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女演员的经典片段(90后美女话剧演员)
话剧女演员的经典片段(90后美女话剧演员)“一开始我其实是对表演没有什么感觉的,也没想过自己要去当个演员。”史雅欣第一次接触表演,还是在湖南师范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那时她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跟戏剧表演相去甚远,但是一次机缘巧合,她开启了人生中的另一道门,从此踏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只是一次替补的群演,她却被大兵邀约她,本科学的播音主持,研究生学的传播学,
她骨子里存在着两个史雅欣:一个是青年话剧演员、“没想好戏剧工坊”一姐史雅欣,一颦一蹙、一嗔一笑,每一次回眸都是戏;另一个是90后美女、文学硕士研究生才女史雅欣,明艳动人,一盼一顾皆透着一股让人愉悦的自信。
文|一阵疯
图|受访者提供
她,
本科学的播音主持,
研究生学的传播学,
只是一次替补的群演,她却被大兵邀约
“一开始我其实是对表演没有什么感觉的,也没想过自己要去当个演员。”史雅欣第一次接触表演,还是在湖南师范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那时她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跟戏剧表演相去甚远,但是一次机缘巧合,她开启了人生中的另一道门,从此踏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
当时正值大兵在筹建他的第一部相声剧《夺宝熊兵》,需要招募一批群演,其中一个群演是一个学生的角色,因为扮演这个角色的学姐考研去了上海,所以她就幸运地替补了这个空缺。这部剧史雅欣只有三句台词,“打倒你爸爸”,“打倒日本鬼子”,“我们要吃饭”。
这是史雅欣第一次踏入表演的这个舞台,从此便跟大兵的团队结下了缘。后来她又经常跑去笑工场参演一些相声和小品,这也渐渐引起了大兵的注意。
直到大四的一天,正在准备考研的她收到一条来自大兵的短信:“我有一个相声小品想邀请你演出,你有时间吗?”当时她看到这条短信愣了两分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甚至一度以为大兵老师发错了人。从那时起,她便一边考研,一边排练,紧紧抓住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史雅欣与大兵老师合影
中国不缺好演员,只缺好剧本,
为此她倍加努力
这一年她21岁,参与大兵老师小品《赛诸葛》的演出,扮演大兵的女儿,随大兵全国巡演20多个城市。因为这个作品,她也屡次接到春晚的邀约、中秋晚会的邀约,短时间内走过了很多演员十年都没走完的路。
“中国不缺好演员,只缺好剧本。这个小品你先演,演得好你就上,演得不好我就换人。”这是大兵对史雅欣说过的一句话,现实是很残酷的,机会只能靠自己抓住,一旦握在手里,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这个小品,史雅欣铆足了劲投入了排练,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个转身,她反复练,细细琢磨,“我不能筐瓢。”
《赛诸葛》中饰演大兵的女儿
在史雅欣看来,大兵老师是一个很严格的人,他从不会当面夸你,只会用一些话来刺激你,使你上进,这其实是他的一种鼓励。
“你怎么会变成今天的自己,是由很多原因构成的。”对史雅欣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大兵老师,另一位就是她的研究生导师蔡骐老师。大兵老师让她走上了表演的道路,而蔡骐老师给了她充足的空间和支持。
蔡骐老师曾说,史雅欣你是个很聪明的人,你如果想表演,你就去表演,但是不能有任何的老师跟我告状你旷课。另外你是我的学生,不能不及格,不是所有的学生读书都是为了成为学者,只要不触及作为学生的底线,就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吧。
《超人》中饰演大兵妻子“姜辣利”
从相声到话剧,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26年来,她一直在做一件事,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然后坚守下来。
在大兵老师团队的演出,包括笑工场的演出,让民间戏剧团体看到了史雅欣,于是向她发起了邀请。史雅欣开始慢慢接触话剧,她很快迷恋上了这块领域,从相声到话剧,她就像翻过一座高山又幸运地闯进了一片美丽的峡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演话剧后我好像为自己的表演找到了一点点存在感,演出别人的作品都有局限性,因为那是属于别人思想所酝酿沉淀下来的作品。我们要努力做的,是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才能有最大的发挥空间。只有你自己去演自己创作的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史雅欣,便来到了湖南第一家民营话剧团体、湖南最具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的剧团——没想好戏剧工坊,开始出演话剧。
排话剧不像排小品或相声,一个剧2小时,涉及到的细节非常多,灯光,音响,配合……一个话剧排练好至少得1个半月-2个月。“白天上班,临近毕业赶论文,晚上排戏,那一段时间特别充实。”
“上帝赏你这口饭吃,但最好的老师是观众”
一开始演话剧,史雅欣冲劲十足,出演了《疯狂周末》、《掌柜的在吗?》、《南食店》、《记忆裁缝店》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是几年下来,当把自己能有的东西都掏完了后,她开始觉得心里非常没底。“我开始读书,系统地学习话剧的相关知识。只有当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东西不懂的时候,才会觉得读书是多么重要。”
2014版“疯狂周末”中饰演厨娘“浓弄”
她与“科班出身”的话剧演员不同,并没有一开始就受到系统的理论教育,而是直接就被扔向市场接受观众洗礼再有意识地去系统学习的,“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坚持学习绝对是好事。”
史雅欣一直认为表演这个行业不仅需要学习和天赋,还需要不停去见观众。“一个好的演员必须要有天赋,不是熟能生巧就能演好的,艺术这个东西得有灵性。但是光有天赋是不够的,一个好的演员需要不停地去见观众,表演最好的老师就是观众,观众会教会你一切的东西。好与不好,他们会第一时间给到你反馈。”
如果我们走了,长沙的话剧就更没有人做了
话剧是一个舶来品,从2006年开始,才在长沙慢慢有了氛围,史雅欣所在的“没想好戏剧工坊”是长沙成立最早的民间戏剧工坊,2008年建立,一群喜欢话剧的年轻人,为了梦想留在了这块天地。没有政府拨款,全靠在市场的摸爬滚打和口口相传,营收全靠票房。
《西风镇 》中饰演“潘碧池”
这个行业并不能单纯地靠话剧养活自己,为了生存剧团大部分人白天都有其他的工作。“有太多现实问题,不仅仅是因为生存,还有伙伴因为觉得湖南的话剧氛围不好就直接跑去了北京发展的,我们培养了很多人,但愿意留下的并不多。”
曾有人问史雅欣,你演的这么好,又不是不认识一些名导,为什么没有想过去横店、去北京发展。她笑了笑,“我虽然不是长沙人,我是长沙的客人,但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好像也可以是长沙的主人。我的整个青春都在这里,这么多年,剧团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而我们选择了留下。如果我们都走了,长沙的话剧就更没有人做了。”
《掌柜的在吗?》中饰演老板娘“曼礼”
从一开始的零零散散的上座,到现在的口口相传场场爆满,话剧的氛围稍微有了起色,“长沙的观众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这值得我们坚守下去。”
没有人管黑暗当中你在做什么,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前行中等待黎明
“活着并不能只是为了钱,没有兴趣和乐趣的生活是很无趣的。目前湖南话剧的氛围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大家只会在黎明的时候看到你,但是在黎明之前,没有人管黑暗当中你在做什么,所以不要抱怨,只要坚持你做的东西就可以了。我也不知道长沙话剧的黎明在什么时候,可能是2018年,可能是2028年,但是肯定会到来。”
话剧《长沙》中饰演“胡大姐”
史雅欣觉得,现代人其实是很可悲的,包括她自己,我们没办法离开手机,开车也要看手机,走路低头也要看手机,我们好像很少脱离它去看别的东西。我们甚至不知道门前的桂花树开花了,我们看到的第一场雪,不是屋檐、不在山顶,而是在朋友圈。
“进剧场看话剧对现代人来讲其实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把烦恼丢在一边、把工作丢在一边、把手机丢在一边,完全融入到那个情境当中去,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只有进到这个殿堂才能体会。”
歌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剧场的时代似乎也在过去,现在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而史雅欣觉得她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片夜空下前行,让那些还愿意来看话剧的观众,会继续期待下一场的黎明。
版权说明
1.微信公号、媒体转载必须经授权,否则死磕到底;
2.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到朋友圈,或关注我们长沙客:thechangsha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