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电影(正面赞美斯大林)
有关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电影(正面赞美斯大林)当然,桃花石杂谈相信,许多朋友看到这里已经知道了答案。对,就是因为二战。因为美国需要苏联在二战中坚持到底,所以要在国内营造苏联的正面形象,为自己和苏联携手与德日作战赢得更多支持。电影《北极星》剧照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经典镜头,该片与莫斯科使团为同一导演执导而当时类似题材的电影还包括1943年的《北极星》(The North Star)、《3个俄罗斯女孩》(Three Russian Girls)、《斯大林格勒男孩》(The Boy from Stalingrad),1944年的《俄罗斯之歌》(Song of Russia)、《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和1945年的《反击》(Counter-Attack)等等。而在这些电影中,《北极星》的导演是经典电影《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的导演路易·迈斯东。而《光荣岁月》则是美国历史上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曾经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些关键时期的苏联领导人一样受到如此之多的歪曲和误解。”这话出自曾任美国驻苏联的大使约瑟夫·E·戴维斯(Joseph E. Davies)之口,而句话也成为了1943年的美国好莱坞电影《莫斯科使团》的开场白,而且是由这位前美国驻苏大使亲自参演,亲口说出的。
电影《莫斯科使团》的开场镜头
而在这部电影里,苏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全部是以正面形象登场的,甚至对苏联的“肃反运动”也抱持正面看法。而这部电影不但有美国官方背景,甚至还是在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授意之下拍摄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部电影以及其它类似电影背后又有着哪些内情呢?
在1940年代,好莱坞曾经拍摄过一系列正面表现苏联、苏联人和苏联制度的电影。比如这部《莫斯科使团》,就是由著名导演迈克尔·柯蒂兹(Michael Curtiz)所拍摄,而这位导演在拍完这部电影后的第二年,就以世界影史上最为知名的电影之一《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又译《北非谍影》)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
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经典镜头,该片与莫斯科使团为同一导演执导
而当时类似题材的电影还包括1943年的《北极星》(The North Star)、《3个俄罗斯女孩》(Three Russian Girls)、《斯大林格勒男孩》(The Boy from Stalingrad),1944年的《俄罗斯之歌》(Song of Russia)、《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和1945年的《反击》(Counter-Attack)等等。
而在这些电影中,《北极星》的导演是经典电影《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的导演路易·迈斯东。而《光荣岁月》则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的电影处女作。所以当时的这些电影实实在在是美国好莱坞的主流制作(而非低成本独立电影)。但当时的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歌颂苏联的电影呢?
电影《北极星》剧照
当然,桃花石杂谈相信,许多朋友看到这里已经知道了答案。对,就是因为二战。因为美国需要苏联在二战中坚持到底,所以要在国内营造苏联的正面形象,为自己和苏联携手与德日作战赢得更多支持。
比如我们在本文开关就提到的那部《莫斯科使团》,就是根据1936年11月到1938年6月担任美国驻苏联大使的约瑟夫·E·戴维斯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而这部电影甚至是应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本人的要求才开拍的,而在拍摄过程之中,罗斯福本人曾多次与戴维斯会面,商讨电影相关问题。
斯大林与戴维斯会面的真实场景
《莫斯科代表团》这部电影以伪记录片的形式拍成,开场就是罗斯福与戴维斯商谈任命他为美国驻苏大使。在抵达苏联之后,戴维斯一家见识到了苏联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当时苏联良好的社会发展和苏联人安居乐业的景象。
同时,这部电影还以略带歉意的口吻讲述了苏联历史上的多个事件,比如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争端,将与斯大林作对的托洛茨基描绘成了一个德国间谍。而关于苏芬战争等在西方广受批评的行动,这部电影也从苏联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对正面的刻画。
电影《莫斯科使团》中斯大林与戴维斯会面场景,斯大林由美国演员马纳特·基蓬(Manart Kippen)扮演
甚至在描绘西方评价负面到极致的“肃反运动”时,这部电影也认为那些受到打击的人有许多都是德日法西斯的间谍,正是因为他们提前得到了清除,所以二战时苏联与德国作战期间成为“苏奸”的人才那么少。在上映之后,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黑白片艺术指导奖的提名。
而有了这部电影打底,其它美国电影公司也很快掀起了制作亲苏电影的热潮。比如同样出品于1943年,由《西线无战事》导演路易·迈斯东(Lewis Milestone)执导的《北极星》。在影片开头,一些乌克兰集体农庄的社员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甚至还一同前往基辅旅游。而很快苏德战争突然爆发,基辅遭到德军入侵,不久后他们的农庄也被德军占领。最终他们被迫拿起武器,自发组建游击队抗击德军入侵。
电影《北极星》的开场画面
而这部影片将苏联集体农庄的生活描绘得恬静美好,还将苏联民兵抵抗纳粹描绘得英勇无畏。所以可以说也是一部苏联制度和苏联人的颂歌,在上映之后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等6项奥斯卡奖的提名。而本文前面提到的其它几部电影也都有着类似的主题和内容,都对苏联社会进行了极为美好的描绘,并对苏联军民抵抗纳粹入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正面刻画。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美国和苏联的蜜月期在二战之后迅速终结,两国也很快成为了冷战中的死敌。这样在1947年之后,上述电影及其制作人员反而受到了美国官方的调查,最终多部电影受到谴责,而《莫斯科使团》的编剧霍华德·科奇(Howard E. Koch,也是《卡萨布兰卡》的编剧)等人则被好莱坞列入黑名单,被迫中止了在美国的编剧生涯。
《北极星》在二战后被重制成了反苏电影
更有意思的是,在1957年,好莱坞甚至还把《北极星》这部电影做了个重制版。但这个重制版虽然基本使用了《北极星》拍摄的镜头,却把剧情改了个底儿掉:乌克兰集体农庄社员被换成了反苏的匈牙利人,整个电影的剧情被改编成了匈牙利人反对苏联,电影名称也被改成了《装甲攻击》,而这种操作可以说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因此,可以说美国主流电影正面刻画苏联的潮流在二战结束之后是仓促地画上了句号,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也很快因为美国国内的政治需要急速转为负面,这种情况也着实是非常有趣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