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电影背后的故事(看电影的故事)
自己去看电影背后的故事(看电影的故事)作者简介:车新国,山东省东营市人,垦利区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东营市垦利职业中专,文学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诗歌、散文,喜欢用文字写生活。 后来,农村的条件慢慢的好一些,有的家庭买上电视了,晚上有时会去看电视,对电影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了。再后来,我考上大学,在我们山东师范大学校园里就有一个电影院,条件虽有一些简陋,但比小时候的露天电影好多了,从学校北门出来再往北走不远,有个历山剧院,条件要好的多,但电影票有点贵,还是很少去。等到我大学毕业,当上了老师,在农村电视已经普及了。除了有的人家里有喜事,包一场电影,看的人也少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天电影越来越少,即使有一两次,也很难找回那些小时候的那种乐趣了…… 我最喜欢的是《小兵张嘎》,里面有一个镜头,张嘎用一只木头做的手枪,缴获了敌人的一只真枪。那时,我们村里有很多树,于是便找一块木板,做个手枪,拿在手上或插在腰间,如果再找一块红布系在手枪
作者丨车新国 摄影丨旅途
在我居住的县城内有两家数字影院,都是比较先进的那种,规模也都不小。我陪孩子去看过几场电影,既有《美人鱼》《战狼2》《流浪地球》等这样的大片,也有像《大圣归来》《功夫熊猫》《白蛇》等这样的动画片。影院里有巨大的幕布,舒适的座椅,相对安静的观看环境,还可以通过免费的3D眼镜,看到一些立体的效果,感觉非常不错。可是,每每我在影院里看电影时,脑海里却时常闪过小时候在村里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在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那时村里刚刚通上电。当时全村只有五保户张爷爷家有一台电视机,平时很少有机会去看。不过乡政府驻地就在我们村,有一个放映队,到了秋后或冬天农闲时,便到各村里放电影,“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每有新一点的片子,我们自然是第一批看到的。
在乡政府的后面有一片场园,到了秋天,这里是我们堆放庄稼和打扬的地方。可到了秋后或冬天,这里就成了放电影的地方。每每到了我们村放电影的时候,就像过节一样,根本不用宣传,全村的孩子都会知道。电影放映员早早就在两棵大树之间拴上绳子,扯起一块幕布,选好合适的距离,作为放映的地点。我和我哥一般晚饭也不吃,早早到了,选一个好位置,最好是靠近放映员,这样既能看电影,也能看到放映员换片子。然后用砖头划一个四方的区域先占好地方,有时怕别人争去,有一个回家,另一个等着,轮流吃饭。来的时候尽量带些高一点的板凳,怕被前面的人挡着了。如果来晚了,没有占到地方,就只能到最后或者两边最偏的地方,效果就很不好了。还有来得更晚的,实在没有地方了,就跑到幕布的后面看,这样虽然不会被挡着,但看到的都是反着的,很别扭。当然,有时我们也会为了争地方,大大出手,但电影一开始就安静了。那个时候放的电影题材不多,一般是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等,心里总幻想着能成为他们那样的英雄。
我最喜欢的是《小兵张嘎》,里面有一个镜头,张嘎用一只木头做的手枪,缴获了敌人的一只真枪。那时,我们村里有很多树,于是便找一块木板,做个手枪,拿在手上或插在腰间,如果再找一块红布系在手枪上,就显得更洋气了。好多小伙伴在树林里追逐打闹,你拿出手枪,幻想着自己是一个指挥官,把枪举在空中,高喊“同志们,冲啊……”有时会喊几句口号,那就更威风了。还有一些小朋友,找一些硬一点的铁条用来做洋火枪,做法要复杂的多,先用铁条做成手枪的大体轮廓,在手枪的把上缠上细铁丝,中间留空,将火柴头掰下来放入空中,用小铁条做成扳机和撞针,用皮筋将班机和撞针连起来,拿着洋火枪,食指一扣扳机,撞针打到火柴头上,叭的一声响,还有一阵青烟,好神气。每每此时,我们都拿着自己做的枪,明知它不会打出子弹,仍然会闭上一只眼睛,认真的瞄准。于是,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也会像张嘎一样,用我们手中的假枪能缴获一只真枪;有时也会像《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一样,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然后英勇地牺牲了……
村里放电影的时候一般是冬天,天很冷。看上瘾时,有时脚都冻住了,也不知道,等到回家,鞋子都脱不下来了。还有时候,电影在我们村放完了,明天到邻村去放,结果第二天傍晚,我们匆匆吃点东西,又跑到邻村看去了,等到看完时,手、脚、脸、耳朵都冻了,也觉察不出来,回家路上有说有笑,一点也不觉得累。有时在放映员换片时,我们也凑过去看热闹,围着放映员问东问西,主要是影片上的人物是怎么动进来的,觉得很神奇。也有时候,发电机不好使时,我们也很着急, 过来瞎忙活,等到好了,便都离去,觉得很好玩的。
记得那时的电影,大都是战斗片,也有一些其他的,比如《泉水叮咚》之类的故事片,还有《朝阳沟》之类的戏曲片,这些都是我们不喜欢的,当然一般一晚上要放两场,第二场就是我们喜欢的战斗片,我们还是有耐心等的。
后来,农村的条件慢慢的好一些,有的家庭买上电视了,晚上有时会去看电视,对电影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了。再后来,我考上大学,在我们山东师范大学校园里就有一个电影院,条件虽有一些简陋,但比小时候的露天电影好多了,从学校北门出来再往北走不远,有个历山剧院,条件要好的多,但电影票有点贵,还是很少去。等到我大学毕业,当上了老师,在农村电视已经普及了。除了有的人家里有喜事,包一场电影,看的人也少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天电影越来越少,即使有一两次,也很难找回那些小时候的那种乐趣了……
作者简介:车新国,山东省东营市人,垦利区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东营市垦利职业中专,文学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诗歌、散文,喜欢用文字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