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是Emma Stone的轻吟浅唱,是Ryan Gosling的低声哼曲,更是他们两人在Griffith Park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应该会即将成为我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我在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看了该片的世界首映,走出影厅,眼泪还没擦干净的我,直接转身又排进了这部电影下一场放映的队伍中。该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其实很难,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准确描述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最后15分钟大滴落下的泪水,是影片结束起立鼓掌拍红的双手,是一遍一遍的看预告片一身的鸡皮疙瘩。

1. 《霓虹恶魔》、《爱乐之城》

是的,第一名并列,因为我实在办法将这两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排一个高下。

=1.《爱乐之城》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1)

这部电影相信是非常多人的年度期待,也是明年奥斯卡颁奖季最佳影片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它应该会即将成为我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我在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看了该片的世界首映,走出影厅,眼泪还没擦干净的我,直接转身又排进了这部电影下一场放映的队伍中。

该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其实很难,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准确描述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最后15分钟大滴落下的泪水,是影片结束起立鼓掌拍红的双手,是一遍一遍的看预告片一身的鸡皮疙瘩。

是Emma Stone的轻吟浅唱,是Ryan Gosling的低声哼曲,更是他们两人在Griffith Park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

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

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也是返璞归真的电影本真。

感谢沙泽勒,在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这部电影,实在是影迷之幸。

这部电影应该是已经确定会在大陆上映,到时候如果有可能我会尽量的请我身边的朋友去看,这样的电影能在大陆上映是影迷最大的幸福,我当然也更希望它能获得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票房,因为它值得一切褒奖。

=1.《霓虹恶魔》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2)

这是我今年一年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包括1次戛纳首映,4次英国院线,1次导演Refn到场的Q&A场,出了资源之后又看了1次,一共7次。另外听了无数遍原声、有几场戏更是反复的看,已经数不清了。

我能想到我选择这部电影会引起多大争议,的确,这是一部要么爱要么恨的电影。“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形容的可能就是《霓虹恶魔》这样的电影。NWR在这部电影中呈现出的视听及其精准的集中了我的观影G点,让我心甘情愿的一次又一次掏钱、走进影院。

整部电影就是一次无与伦比的体验,从第一秒紫色泛金的背景上打出“A Nicolas Winding Refn Film”开始,配合着Cliff Martinez低躁的电子合成器配乐,这部电影就瞬间起范儿了。随着躺在皮质沙发上脖子溢出鲜血的Elle Fanning的出现,配乐继而聒噪。那一个瞬间的视听体验,是在这一年中,甚至近五年,没有其他任何一部电影能带给我的。

当然,这不是一部每个人都喜欢的电影。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解释。还记得在戛纳首映场结束后同时响起的嘘声和欢呼,豆瓣6.0的评分和众多影迷的大力吹捧,都让它成为了2016年最具争议性的电影。诚然,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叙事和对白是完全不贴近大众审美,甚至是传统意义上的烂的,但就像很多cult经典一样,Too bad it’s good,《霓虹恶魔》也许就是十年之后,仍会被反复提起的cult新经典。

3.《海边的曼彻斯特》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3)

同样,这又是一部明年颁奖季的大热影片,甚至现在就可以下一个定论,明年的影帝几乎就是属于这部电影的主演,卡西·阿弗莱克的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今年1月份的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当时并没有激起太多风浪,主要的风头都被那部之后话题性大于电影本身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所抢去了。最终的事实证明,福克斯探照灯破纪录的2000万美元算是打了一个水漂,血本无归。而《海边的曼彻斯特》凭借过人的质量渐渐在颁奖季领跑第一集团。

对我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非常慢热的电影,这不仅体现在电影本身的节奏上,更体现在给我个人带来的感受。因为它太过平叙,也太过含蓄与克制。使得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在第一次看片之后,才慢慢的越来越强烈。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的位置也渐渐的爬到了这里。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这两者并不矛盾,也并不冲突,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共存的。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经挣扎于痛苦的泥潭之中,他们有的深陷,有的逃离,但一样的是,都带着一身泥泞,继续前行。

4.《帕特森》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4)

贾木许的新片,应该是许多人的年度期待。贾木许虽然名气在影迷圈中很大,但始终都是一位偏小众的导演。

这是我在戛纳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场刊也拿到了3.5的高分,虽然最后颗粒无收,但也无妨我对它的爱。

《帕特森》是对平凡、刻板生活的翻拍,但就在这一成不变的章节体翻拍中,细节的力量才得以显现。就如同电影的主线剧情一样,《帕特森》本身就是一首诗,章节体的结构就如同诗的句型;时不时出现,且不做解释的“双胞胎”角色就如同诗句的押韵;诗意流畅的镜头就如同流动的韵脚。贾木许用镜头作诗,这首“诗”太过迷人,读起来平淡乏味,细细品起却余味了然。

贾木许如同一个得道高人,信手拈来的反高潮,平淡如水的节奏和毫无戏剧冲突的剧情,却让人心甘情愿的沉迷。能将平实与平庸拍的精彩有趣,除了贾木许,可能谁也办不到。

这世界上,有天赋的人永远都是少数,更多的是像帕特森、或许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是,谁说普通人的生活就不能一样精彩有趣呢?

5.《战争天堂》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5)

这部电影可能就相对冷门一些了,导演康查洛夫斯基作为塔可夫斯基最早期的御用编剧之一,导演生涯开始的相对较晚,但也算一步一个脚印。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这部电影拿到了最佳导演奖。

《战争天堂》是一部二战集中营题材的作品,像是康查洛夫斯基尽其一生所拍出的影片,其意义不亚于《钢琴家》之于波兰斯基,亦或是《辛德勒的名单》之于斯皮尔伯格。在我看来,康查洛夫斯基为这个已经快被拍烂了题材(二战集中营)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它不再只是被俘者在生命将死之际的呐喊,挣扎与惨状;也不再是纳粹军官恶魔般豪无人性的丧心病狂。它将这些已经在历史长河中逝去的标志,赋予了更多“人”性。它关乎人的尊严,关乎人之间的爱情,更关乎于战争的本质。当落魄的俄罗斯贵族从集中营中暂时逃离,她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果腹,而是洗一个澡,再从衣服深处掏出誓死维护的口红,让干裂的嘴唇再次变得红润。这是所谓人的尊严,也是在战争中我们最容易,也是最先失去的东西。

而无论是否认同康查洛夫斯基在片中对于战争的诠释(确实有人认为它的战争观并不正),但根本无法否认的是,导演对于黑白画面光影的控制,构图的把控,以及演员表演的调教,到达了无可挑剔的完美。

《战争天堂》已经作为俄罗斯竞选明年奥斯卡自家外语片的送选影片,而且也已经入选了9强,就我自己而言,它是当之无愧的小金人之选。

6.《凯特扮演克里斯汀》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6)

这部电影在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的二级单元首映,很少有人看过,但口碑却非常出色。我在伦敦电影节看了这部由朋友推荐的纪录片,怎么说呢,震撼二字都无法形容我的感受。

这是一部Docufiction,是Documentary(纪录片)和Fiction(剧情片)的结合体,一般来讲是通过纪录片的手法,加上一些剧情片的剧本设置来完成导演的一些艺术表达。和我们熟悉的伪纪录片(Mockumentary)不同的是,Docufiction在本质上还是一部纪录片,导演只会在影片的大方向上做出一个比较建议性的引导,其影片内容依然是记录性质的。《凯特扮演克里斯汀》就是Docufiction的绝佳例子。

克里斯汀·查巴克是一名女脱口秀主持人,她在1974年的一次脱口秀电视直播中吞枪自杀,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西德尼·吕美特的经典之作《电视台风云》的灵感便是出自这起事件。《凯特扮演克里斯汀》讲述的就是演员凯特·林恩·希尔(曾出演《纸牌屋》)要在一部传记片中扮演克里斯汀·查巴克(这是导演杜撰出来的空壳传记片,实际上并没有这个项目),影片记录了凯特通过大量调查,在外形、心境上模仿克里斯汀,体验角色的过程。影片最后以凯特拍摄影片最后一场自杀戏终结,而在这次的拍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我在这里就不给大家多做剧透,我只想说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是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最震撼的一次,并且可能没有之一。杰作,是我给这部电影能贴上的唯一标签。

7.《夜行动物》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7)

导演汤姆·福特 (Tom Ford),这个名字出来想必就不用再怎么介绍了,这个时尚界超级大拿跨界导演依然牛逼,尤其是对服装、化妆、道具和场景设计的把控和拿捏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精致程度。

在威尼斯看了两次,在伦敦看了一次,虽说在知晓剧情之后的重看中对电影的评价略有降低,但还是一部绝对佳片。文本层面上的互文和细节非常多,也十分考究,虽说该片剧本并非汤姆·福特原创,但能够作为唯一编剧,将小说原作(《托尼与苏珊》)改编成如此这样,不得不佩服。

汤姆·福特作为一名时尚设计师,在视听层面上的独到审美和成就在《夜行动物》展现无遗,精致又不失真实的妆容,冰冷而又高雅的美术,考究的构图,都让影片在质感层面超越今年的大部分作品。

惊悚、黑色、严谨、诡异,这部电影就像其片名所指,如同一头日伏夜出的利爪猛兽,直奔要害,惊悚至极。汤姆·福特也用这部电影为自己正名,《单身男子》并非昙花一现,他也并非只会处理同性关系。两种类型解构融合手到擒来,汤姆·福特是一名天生的艺术家。

8.《生吃》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8)

正如标题所指,《生吃》是一部生猛至极的青少年恐怖片,也是这位年轻的女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兽医之家的素食主义美少女,在进入大学之后逐渐发现自己内心潜藏的恶魔,啃噬人肉的故事。它将陈词滥调的性觉醒、校园凌霸等元素,用一种极端血腥,同时又极端勇敢的方式表现出来。

《生吃》不同于我们之前看到的任何作品,它果敢又创新的运镜,丝毫看不出一点生涩;时而清新时而血腥的影像风格的碰撞,竟然会产生一些莫名的笑点,这都是导演天赋以及演员精彩表演的功劳。这是一部属于年轻人的影片,它的某些刺激性画面可能会让会让老人尖叫、离场,但却可以让年轻人如同嗑药一般兴奋。《生吃》的出现,无疑是为如今已经陷入流水线生产怪圈的恐怖片注入了一阵强心剂。

值得一提的是,《生吃》在戛纳首映,获得了一片赞誉,在本届伦敦电影节上也夺得了最佳处女作奖。影片将于明年3月上映,相信我,这将是你在2017年看到的最惊喜的作品。

9. 《游乐场》、《错乱的一代》

=9.《错乱的一代》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9)

在繁纷复杂,支线庞多的日本电影史中,青春,更具体点,“残酷青春”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类电影主题。引领日本电影新浪潮的著名导演大岛褚的早期作品例如《爱与希望之街》、还有更副盛名的《青春残酷物语》都是通过年轻一代人的故事,对二战之后日本进行一个全景的扫描与映射。

由真利子哲也执导,柳乐优弥、菅田将晖、小松菜奈主演的电影《错乱的一代》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类型。正如片名所指,影片所讲述的就是日本现今错乱的一代青少年。但相比起直接点出影片主题的大陆译名,台译《失序男孩》似乎要更胜一筹。

柳乐优弥扮演的芦原泰良离家出走,少言寡语的他走在街上,对路人寻衅闹事,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失序”是一个绝妙的翻译,不仅仅代表了主角泰良的状态,更代表了社会的状态。在打斗中不断变强的泰良遇上了欺软怕硬的不良少年北原裕也,至此,寻衅滋事变成了对路人实行无差别袭击,两人一发不可收拾的走向了犯罪道路。

影片中所描绘的无差别实行暴力的桥段让人很容易想到大热的游戏[Grand Thief Auto],中文译名《侠盗猎车》。玩家扮演一名黑帮成员,在自由度极高的城市中穿梭,看不顺眼就可挥舞拳头、拿起手枪,机关枪,甚至火箭筒朝着路人打去。在影视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如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的前40分钟:主角亚力克斯(马尔康姆·麦克道威尔饰)一行人身着奇装异服进入作家家中强奸其妻子,潜入女富豪家中用硕大的假阳具雕塑将其头部砸的稀巴烂;又如迈克尔·哈内克的《趣味游戏》:前往乡下度假的一家三口迎来了两个不速之客,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折磨与死亡的终结,这都是无目的、无序的暴力描写。但与《发条橙》和《趣味游戏》所探讨的主题不同,《错乱的一代》相比起来更加现实,其对日本社会的映射也更加真实。相比起来,在主题性上会更接近哈内克早期的另一部作品《机遇编年史的七十一个碎片》。

在艺术作品中,青少年的暴力行径往往是无目的的,如上文提到的《发条橙》与《趣味游戏》,又如今年的波兰新片《游乐场》。但在这些无目的无缘由的暴力行为背后,成年人、乃至整个社会才是最主要的原因。《错乱的一代》对原因不做阐释与描写,却得到了更好的成效。

当暴力的宣泄变得毫无目的,那一定是这个社会的某一个个角落,开始慢慢地腐烂。

=9.《游乐场》

拍手叫好的几部高评分电影(这肯定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十佳电影)(10)

如果说上面的电影还不够冷门的话,那《游乐场》就绝对能满足你了。这部电影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首映,最后输给了《我不是潘金莲》。在可见的豆瓣页面中,短评数为1,如果你之前对这部波兰影片有所耳闻,那,你应该是我微信好友...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电影院几乎已经看不到新的题材了,不仅仅是类型片领域,就连相对独立的艺术片也都沉溺与相似的题材与情绪表达。但一部叫做《游乐场》的波兰影片似乎打破了这一定律,它几乎没人关注,首映场仅仅300多人的影厅都没有坐满。但当影片最后一幕结束切入黑屏之后,整个影厅陷入一片死寂,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退场,所有人都等着字幕结束之后导演Q&A环节。因为,关于这部电影,实在有太多震撼,和疑问。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英国著名的詹姆斯·巴尔杰案件:1993年两位10岁左右的男童引诱2岁的小男孩詹姆斯·巴尔杰来到一处废弃的铁轨旁,对她进行了废人的殴打与折磨,最终致其死亡。案件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更别说是犯下此恶行的是两名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少年。

《游乐场》用十分客观、冷静的视角,大胆、残忍的探讨了少年犯罪这一一般人不敢触及的题材。其过人的但是,超高的影片完成度都让人惊叹,像极了“冰川三部曲”时期的迈克尔·哈内克。

Honorable Mentions:

今年看片确实有点多,十佳选的比较纠结,有几部同样非常棒,也完全可以选进来的片子就放在这里提一下,排名分先后:

《她》

《她》太出人意料了,不仅仅是开门见山的客厅强奸戏,更是之后的剧情构建全部都往观众所想的相反方向而去,更厉害的是它在自己影片中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可以自圆其说,让影片中有些超现实的人物和情节都显得合情合理。

《她》更是塑造了一个近几年最丰富的女性角色形象,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游戏公司老板形象层次简直比肯德基的法风烧饼还要多上几层。于佩尔阿姨将这个角色诠释的只能用完美形容。虽说算不上她生涯最好的表演,但影片有力的公关,让她极有可能在明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至少拿到一个影后提名,甚至第一座小金人也近在咫尺。(当然我个人私心是希望给艾玛·斯通)

总之,《她》是一部剧作严谨,表演精湛的黑色讽刺喜剧,在这个类型上,今年还真的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达到它的质量,唯一一个接近的可能也就是在威尼斯放映的阿根廷影片《杰出公民》。

《月光男孩》

颁奖季大热,黑人同性恋小孩的成长故事,标准Coming-of-age电影。有政治正确的外壳,却不在其上大做文章,克制的陈述,惊艳的视听,都让影片有足够资本竞争本年度最好的影片的名号。可惜剧本上的稍欠打磨让其并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尤其是熟稔王家卫视听的中国观众。

《杰出公民》

和《荒蛮故事》类型相似却在更胜一筹的阿根廷黑色喜剧,威尼斯电影节拿下了最佳男主角。

《玛·鲁特》

法国南部味儿十足的脱线喜剧,不做解释的荒诞情节是影片的最大特色。

《我是布莱克》

英国老牌导演肯·洛奇加冕双棕榈之作,即使饱受争议,也不能影响其高超的品质。平淡的叙事加之最后情感的爆发,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血泪控诉都能看出这位老牌左翼导演的立场。

《托尼·厄德曼》

真实的笔触记录一段父女情,对节奏的良好把控让影片经过了较长的构建阶段之后在后半段瞬间爆发,裸体派对一场戏张力十足。

《美国甜心》

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在《鱼缸》惊艳全世界之后的最新作品,同样的青春故事将背景搬到了美国。影片的最后一小时观感略有下降,但还是不妨碍全片散发出那种青春的自由气息、随心所欲,结尾收的漂亮。

《劣质爱情》

血、肉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末日废土的再现,流行文化的调侃与重构,传统西部片节奏的模仿与发扬,加之非常不俗的选歌品味,安娜·莉莉·阿米普尔简直是新一代女导演中最酷的那一个没有之一!

《第一夫人》

名人传记永远都是最难改变的题材之一,因为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每一个人心中熟知。《第一夫人》用及其刁钻的角度,和精巧的材料编排,忠实还原了杰奎琳·肯尼迪在其夫肯尼迪总统遇刺前后的经历。众多特写镜头如同温柔的手抚摸着娜塔莉·波特曼的面颊,出色的表演也让波特曼成为今年奥斯卡影后的最大热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