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邓丽君惊艳变身(国民女神邓丽君)
女神邓丽君惊艳变身(国民女神邓丽君)01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在那个躁动的年代里,她低吟浅唱,以万般柔情,抚慰了一代人心灵的空寂。
划时代的人物,倾心演绎着世间情......
她可以与“争羡东风第一枝,曾经冰霜有谁知。功名自古从寒苦,请看此花灿烂时”的梅兰芳先生媲美,好友林青霞赋予她“谜一样的女人”的标签。
她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她的歌何时唱起都能激起心底的涟漪......
“......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
01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三字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遗憾的是,这第一次,却是死讯......
1953年1月29日,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村庄原有的平静,十多年后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作为婴儿第二故乡的台北县芦洲乡眷村更是车毂击驰。
这个刚出生的女儿名字叫“邓丽筠”,“筠”字意为美丽的竹子,希望她人如其名,像竹子一样挺拔秀丽、柔韧不屈。
家人与邻居常把“筠”字发“君”字音,索性把名字改成了日后家喻户晓的“邓丽君”。
父亲邓枢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人,是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国军军官,母亲赵素桂则是山东省东平县人,她排行第四,是父母唯一的女儿。
这样的出生环境也造就了她高尚的艺德,连同军人父亲近乎于苛刻的要求成就了她铺满鲜花的星路。
“天之所然奈何意” 一切好像冥冥之中注定一般。8岁的小丽君在一次放学路上,像往常一样愉快地哼着歌儿。
她的歌声引来一位老者驻足倾听,那位老者就是邓丽君的恩师常荫椿教授。
机遇总会在无意间降临,却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02
1963年,10岁的邓丽君在恩师常荫椿的帮助下,报名参加了“黄梅调歌曲比赛大会”。
“休要小看这场黄梅调比赛,丽君如真的取胜,她也许从现在起就可以走上一条通往光明的人生坦途!”恩师一语中的。
邓丽君靠着努力和天分,邓丽君以一曲黄梅调《访英台》惊艳现场,顺利斩获冠军,带着“娃娃歌后”的头衔开始在乐坛上崭露头角。
带着几分高贵典雅却又流露出邻家女孩的清纯醉人,携着几丝柔情却又掩盖不住小孩般的俏皮可爱。
她成为首位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的华人女歌手,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世界七大女歌星,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之一,连续三年蝉联日本有线大赏,以及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创下双奖三连冠记录无人打破......
她成为80年代的华语乐坛和日本歌坛,乃至东亚的超级巨星,尊称为一代歌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各种赞誉纷至沓来。
然而,撇却光鲜亮丽的头衔,她是一位歌手,用她短暂的时光,创造了无数传唱金曲,上千余首歌,首首让人心醉,句句让人动容,她也常常让自己情感注入到歌曲中,情到浓处台下观众掌声如雷,台上人或泪眼婆娑,或笑意盈盈。
“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她的影响力,跨越时代,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多少华语歌星为她献唱,多少新生歌手以她为榜样,多少人至今翻唱她的歌曲依旧泪眼模糊......
03
邓丽君过去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她有很多次刻骨铭心的感情,而且每一次都很投入,“爱情多一点也不怕”是她对爱神经常降临的看法。
邓丽君缠绵甜蜜地唱了一生的情歌,可始终为情所困,终身未能穿上嫁衣, 她一直寻找爱,寻找爱的陪伴,朴实的追求让一个柔弱的女孩在山峰上艰难地攀爬着,总算上天垂怜红颜,邓丽君也曾与心仪男子结下“情缘”。
初恋男友林振发,绯闻男友朱坚,怎奈二人福缘不深。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人未见,已死别。“比翼连枝当日愿”,与成龙的一段感情纠葛,是读者最为津津乐道的娱乐圈大事,而最终两人未能走在一起,让外界唏嘘不已。
与秦祥林最为真心,却最终新娘成为林青霞。郭孔丞的恋情大概是最令邓丽君心伤的一段,
“将过去的历史交代清楚;嫁入郭家后,立即退出演艺圈;断绝与娱乐圈朋友的交往。”不久后,郭家大摆宴席,但这次主角却不是邓丽君,而是另一个日本女人。
邓丽君最后一段感情或许是很纯粹的一段爱情,也或许能弥补了近十年“缺失”的爱恋。
很早就开始舞台生活的她过早地告别了童年,为了弥补未完成的童年,她开始放飞自我,甚至与好友林青霞“裸泳”,她想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1990年,渐渐告别舞台的邓丽君处于半退休的状态,她移居法国结识了小她十五岁的男友,陪她走到人生终点的保罗。
邓丽君这时也许她已经明白,婚姻并非爱情的归宿,她只想体验这段感情的过程,她要做回“童年”的那个邓丽君。
炎黄子孙的血脉不断驱使她始终保持对大陆热忱,“在天安门广场,不收门票,就唱给大家听”。然而终其一生,都未能如愿......
04
早在1967年,邓丽君就开始发行唱片,但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她的歌曲才通过盗版磁带和无线电波,从东南沿海悄至大陆。
看了十年样板戏的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原来情感可以如此多姿,原来世界可以如此温情……
她的音乐曾如一阵南国的清风,唤醒了这片沉睡已久的大地,甚至她和她的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文化风向标。
不过在主流舆论层面,邓丽君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次反转的过程。毋庸置疑,邓丽君的作品首当其冲,不过好在风向很快转变。
在躁动的年代里,她低吟浅唱,以万般柔情,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她的歌声是治愈心灵的良药,更是追求解放自我的号角。
80年代,有一种说法叫“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老邓是邓小平,小邓就是邓丽君,这足以彰显邓丽君在民间的热度。
在海外满载盛誉,却无缘踏上大陆一次。“丽君生前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嫁人,而是始终没有机会回到祖籍。”
邓母将她的遗憾说出来,这又何尝不是大家的遗憾,在这个拥有最多她的听众的地方,现今满是推崇与怀念,却始终没能留下她的足迹,只要心中有梦,梦就会飞翔,许是她太爱这个地方了,她要把自己的“余生”都留在这里......
在水一方的空灵无人能唱,秋霜的迷离无人能表,柔情蜜意的炊烟无人能诉......
阳光温柔的洒在大地上,樱花在毫不吝啬的飞扬,邓丽君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余韵绕梁,歌声不朽,掌声不息!
(行文至此,我再感文字之于邓丽君的苍白,这位女性绝不是文字所能叙述的,她不需要被记叙,亦不需要被评说,她是“永生”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