知发射“海尔法”导弹有很大概率伤及无辜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抗拒、无奈与自责都表现了出来。现实中,这种心理压力导致美国空军无人机操作员的心理疾病发病率、离职率和离婚率都居高不下。

对无人机定点清除的反思

《天空之眼》对无人机定点清除行动所涉及的法律、道德进行了精彩的刻画,反思了打着反恐旗号滥杀无辜的问题。电影中,英、美两国的政客及法律顾问为了不承担未经授权擅自杀害本国和对方国家公民的责任,为了追求所谓的程序正义,不惜反复踢皮球。同样,在明知有很大概率伤及无辜的情况下,政客们迟迟无法下定发射导弹的决心。而英军女上校出于所谓的消灭恐怖分子的执念,不惜授意下属篡改“海尔法”导弹的杀伤概率。影片向观众提出了个没有答案但却很有深度的问题:为了防止80人被杀,是否可以伤及1个无辜者?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11)

电影中两名无人机操作员在行动后离开了操作方舱,从表情上看,明显是心理压力很大

但这部电影没有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更没有深挖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从而没有解答出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反恐行动越反越恐的深层次原因。

在现实中,以美、英为代表的少数国家出于本国私利而滥用无人机实施定点清除,妄图以暴制暴。无人机和导弹可以消灭恐怖分子,但却无法消灭恐怖分子滋生的土壤。针对美国的恐怖分子之所以层出不穷,绝非美国的军事实力不够强,其根源需要从美国自身的霸权主义中寻找。正是由于不肯放弃以邻为壑、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美国空有世界第一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用20年时间花费2.26万亿美元发

起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只能以失败告终。更打脸的是,美军在撤离阿富汗的最后阶段再次遭受恐怖袭击,导致13名美国军人死亡,仓促发动的报复行动中无人机又再次滥杀无辜。以反恐名义开始的战争,最终以被恐袭结束,真是莫大的讽刺。

美、英等西方国家的霸权思想是渗入骨子里的。

《天空之眼》中所设定的反恐行动发生在肯尼亚,但从抓捕行动改为定点清除行动后,通篇都没有征询肯尼亚政府的意见。在肯尼亚的领土上发动会伤及肯尼亚国民的定点清除行动,却丝毫不尊重肯尼亚政府及人民,这就是美、英等西方国家盛气凌人的霸权思想。只是不知道电影的编剧是受到了本国霸权思想的影响,根本无视其他国家的主权,还是有意为之设计的剧情。

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从电影天空之眼看无人机定点清除)(12)

下属提供的“海尔法”导弹对小女孩的杀伤概率是45%-65%,英军女上校在向上级请示行动时,说成45%

影片中政客、官员们即便是考虑到伤及非洲小女孩的问题,也是从自身竞选、舆论影响等政治党派考虑,并非尊重人的生命。在他们眼里,一颗万里之外,需要飘洋过海、历经多道海关安检,才有可能到他们的国土上爆炸的炸弹,就值得立马打出一枚导弹来解决。

[编辑/熊伟]

Ordnance Knowledge 兵器知识 2022年2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