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评分最低的超级英雄电影(DC最强的超级英雄电影)
dc评分最低的超级英雄电影(DC最强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因为本片,超级英雄电影开始刮起了暗黑风格。它不再是一个纯粹贡献视觉打斗的超级英雄。IMDB为9分,烂番茄94%新鲜度。咱的豆瓣9分,评价人数更是多到30万人,位列豆瓣TOP250电影的第35名。而本片中的蝙蝠侠,也跳脱华纳前面几部口碑滑铁卢的蝙蝠侠电影设定:
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看到这个标题,会毫不犹豫脱口而出:
《蝙蝠侠:黑暗骑士》
2008年上映的本片,如果四舍五入,迄今也有十年了。
但过了近十年,本片依然保持着超高的分数:
IMDB为9分,烂番茄94%新鲜度。
咱的豆瓣9分,评价人数更是多到30万人,位列豆瓣TOP250电影的第35名。
而本片中的蝙蝠侠,也跳脱华纳前面几部口碑滑铁卢的蝙蝠侠电影设定:
它不再是一个纯粹贡献视觉打斗的超级英雄。
也因为本片,超级英雄电影开始刮起了暗黑风格。
本片也将超级英雄电影拔高到不再止于视觉轰炸的程度。
有豆瓣网友说:
诺兰接手后蝙蝠侠和其它漫画英雄片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ChristopherNolan太厉害了,好莱坞漫画类型片居然能拍到这样的高度...
片中的蝙蝠侠,不再是超级英雄里的大人物。
它是一个在黑暗角落里,行着“义警”工作的家伙。
这家伙,在黑暗中打击犯罪,坏人闻风丧胆。
但,也同时为他所保护的人,带来了威胁。
这也是这之后的超级英雄电影所谈论的主题:
一个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义警,是否有必要存在?
就像超人一样,这个义警这样下去,终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素,要哪一天倒戈了怎么办?
所以,蝙蝠侠是孤独的。
隐姓埋名,戴着面具行事,无法见光。
罪犯和他对立。
而他所保护的人,也无法对他托付以完全的信任。
而在这个电影中,甚至连蝙蝠侠都认为:
哥谭镇,如果要正常,应该是不需要蝙蝠侠的。
一切的犯罪打击,都要能在见光的情况下被灭于无形。
而不是要靠一个游离于光明之外的力量来维持。
所以,当他看到哈维登特的时候,就认定了这个人。
一个可以让蝙蝠侠消失,而接过护卫哥谭镇重任的人。
这个人,他能带给哥谭镇希望。
让人们相信,在光明的地方,会有人有能力保护他们,维护哥谭的稳定。
让人们相信,恐怖的犯罪,不需要靠另一个未知神秘,且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的蝙蝠侠才能维护。
扮演蝙蝠侠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说过:
他不喜欢做重复的事。之所以接拍这部电影,是因为他相信诺兰,相信这部电影能给出和《蝙蝠侠:侠影之谜》的东西。
确实如此。
《侠影之谜》中,讲的是蝙蝠侠如何摆脱过去,成为哥谭镇的保护神。
而《黑暗骑士》,则讲了这个保护神如何黑暗中,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小丑对蝙蝠侠说:
你已经改变了……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看,对于他们(哥谭人民)来说,你不过是一个怪物……就像我一样!
管家阿尔弗雷德对他说:
你已经成为被排斥的人了,你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正确的选择,高谭市需要你。
他无法选择成为哥谭人民的英雄,但却要选择做蝙蝠侠该做的事:
保护哥谭人民。
甚至,在这个蝙蝠侠身上,他是悲剧的。
还记得在电影的最后,堕落到黑暗面的哈维登特(双面人)有一个镜头:
他的半边脸被火烧成了怪物。
但蝙蝠侠却把他的半边脸转了过去,露出完好的另外半边脸:
哥谭,需要真正的英雄。
即使哈维登特最终成为了魔鬼,但我们还给哥谭人民的,必须是以前的他。
所以,《黑暗骑士》的结局是很悲剧性的。
原来被看成哥谭希望的哈维登特,堕落了,成为魔鬼。
是蝙蝠侠击毙了他,救了戈登警长一家,保护了哥谭镇。
可是,他们却没法把真相公布于众。
因为,他们让哈维登特给了哥谭人一个希望,如今不能再把这个希望给毁灭。
于是,蝙蝠侠扛了这个黑锅。
那绝尘而去的蝙蝠侠,确实做了拯救哥谭的大事。
但他却要像一只丧家犬一样,在警察的追捕中逃离。
只因为,他把哈维登特的希望延续给了市民,把哈维登特所做的坏事揽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哥谭镇的人,又对哥谭警察有信心了。
尽管这个光明的将来,是建立在委屈了一个真正英雄的谎言基础上的。
片尾,蝙蝠侠跑了。
身后,是一群追捕他的警察。
画外音传来戈登警长的孩子天真的童音:
他为什么要跑?他没有做坏事啊。
戈登警长答道:
因为他是哥谭真正期待的英雄,而且是哥谭现在不需要的英雄。
所以我们要追捕他,因为他能承受这一切。
因为他不是我们的英雄,他是一位沉静的守护者,一位警觉的保护者。
一位黑暗骑士。
恩,这个黑暗骑士,并不是在黑暗中带来光明的骑士。
而是一名只能活在黑暗中,守护着他所保护的地方,人民的英雄。
说道本片,当然不能不提小丑,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
希斯莱杰的去世,给我印象很深。
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这个新闻的当时,我正在国外一家餐馆买披萨。
这个新闻,是在等候的时候看到的。
其实当时对于希斯莱杰的印象不是很深。
知道这个演员,知道他演了《断背山》,也知道他演技不错。
一直到我看了《黑暗骑士》,才知道:
希斯莱杰的神演技,演了一个伟大的反派角色。
后来的奥斯卡,将最佳男配角颁给了已经在天国的他。
在2009年的奥斯卡红毯。
有位演员,我忘记是谁了,记者让他预测几大奖项的得主。
每一个奖项,他都会说谁的机率比较大,或者他心中属意谁。
但说到最佳男配角,他毫不犹豫地说:
当然是希斯莱杰。
这个角色,也成为这近十年来,我看过最佳的反派。
同时,也成为后来扮演小丑的演员们的一座大山。
再说到小丑,已经无法不让人将后来任何一个新版本拿来与希斯莱杰比较了。
在研究这个角色的时候,希斯莱杰做了很多的功课。
他把自己独自关在酒店房间一个月,就为了分析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姿态和声音。
而他发现,声音是最难模仿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大家对小丑走入那些犯罪分子聚集点时,身影未至声先到的场景吧。
那是一种就像从黑暗中传出来的怪异笑声。
同时,为了方便拍摄,希斯莱杰还将他在这一个月对这个角色的体会,写到日记里。
艾伦摩尔创作的漫画《蝙蝠侠:致命玩笑》,虽然是蝙蝠侠系列,但主角却是小丑,讲的是小丑如何从一个LOSER变成小丑的过程。
这本书,也成为希斯莱杰的参考材料。
而小丑的不少个性特征,他则从《发条橙》中的亚历克斯,以及已去世的摇滚明星席德·维瑟斯那里借鉴。
看看希斯莱杰版小丑的两次亮相。
他一出现,周围人的风头尽被抢尽。
最终,呈现出来的这个小丑,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反派。
他的不寻常,在于小丑的无因性。
他犯罪,并不受任何动机驱使,钱,地位,权力这些,在小丑看来就是不入流的东西。
为了犯罪而犯罪,才是小丑。
他的狠,让人害怕。
这段:来,我变个魔术给你们看,我要让这支铅笔消失。
抢了一大笔钱,他却轻轻松松地把堆积成山的钱,一把火烧了。
为了钱的犯罪,根本就是不入流。
他的原则,就是没原则。
对不同人,小丑有不同的方法。
例如讲述他嘴角两道伤疤的形成过程,对于黑帮分子,他说的故事是:
我父亲是个酒鬼, 有天晚上他发酒疯比往常还严重,妈妈拿着菜刀自卫。
他不喜欢这样,于是,我就看着他边大笑边举着刀逼近她,他转向我,然后说:
Why so serious?
他举着刀朝我走来,把刀刃插进我嘴里,‘让这张脸带点笑容吧’。
但对瑞秋,他又说:
我曾经有一个妻子,和你一样貌美如花。她总说我忧虑过多,说我该多微笑。
她沉迷赌博,认识了一些道上的人。
有一天,那些人把她的脸划花了。
那时候,我们没钱做整容手术,她无法接受自己的模样。
我想告诉她,我不在乎她脸上有疤的样子。于是,我把刀塞进嘴里,然后划开自己的脸。
但你知道吗?她竟然受不了我这张脸,离家出走了。
谁都不知道那一段是真的。
这个可怕的对手,他的武力其实很弱。
蝙蝠侠还有一身精良装备,但小丑呢?护甲都没有。
他的武器,是脑子。
例如监狱这段戏,在蝙蝠侠的老拳下,只有这个小丑还能这样发自内心地癫狂痴笑。
也只有这样的小丑,才会让打击犯罪基本不手软的蝙蝠侠,不断乱了心神。
他的脑,不在于小聪明。
他的布局,慎秘到一个人能把哥谭方方面面的对立面整的团团转。
警察局长,法官等人,一个个都被小丑杀了。
而且,这些人是在有人保护的情况下,在保镖的眼皮底下被杀的。
这个小丑,逼得被视为哥谭光明未来的哈维登特堕落成黑暗的双面人。
但按照小丑的说法,只是:
我带走了哥谭的正义骑士,我使他堕落到和我们一样,那并不难,如你所知,疯狂就像是一种万有引力一样,你需要做的,不过就是轻轻推一把。
这个小丑,让蝙蝠侠差点要公开自己的真面目。
只因为,对付有原则的英雄,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没有原则。
这刚好就是小丑,没有原则,就是他的原则。
看看这段公路大战的戏份。
面对作恶多端的小丑,蝙蝠侠也要在他面前折戟。
就因为,小丑可以毫无原则地杀害任何人,对付蝙蝠侠。
但蝙蝠侠却要坚持原则,让小丑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个如此颠颠晃晃的小丑:
面对英勇横冲过来的暗夜骑士,结果却是骑士自己倒在了小丑面前。
蝙蝠侠倒下的那一刹,小丑这回头一望,反正我从他的眼神里,有着一丝怜悯。
蝙蝠侠的信仰是正义。
而小丑的信仰却是无底线的邪恶。
可怕的是,这样对立的两个人,在哥谭人民的心中,却真的应了小丑那句话:
其实你(蝙蝠侠) 跟我一样,就是怪物。
《黑暗骑士》是希斯莱杰最后一部完成了完整拍摄的电影。
这样一部电影,这样一个反派,就此载入电影史册。
只是,希斯莱杰看不到了。
他的天赋,他的这个角色,他的绝唱,从此停留电影中。
他的最后一个完整亮相,从此被影迷们一次次反复观看。
渐渐地,大家从惊叹这个角色的伟大,从而逐渐变成怀念。
(这个镜头,当时爆破出了问题,没有及时引爆。但希斯莱杰没有停下来表演,诺兰也没有喊卡,于是,这样一个即兴演出,成了这一幕。)
我想,最后以诺兰的一封信结尾吧。
内容较长,我节选一部分。
这是诺兰在希斯莱杰去世后一周写的:
某天晚上,正当我站在芝加哥的拉萨尔街头,为《黑暗骑士》中的一个镜头做安排时,一位设计助理的滑板映入了我的眼帘。
我默默地想起希斯带着全套化妆踩着滑板来到片场的那一刻。
希斯的身体里充满着创意。甚至隐藏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
他曾告诉我,说他喜欢在做完一份工作以后选择等待,直到他对创造的渴望涌现的时候,直到他需要创意的时候。
很少有演员能让总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人自惭形秽。希斯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他和另一位演员拍摄一段复杂的镜头。
他们用了两天来拍,第一天快收工的时候,他们有了某种灵感,希斯担心如果停止拍摄,灵感就没有了。他希望继续下去直到拍完为止。
在所有人都知道明天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拍摄完成的时候,要请求他们加班确实有点难以启齿。
但每个人似乎都明白希斯有了某种灵感,而我们需要在灵感消失前捕捉到它。
几个月后,我听说希斯那天晚上离开片场时,对每一个加班的剧组成员平静的致以感谢,平静的。
当你拍摄完一部电影,进入剪辑间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信任你的演员负有责任,而希斯不仅仅是信任,他为我们付出了一切。
等我们开始剪辑的时候,我会为挑选的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删减的片段而认真考虑。
我会想象我们给他放映成片时的情景——我坐在他身后三四排远的地方,看着他头部的动作,那代表他在思考我们是怎样对待他的付出的。
如今这一幕永远无法成真了。
在剪辑间里,我每天都会看到他。
我审视他的面孔,聆听他的声音。我非常想念他。
回到拉萨尔街,我转身面对我的助理导演,然后告诉他把那个玩滑板的小孩赶出我的视线。
但那时我意识到——那是希斯,他拉低的绒线帽几乎盖住了眼睛,他应我的提议在晚上休息的时候前来。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克里斯托佛·诺兰
2008.1.26
库布里克的小丑